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继续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2.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
发展生产是稳定价格的基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和补贴总额,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组织好化肥生产用电、用气的供应工作,稳定化肥生产,确保市场供应。
3.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稳定市场的关键是抓好市场供应,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加重要商品国内市场供应。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发展,组织好主要物资的进口。组织好临时存储小麦、稻谷和中央储备玉米的投放,稳定市场粮价。适时投放储备猪肉、食用油。组织好成品油供应。加强重要物资运输组织,畅通“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4.稳定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
稳定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1)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2)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一律不提高。地方管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也要保持稳定。不出台新的收费项目,防止变相提高收费标准。(3)保持尿素价格稳定。地方管理价格的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等,因成本上升确需调整价格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不得越权提价。(4)经听证会论证后,降低移动通信漫游费资费标准。
5.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根据有关价格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启动对粮、油、肉、蛋、奶、液化气等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努力保证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和市场正常供应。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将及时解除临时干预措施。
6.加强价格行政执法
依据新修订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以及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以宣布涨价、促销等为手段制造紧张气氛、扰乱市场秩序等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违反《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以及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件,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7.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
继续执行2007年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进一步落实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政策,落实提高失业保险金的规定,落实对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加快建立低保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共享发展改革成果。8.鼓励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应对
价格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杠杆,要鼓励企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消化价格上升的影响;同时,鼓励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节约消费。
(一)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1)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2)供求结构失衡。2006年在饲料价格上涨和养猪收益下降的情况下,影响了养猪户的养猪积极性,致使生猪存栏数量减少,生猪生产开始进入低潮,市场供应逐渐减少,而市场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3)成本推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4)工资改革间接推动了物价上涨。从2006年7月开始,国家开始提高各地公务员、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增加了低保和最低工资标准。由于工资上涨,部分人提前预支,超前消费,形成预期消费,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扬。
(5)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
货币持续多增,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6)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有的经营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两;有的趁机涨价,或超过成本增幅不合理涨价;有的合谋涨价、串通涨价;有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有的提前宣布涨价信息,制造紧张气氛;还有的散布虚假涨价言论,造谣惑众,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二)物价上涨形势严峻的原因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国际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1)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2008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2007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2)国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同步较快增长。2008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43亿元,同比增长21.4%(6月份增长23.0%),比上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4819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224亿元,增长20.0%。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43068亿元,增长21.3%;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7207亿元,增长24.0%。
(3)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8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4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7%。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A.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4亿美元,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快33.4个百分点。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
(5)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436亿元,增长26.8%(6月份增长29.5%),加快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