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实际竞争力指数, 主要从制造业贸易产品 的生产率、种类和质量来测度贸易的竞争力水平。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这 3 者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本 文 扩 展 了 Marsh,S.Tokarick( 1996) 提 出 的 实 际 竞 争 力指数( RCI) ,将 其 应 用 到 中 国 和 15 个 主 要 贸 易 伙 伴的相对实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中国相对于贸易伙 伴 J 的实际竞争力指数定义为:
( 1)
( 2) ( 3) ( 4)
RCISCJ 表示中国相对于 J 国在制造 业 S 部 门 的 实际竞争力指数。Landsmann,J.Poschel( 1996) 认为 一国的贸易实际竞争力水平主要可以用 4 个变量 来度量: 实际汇率的相对变动, 相对工资水平的变 动, 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产品相对质量的变动。 Marsh, S.Tokarick( 1996) 论述了这几种变 量之间 的 相互关系并且提出了计算实际竞争力指数的具体 公 式 。本 文 使 用 的 公 式 正 是 建 立 在 此 基 础 之 上 。公 式( 1) 中 V 表示工业增加值, S 代表制造业部门, L 表示就业人数, W 表示制造业部门总的劳动报酬或 者 工 资 水 平 。由 于 工 业 增 加 值 和 工 资 水 平 都 是 用 本 币度量的, 实际汇率水平因此可以从公式中消去, 同样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可以 消去就业人数 L, 这样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 就可以用相对单位增加值的劳动成本之比来度量, 即公式( 3) UCLRCJ。单位增加值的 劳动成本越 低 表 明一国的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超过了劳动成本的 上升速度 , 因 此 UCLRCJ 越 低 说 明 中 国 相 对 于 J 国 的劳动生产率越高。显然, 实际竞争力水平与 UCLR 成反 比 关 系 。公 式 ( 2) UVRSCJ 表 示 中 国 相 对 于 J 国 在制造业 S 部门出口的各种贸易产品单位价值之 比的加权加总数, 相同产品的相对出口单位价值之 比能够较好的代表制造业贸易产品的相对质量水 平, UVi 表示产品 i 的出口单位价值, 它等 于产品的 出口金额除以出口的数量, 考虑到同一种产品在不 同国家 S 部门出口所占的比重不同, 公式中用每种 产品从 1994 ̄2004 年 的 出 口 总 额 占 S 部 门 出 口 总 额 的 比 重 作 为 权 重 , 即 公 式 ( 4) Ti, 对 S 部 门 产 品 的 单位出口价值进行了加权加总;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 区在同一制造业部门的 出口产品的种类不同, 即 Sc 和 Sj 包括的产 品 种 类 不 同 , 所 以 UVRSCJ 指 标 同 时 包括了产品出口的相对质量和产品出口种类的相 对差异, 显然, RCISCJ 与 UVRSCJ 成正比关系。公式中 使用的出口数据为中国对贸易伙伴和贸易伙伴对 中国的双边出口贸易数据。因此, 把单位来自百度文库值比率 指数和单位增加值的劳动成本指数结合起来得出 的 RCISCJ 指 数 同 时 考 虑 了 贸 易 双 方 出 口 产 品 的 质 量、种类、劳动生产率 3 种因素 , 能够较好地反映出 贸易双方的相对实际竞争力水平。RCISCJ 指数大于 1 表示中国相对于 J 国在制造业 S 部门具有相对实 际竞争力, 指数越大表示实际竞争力越强。
- 66 -
二、专业化竞争力与实际 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计算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专业化竞争力主要从贸易的数量方面来测度 贸易的竞争力水平, 对贸易专业化程度最为常用的 计 算 方 法 是 显 示 比 较 优 势 指 数 ( RCA) ,这 种 计 算 的 方法最初由 Balassa( 1965) 提出, 后来得到许多扩展 形 式 并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各 种 比 较 优 势 指 数 的 计 算 。本 文 这 里 使 用 的 是 Vollrath( 1992) 根 据 RCA 指 数 提 出 的 显 示 竞 争 力 指 数 基 础 上 的 进 一 步 扩 展 。贸 易 专 业化竞争力指数具体定义为: RC=Ln( RXA) - Ln( RMA)
- 65 -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中国产业发展论坛
分”指数的权重修改为出口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出 口 产 品 生 产 率 指 数 ( EXPY) , 并 且 论证了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显 著的正相关关系, 各国的出口生产率水平与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所体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基本一致。 