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世界文化交流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近年以来,与现代性问题相伴随的全球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今天,讨论现代化问题,特别是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根本就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这是因为现代性的诉求与全球化的扩张,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叠的。

从世界范围看,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化作为一种人们活动的客观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而西方学术界正式把“全球化”作为描述与分析世界宏观秩序的概念,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后的事情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文化方面跨越国界的相互交流,也必然地
日益加强了。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上个世纪末早就说过,“未来的21世纪将使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

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

这种跨国文化交流的结果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术界对文化全球化的看法分歧颇大,甚至有人根本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这并不能改变“文化全球化”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

有的学者说得好,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三、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两面性
全球化的过程,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的层面,文化的“全球化”比经济的全球化,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但是,我们已然看到,西方在文化上(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对东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般地说,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经济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有可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迷失自我,从而处于绝对的弱势。

其实,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具有两重性的。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文化全球化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最终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理性化;文化全球化在把多种文化带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同时,文化全球化也促进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全球化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认识,我们当然应当持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应当深入探究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来认识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全球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同质化。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即经济一体化,文化也开始了其一体化的进程。

全球化不仅流动物质产品,也流动文化产品。

资本主义价值哲学就是通过资本的全球流动,把全球消费市场统一起来,从物质到精神把当代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模塑为毫无差异的消费主体。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我们同样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同质化的浓郁
气息。

它一方面确实使我们民族的文化更加开放,更具有世界风格;然而,在另一方面又使它的民族气息与中国特色却在日趋萎缩与消失。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由于文化力的强势与弱势,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在文化传播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当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企图以强势的西方文化去裁剪、支配、吞并其他文化,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和理念去整合和教化其他文化,并进而诱导发展中国家及非西方国家的人民,接受其文化并淡忘甚至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殖民主义格局,使得非西方文化面临着“存在”或“消亡”的艰难选择。

正如约翰·汤林森所言:“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说,全球文化多多少少倾向于成为一种霸权式的文化”。

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霸权文化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冷静审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出路,无疑值得深切的关注。

三、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过:“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 要么就什么也不是”。

可见,文化建设在新的世纪是多么重要! 今天,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新,我们应当而且能够以开放、健康的心态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性, 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既注意增强文化建设的世界性,又坚持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 不为别的,而是“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就具有某种典型的意义。

面对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起既适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保持鲜明民族化个性特征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

今天中国的文化环境,实际上就是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三种主要的文化形态。

我们只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外国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何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问题了。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不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最后,西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新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推动力在我国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上,很容易发现外来文化的影响。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上述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灵活地调整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便妥善地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开放与文化同质化、民族文化的世界化与本土化等一系列矛盾,从而使我们在全球化格局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品性。

四、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文化路线,坚持创新,实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和长期繁荣
我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应坚定地发展本国的特色文化,并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才能更好发展自身,适应世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文化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好有快发展。

第一,加强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毛泽东曾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和平与发展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表面比较平静,而实则暗流涌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同化表现为一场异常尖锐而激烈的斗争。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合理的路线。

第二,博采众长、批判地继承,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谐文化。

首先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文化
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对待外国文化遗产要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第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知识分子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克服某些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落后现象。

同时要不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弘扬毛泽东文化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成功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创新。

只有自觉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我们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本土文化的长期繁荣,又能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