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1.下边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请你穿过时光隧道,试着感悟历史。
假设你生活在隋朝时的涿郡,和父母一起沿新开通的大运河到余杭游玩,请帮父母做三件事:
(1)请把你们的出发地、目的地、大运河的中心地,分别在A、B、c处标示出来。
(2)大运河连接了我国南北五大河流,请在图
上D处将沟通淮水和长江的一段运河名称标示出来。
.
(3)一路上运河沿岸的风光、大运河的繁忙、大运河工程的伟大给你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你想对开凿大运河的我国古代人民谈些什么感想?请试着写出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1)隋朝大运河开凿予何时? (2)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3)运河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这条运河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
23.请结合“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之说,简评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24、隋朝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开凿大运河?
19.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的皇帝是谁? (2)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3)请列举出他突出的治国的措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
”——
唐太宗
(1)唐太宗的名字叫什么?他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他为什么说这些话? (3)为了避免“水覆舟”现象发生,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根据材料说一说,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5.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请回答:(1)“稻米流脂粟米白”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对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描述,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如右图所示,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2)你知道唐太宗是用什么方法来收罗天下的有才之士的?(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使唐朝人才辈出。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贞观年间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什么科? (4)科举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回答:
(1)诗中的“太宗”指谁?“长策”指什么? (2)“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 (3)“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种做法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缙绅”是指什么人?(2)“终不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情况出现于什么制度产生以后?(4)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请回答:(1)指出“中华”“夷狄”各指什?
(2)这句话表明当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这种政策起了什么作用?
10.读《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唐朝后期居住在边疆的各族名
称。
(2)填出下列各地在今天的名称:长安,今,洛阳,
今,逻些,今。
11.请简要介绍科举制产生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12.用史实说明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
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请回答:(1)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什么样的?
(2)为此,日本是怎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4.材料“鉴真盲目渡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
(1)该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其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清你举出一个事例。
15.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回答问题。
诗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诗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
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诗三:“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
”
请回答: (1)这几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
(2)他们的诗作各自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特色?
16.材料“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请回答:
“颜公”指谁?他创立的新书体,被人们称为什么?
17.看右面图画,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中人物是谁?他带领的军队被称作什么?
(2)他生活于哪个朝代?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应该如何评价他?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
旅之费,每岁绢以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
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的“北朝”是什么国家?
(3)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名称是什么?发生在材料二图中的处(用字母表示)。
(4)对这一事件你怎样评价?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朝代的谚语?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一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交子用统
一的纸印刷,上面绘有房屋、人物等。
后来,交子的发行
权收归政府。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益州”指今天何处? (2)
“交子”是什么?出现于何时?
(3)交子的产生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作者生活在哪一个朝代?
(2)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哪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我们
今天叫什么?
(3)根据你家乡的情况,说说这个节日在当时和今天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2.材料:“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为生,有说书的、
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
眼花缭乱。
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买饮食、药材的,卖
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
十分热闹,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
瓦子的存在,增添
了城市的生气。
”
(1)材料中的“瓦子”是一种什么场所?
(2)它在宋朝城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从它的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
面?
(4)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的城市相比有哪些变化?这
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3.读图回答。
(1)元朝开凿的运河在今北京境内的是( )
A.通会河 B.会通河 C.通惠河 D.惠通河
(2)对比两幅图回答,隋朝、元朝大运河河道有什么变化?
(3)隋朝、元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4)当今我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的是哪朝的运河?
24..材料: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反映元世祖的什么思想观点?
(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学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1)中国的四大发明除了材料中提及的之外,还有什么?
(2)四大发明中发明于北宋时期的有哪几项?
(3)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什么重要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什么时候发明的?
(2)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3)这种发明是什么人传入欧洲的?传入欧洲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7.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生活在哪个朝代?
(2)画中描绘的城市,当时称什么?今天又称什么?
(3)这幅画的风格是什么?
(4)从画中反映出那时人们的交通运输工具有哪几种?
(5)此画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多方面的情况,请在交通运输工具之外另举出三类情况。
28.阅读下列材料: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请回答:
(1)明朝时期,科学考试在什么范围内命题? (2)顾炎武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2)顾炎武为什么抨击八股文?
29..明朝统治者从哪几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0.根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问题。
(1)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从出发,最远到达,一共航海次,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
(2)郑和下西洋有何作用?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3)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
郑和下西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1.阅读下列材料:”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步彼狂澜,若履通……”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描述了哪个朝代的哪次航海壮举?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4)为什么说着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谁的诗句?表明了作者什么愿望?“海波”是什么意思?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2)他是如何平“海波”的? (3)这位古人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已的意见夹杂进去。
请回答: (1)军机大臣这一职务于哪个皇帝时设立?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大臣拥有哪些权力?
(3)军机大臣工作的机构叫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乾隆时,内阁大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皇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
(2)清政府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政策?(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 这一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以后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期,福建、广东等地从国外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很快推广开来。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开始实行什么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71年初,渥巴锡跨上战马,举起鲜艳的彩条旗率领17万部众,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
大队人马只用十天时间,就跨越了千里草原,渡过了乌拉尔河,进入冰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
沙俄派哥萨克骑兵追击,担任后卫的9000名土尔扈特勇士,在众寡悬珠的情况下,与追兵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
渥巴锡率领大队人马继续向东挺进,战胜严寒、酷暑、疫病的重重困难,完成了东返祖国的壮举。
请回答:(1)渥巴锡是哪个少数民族、什么部落的领袖? (2)此部落原生活在哪个地区?
当时受哪国的控制和压迫? (3)重返祖国时,清朝在位皇帝是谁?他们的回归有何意义?
(4)应如何评价这一少数民族首领?
37.读台湾略图及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略图
材料二: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
(1)①为海峡,宝岛台湾隔此海峡与福建相望。
(2)联系学过的知识回答,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
国”?
(3)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8.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
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
”请回答:
(!)材料出自什么文件?何时签订的?
(2)上述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3)上述文件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
(4)上述文件有什么法律意义?
3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红楼梦·序》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创作于何时?(2)《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4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5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情况是什么?
40.读下列材料,回答闶题。
村料一:“金阊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时演剧,养活小民。
不下数方人。
”
村料二:时人记述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
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时期人们的哪种文化生活?,(2)村料二中的“汤义仍”是谁?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分)
材料一:郑和描述了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一…·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
(1)上述材料描述了哪个朝代的哪次航海壮举?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郑和船队能够“昼夜星
驰”而不迷失方向,“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
材料一: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材料二: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请回答:(1)乾隆帝、嘉庆帝为什么会有上述认识?
(2)基于此认识,清政府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3)此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今天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3.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什么时期?其政治、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