Dani Rodrik( 2006) 利用 HS- 6 位数产品分类标准计 算了中国的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 发现中国出口 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大约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体 现的生产率水平的 3 倍左右, 认为中国高生产率和 技术产品的出口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David Roland Holst,John Weiss ( 2004) 为 了 反 映 贸 易竞争力的质量特征, 用技能密集部门和非技能密 集部门劳动增加值之比作为权数对产业内贸易竞 争力指数作了修正, 提出了显示劳动技能贸易指数 ( ELST) , 他们的计算发现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竞争力 指数和 ELST 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别, ELST 指数显示 中国在技能密集部门仍然明显地表现出进口依赖 的特征, 东盟国家的技能密集型贸易出口水平要高 于中国。David Hummels,Peter J.Klenow( 2005) 将出 口市场的竞争力水平按照深度边际( intensive mar- gin) 和 广 度 边 际 ( extensive margin) 进 行 了 拆 分 , 深 度边际又可以拆分为出口数量和出口质量指数, 而 广 度 边 际 即 贸 易 产 品 的 种 类 。 Robert C.Feestra ( 1994, 2002, 2004) 详细论述了贸易产品的种类, 即 出口的广度边际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验证了贸易产品的种类是决定全要劳动生产率差 距 的 重 要 因 素 。 Hans - Peter Brunner,Massimiliano Cali( 2005) 则利用出口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计算了 东 南 亚 一 些 国 家 相 对 于 OECD 国 家 的 贸 易 竞 争 力 水平, 并分析了部分亚洲国家相对 OECD 制造业的 实际竞争力水平。本文在对 Marsh, S.Tokarick(1996) 提出的实际竞争力指数作了扩展的基础之上, 分析 中国与 15 个主 要 贸 易 伙 伴 国 家 和 地 区 在 19 个 制 造行业的相对实际竞争力水平, 这一实际竞争力指 数主要体现为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种类竞争, 并不反 映 出 口 的 数 量 竞 争 。为 了 全 面 反 映 中 国 制 造 业 贸 易 竞争力水平, 本文同时计算了主要反映数量竞争的 专 业 化 贸 易 竞 争 指 数 。在 对 中 国 制 造 业 竞 争 力 全 面 认识的基础之上,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制 造业贸易产品在 26 个 OECD 国家市场竞争力决 定 因素。
《管理世界》(月刊) 2006年第 8 期
(二)数据来源和分类标准的选取 本文分析中所选取的贸易数据全部来自 OECD 贸易统计数据库, 在计算专业化竞争力指数的时使 用 了 1990 ̄2004 年 OECD STAN 按 照 产 业 研 发 和 技术密集度分类的贸易数据, 按照这一标准将不同 贸易产品 的制造业划分分为低技术、中低技术、中 高 技 术 、高 技 术 、信 息 通 讯 科 技 产 品 ( ICT) 制 造 业 , 详 细 的 分 类 标 准 可 以 参 见 附 表 。对 于 产 品 出 口 单 位 价 值 之 比 指 数 ( UVRSCJ) 的 计 算 , 考 虑 到 中 国 大 量 出 口加工贸易的存在,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口产品的 实际单位价值, 需要使用尽可能详尽的分类标准, 本文在计算时 选 取 了 1994 ̄2004 年 按 照 国 际 标 准 贸 易 产 品 分 类 ( SITC_rev3) 的 5 位 数 数 据 , 共 2835 种 产 品 。中 国 制 造 业 工 业 增 加 值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固 定 资 产 形 成 数 据 来 自 《中 国 工 业 统 计 年 鉴 》1997 ̄ 1998 年, 2000 ̄2004 年; 劳动报酬或工资总额、就业 人 数 数 据 分 别 来 自 《中 国 劳 动 统 计 年 鉴 》1994 ̄2005 年 ; 中 国 按 国 际 标 准 分 类 的 ( IPC) 专 利 批 准 数 量 数 据来 自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1997 ̄2005 年 ; 中 国 制 造 业 研发投入的数据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数据都来自世 界银行 WDI 和 OECD FACTBOOK 2006 数据库。 (三)专业化竞争力和实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本文计算了中国对 26 个 OECD 国家不同技 术 制造业部门的显示竞争力指数, 文中选取了中国对 美 国 、日 本 、德 国 3 个 发 达 国 家 同 时 也 是 贸 易 强 国 做对比分析。图 1 ̄3 给出了中国对这 3 个国家在不 同技术密集部门的专业化竞争力指数从 1990 ̄2004 年的变化趋势, 不同技术制造业部门的专业化竞争 力指数表现为: ( 1) 低 科 技 制 造 业 主 要 包 括 食 品 饮 料 、木 材 加 工、纺织服装、皮革加工、造纸印刷行业。很显然, 相 对于 3 个发达国家, 中国在这些行业的专业化竞争 力 水 平 很 高 。中 国 相 对 于 美 国 在 这 些 行 业 的 显 示 竞 争力指数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下降的幅度较 大, 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中国相对于德国和日 本在这些行业的显示竞争力指数则保持了相对稳 定, 同时相对于德国的专业化竞争力水平明显要高 于 日 本 和 美 国 。中 国 在 低 技 术 行 业 的 专 业 化 竞 争 力 水平与自身要素禀赋特征所决定的国际产业分工 模式是完全一致的。 ( 2) 中低科技行业包括石油加工、塑料和橡胶 、
关键词:专业化 实际竞争力 技术密集度 决定因素
一、引言
