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永乐宫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
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基本教义
? 基本教义可以归纳为: ?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 性命双修,返璞归真——道教修炼秘诀 ?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 ?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 ?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 ? 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
?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 士地位,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 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 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
? 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 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 册封神仙。
核心概念
? 无极:道; ? 太一:炁; ? 两仪:阴、阳; ? 三宝:精、气、神; ? 三才:天、地、人; ?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五行:金、水、木、火、土; ?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道教 永乐宫 吕洞宾
道教
?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 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 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 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 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分化衰落
?
金元时期,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
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
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
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
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早期三大教派
? 汉代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创道教,并发展了大量信徒.其门派以符箓为主,轰动 一时,是为道教最早的组织。
?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 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 氏三兄弟也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陶弘景开创茅山派。
道教的衍变
?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 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 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 (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 《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 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 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 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 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 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 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 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 论的发展。著作《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 想内容。
? 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 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 杜子恭的天师道.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 儒家虽然在古代占统治地位,但中国人的根性却在道家。
? 鲁迅先生曾有断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与道教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学术的汇总,是接引外來文化的桥梁, 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兴衰,联系着整个中华 民族的命运。道家与道教文化,融汇百家,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 、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之道,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 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 、宫观、名胜、星命、占验等术数,是一個亟待开发和研究的庞杂文 化体系。
道教三大祖庭
? 白云观:北京西便门外二里许 ? 长春观: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 ? 永乐宫: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
永乐宫
?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 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 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 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 势雄伟,风景秀丽。
?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 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 来管理。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 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发展成熟
?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
? 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 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本为道观,是为 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 “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初被称为永 乐宫。
永乐宫的创建及搬迁
?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 年。原 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建国初期,由于修建三门 峡水库,原永乐镇处于规划区,国家为保护这一珍贵民族 遗产,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新 址保存。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 绝后的壮举。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 及古代神壁的移筑”。
?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
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基本教义
? 基本教义可以归纳为: ?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 性命双修,返璞归真——道教修炼秘诀 ?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 ?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 ?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 ? 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
?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 士地位,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 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 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
? 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 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 册封神仙。
核心概念
? 无极:道; ? 太一:炁; ? 两仪:阴、阳; ? 三宝:精、气、神; ? 三才:天、地、人; ?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五行:金、水、木、火、土; ?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道教 永乐宫 吕洞宾
道教
?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 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 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 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 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分化衰落
?
金元时期,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
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
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
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
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早期三大教派
? 汉代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创道教,并发展了大量信徒.其门派以符箓为主,轰动 一时,是为道教最早的组织。
?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 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 氏三兄弟也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陶弘景开创茅山派。
道教的衍变
?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 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 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 (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 《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 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 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 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 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 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 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 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 论的发展。著作《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 想内容。
? 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 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 杜子恭的天师道.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 儒家虽然在古代占统治地位,但中国人的根性却在道家。
? 鲁迅先生曾有断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与道教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学术的汇总,是接引外來文化的桥梁, 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兴衰,联系着整个中华 民族的命运。道家与道教文化,融汇百家,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 、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之道,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 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 、宫观、名胜、星命、占验等术数,是一個亟待开发和研究的庞杂文 化体系。
道教三大祖庭
? 白云观:北京西便门外二里许 ? 长春观: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 ? 永乐宫: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
永乐宫
?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 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 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 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 势雄伟,风景秀丽。
?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 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 来管理。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 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发展成熟
?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
? 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 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本为道观,是为 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 “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初被称为永 乐宫。
永乐宫的创建及搬迁
?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 年。原 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建国初期,由于修建三门 峡水库,原永乐镇处于规划区,国家为保护这一珍贵民族 遗产,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新 址保存。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 绝后的壮举。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 及古代神壁的移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