福建气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 5.由于局部地形的影响,形成特有的小气候。 (四)海流因素 夏季,海洋季风移经暖流海面变性进一步加深 后,给福建广大地区带来更丰富的水汽。 冬季,东海沿岸流降低了沿海气候的温和 程度;并对福建沿海地区春季回暖也有一定的 推迟作用。大陆季风移经台湾暖流或东海沿岸 流海面后,湿度加大,当它侵入省境时,增加 了阴雨天气的可能性,对福建冬季以及初春的 降水产生影响。
第三章 福建气候
亚热带气候是福建自然环境的三大特征之一。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福建属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一、气候特征
1.夏长冬短、气温较高,霜冻少,作物 生长期 长。 2.盛行风向季节更替明显。 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冬、 夏季风两者的强弱、进退、消长和更替,影响
着福建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其他 一系列天气现象的季节变化。 3.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较小;春温普遍低 于秋温。 4.湿度较大,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春夏,但 冬雨并不少;夏秋有台风现象,干季迹象只见 于秋高气爽时期。
3.秋寒:是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0 ℃,使晚稻不能安全抽穗的一种灾害。 就我省的晚稻生产来说,能否夺取高产稳产,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在寒露风来临之前安全 齐穗。 4.冬寒:隆冬,强寒潮的侵袭,热带、亚热带 经济作物,冬种作物遭受冻害,牲畜过冬也受 威胁的一种灾害。强烈的寒潮降温不但危及农 业,也常给工业、军事、交通、通讯,以至人 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二)降水的季节分配 1.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 2.3~6月雨季明显,以锋面雨为主。 3.盛夏和初秋多雷阵雨和台风雨。 4.秋冬之交是福建干季迹象出现时期。 5.晚冬雨水多,雨区广。 (三)降水变率 1.年降水相对变率:各地在11~25%之间,是全 国降水变率较小的省份之一。 2.月降水相对变率: 3.降水保证率:指某地某时降水量在不同保证 率的条件下所得到的量值。
福建高空,全省天气晴朗稳定,形成了短暂的 干季现象。 (三)地形因素 两大山带大致与海岸平行,地势起伏较大, 地面结构复杂。这对福建气候类型和境内气候 的区域性差异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 1.两大山带对冬季低层气流运行起屏障阻碍作 用。 2.形成降水“两多两少”的分布趋势。 3.改变了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纬向排列的格局, 使其界线成东北—西南向;加强了福建气候的 区域差异。 4.由于山地的存在,福建山地气候表现比较
(3)两大山带气温垂直分布较为显著。 3.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 (1)年较差:各地气温年较差大都在16~21 ℃, 其分布特征是南部小于北部,沿海小于内陆。 (2)日较差 4.四季分配:大部分地区夏季在15旬以上,冬 季在7旬以下,其中闽东南沿海平原夏最长冬 最短。 (二)主要农业指标温度 1.主要指标的稳定期 (1)日平均气温≥0℃的稳定期:除中山外, 绝大部分地区达全年。
二、热量资源(温度条件)
(一)气温的一般状况
1.各月气温 (1)1月平均气温: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在 5~13℃,其分布大势随地势的起伏,从东南向西 北呈波浪式递减。 (2)4月平均气温: (3)7月平均气温:除少数山地外,大部分地 区在27~29℃间,各地差异很小。 (4)10月平均气温: 2.年平均气温 各地年均温大都在17~22 ℃,其分布特征 是:(1)南部明显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不 多。 (2)沿海岛屿和半岛的年均温比沿海平 原和盆地低。
高度积温差 0.6 ×250=150℃ 0.5 ×360=180 ℃ 全省各地活跃生长期250~360天,每上升100m, 活动积温减少220~250 ℃。
三、水分资源
(一)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的分布有两多两少的分布格局,基本 上从闽东南沿海经闽中大山带向闽西大山带北 段起伏地递增。但在走向与两大山带成直交的 大河河谷及两岸附近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大 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
二、干旱
干旱,从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而言,一般是 指降水量与降水期不能满足当时、当地某些主