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水平是一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重要体现, 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促使中国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贸易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极 大的提高。单纯从对外贸易的数量来看, 中国不仅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保 持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外, 还在一些加工贸易特征明显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也显示出强 劲的市场竞争力。然而, 从长期来看贸易竞争力不可能单纯依靠低成本数量竞争优势维 持, 竞争力的最终获取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水 平向高端迈进, 真正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为出口数量的多少,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依赖优越 的产品品质和品牌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正如 Dani Rodrik 所说, 重要的不是出口了多少, 而是出口什么。对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分析, 许多学者一般都倾向于用净贸易条 件指数或者得到扩展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 这两种分析方法其本质没有太大的区 别, 得出的结论也大同小异, 这种对贸易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数量竞争优势分析, 不能客观反映贸易竞争力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方面: 贸易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水平。还有的 学者采用贸易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之比来分析中国贸易制成品的进口和出口质量差距, 这种 分析方法仍然存在明显的劣势, 首先同一件产品的出口和进口价格的差距除了反应一定程 度的质量差距之外, 关税、非关税贸易政策、运输成本等都是决定进出口价格差距的重要因 素, 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其次, 在一些加工贸易特征明显的产业, 产品的出口价格高低并不 能反映真实的质量水平, 因为出口价格的高低是由进口中间产品价格决定的, 因此对加工 贸易特征明显的贸易产品质量差据分析必须建立在对制成品尽可能详细分类的基础之上。 对于出口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分析, Lall,Weiss 和 Zhang( 2005) 提出 了 用 各 种 产 品 占 出 口 份 额的比例为权重对各国人均收入水平进行加总得到“成熟得分”( sophistication score) 指数 来反映出口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Richard Hausmann, Jason Hwang( 2005) 等把“成熟得
其中:


RXA 和 RMA 分别代表中国对 j 国的显示出口和进 口比较优势指数, x 和 m 分别代表中国和 j 国 i 产 品 的 出 口 和 进 口 额 。为 了 克 服 这 两 种 指 数 计 算 过 程 中的不对称性, 分别对指数取对数之后, 然后作差 得到显示竞争力指数( RC) 。这一指数同时考虑了出 口和进口产品的贸易专业化程度, 能够较全面的反 映 一 国 贸 易 专 业 化 水 平 和 贸 易 数 量 竞 争 优 势 。 RC 竞争力指数大于零代表中国在特定的贸易产品相 对于贸易伙伴具有显示竞争力, 指数越大说明 i 产 品相对于 j 国的贸易专业化竞争力水平越高。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 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管理世界》(月刊) 2006年第 8 期
□毛日日 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制造业贸易专业化竞争力和实际竞争力对比 分析,从贸易竞争力的数量和质量全面揭示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特征和状况,并在此 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在 26 个 OECD 国家市场竞争力 水平的决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的专业化竞争力和实际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区别, 在专业化竞争力较高的部分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相对实际竞争力却较低;在专业化竞争 力很弱的中高技术制造业,却对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在内的贸易伙伴表现出较强的实际竞争 力水平。从市场竞争力决定因素来看,贸易专业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 对绝大多数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资本深化程度、创新 能力、进口对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