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不能满足有 关农事活动的用水要求。 1.春旱(11/2~梅雨始):是指开春后至梅雨开始 前的干旱。我省春旱平均约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年一遇。 2.夏旱(梅雨止~10/10):主要是指7~9月的 少雨问题。平均约二年半一遇。 3.秋冬旱(11/10~10/2):是指10~2月间的缺 水现象。福建秋冬旱大致五年左右一遇。
1~2月,由于西南槽较活跃,间有锋系过境, 阴雨日子增多,这是形成福建多冬雨的主要原 因。 2.春季:初春,西南槽更形活跃,常有锋面降 水。春夏之交,江南低压系统不断发展,锋面 过境频繁,常有准静止锋出现,进入梅雨季。 3.夏季:盛行夏季风,天气受热带系统控制, 多台风活动,无台风时晴热少雨。 4.秋季:9月初仍受台风威胁,中旬以后冷空气 开始活动,有时南侵,使闽北及中山区第一次 出现秋寒天气。 晚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南撤,冷高压不断 南侵,逐渐控制了福建地面,南海高压还盘踞
三、洪涝
1.梅雨型洪涝 (1)季节集中。
(2)地域稳定。 (3)为时持久。 2.台风型洪涝 (1)季节主要在7~9月。 (2)地域主要在沿海,尤以晋江、九龙江最 为常见。 (3)洪涝范围较梅雨型为小,但强度大、过 程急、来势猛。
四、大风
1.台风:每年登陆台风平均2次,影响福建的台 风平均每年2.9次。登陆时间从5月~10月,集 中在7~9月;影响台风分布于4月~12月,也以
5200~6000 ℃;武夷山地和鹫峰山地最少。
(2)日平均气温≥20℃的稳定期积温 (三)热量资源的垂直变化 1.主要耕作层高度(800m)以下垂直递减率依季 节而不同:冬春季-0.4~0.5 ℃/100m,夏秋季0.6~0.7℃/100m。 2. 2.高度每升高100m造成的季节差异:春季回暖 100m 迟3天,秋季降温提前4天,全年生长季少7天。 3.高度每升高100m引起的积温变化:包括季节 缩短而减少的积温和因高度增加而减少的积温。 季节积温差 10×7=70 ℃
第三节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福建常见的天气灾害有寒、旱、涝、风和冰雹。
一、寒害
主要类型有倒春寒、梅雨寒、秋寒(寒露风) 和冬寒 1.倒春寒:是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 12℃,早稻发生烂种烂秧的一种灾害。 2.五月寒:是指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 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0 ℃,使早稻孕穗期受寒 害而影响产量的一种灾害。
二、形成原因
(一)位置 1.纬度位置:福建位于23°33′~28 °20′, 地处低纬,光照资源较丰富。丰富的太阳辐射
量是形成福建夏长而热、冬凉而短的基本条件。 此外,福建跨纬度超过 4°,这是境内气候南 北分异的基本原因。 2.海陆位置: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缘,濒临太 平洋,夏季风北上常取道于此,冬季风南下也 常波及。这使福建气候表现在风向、气温和降 水等气候要素以及其他许多天气现象方面具有 较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入侵气流常来自 海上,气候也具有海洋性特色。 (二)环流因素 1.冬季:高空,位于南海高压附近;或地面受 变性冷高压控制,天气多晴朗稳定,这种情况 多出现在12月。
7~9月最为集中。 2.冷空气影响下的沿海大风:具有季节集中、 风令规则的特点。绝大多数出现于冬半年。 3.雷雨大风:多属局地现象。
五、冰雹
1.冰雹的形成条件:第一,水汽充沛;第二, 大气层不稳定;第三,要有助长上升气流的冲 击力。 2.时间:以春季出现频率为最大,尤其3、4月; 盛夏7、8月次之。 地域:武平—尤溪—寿宁一线的两侧,出现冰 雹的机遇较高。
第二节 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1. 年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点:东南多于西北,平原多于山 地,多年平均中呈单峰型分布。闽西北的七仙山至杉岭山 脉和鹫峰山中部及宁德至连江一带属少能区,闽南及福清 至安溪以东属多能区。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42.5×108~ 52.5×108J·m-2·a-1之间,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其分布规律 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其中厦漳泉沿海地区和 龙岩东南部介于47.5×108~52.5×108J·m-2·a-1之间,最大值 出现在东山县,达54.6×108J··m-2·a-1;最小值出现在西北 部武夷山区和鹫峰山区,多在47.5×108J·m-2·a-1以下。 2.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南部在2000小时以上。
(2)日平均气温≥5℃的稳定期:除鹫峰山地与 武夷山地以及闽中南的中山外,大部分地区在 350天以上。 (3)日平均气温≥10℃的稳定期:闽中、闽北地 区250~300天,闽南地区300~350天。 (4)日平均气温≥15℃的稳定期:自北而南为 200~260天,总积温4500~6300℃。 (5)日平均气温≥20℃的稳定期: 2.积温 (1)活动积温:以闽东南沿海地区最多,多 在6500~7700 ℃;闽西南盆谷 地区、闽中南盆 谷地区和闽东北沿海地区次之,多在 6000~6500 ℃;闽西北盆谷地区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