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云南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的云南概况
作者简介:王凡(1992—)男,四川省绵阳市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免费师范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卢启宏(1991—)男,贵州省纳雍县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免费师范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张俊骏(1991—)男,海南省海口市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免费师范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也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至此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日也就此展开,由于日军对中国东部率先发起进攻,使得东部领土沦丧,国民政府迁都至重庆,为西南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处于西南地区的云南有此也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云南交通经济文化思想
(1)抗战时期的云南的交通
抗日战争后日军封锁了沿海口岸,中国海上的国际交通线基本被阻断,中国的交通运输量大大减少,而在战争年代,保证交通运输线的畅通是十分必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交通运输线的畅通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在此情况下,政府当局高度重视西南地方特别是云南交通的开发,而待开发云南的国际、国内交通,直接关乎争取外来援助、沟通后方交通,促进云南经济开发的重大战略步骤。为此云南政府高度重视抗战交通线的修建,把战时交通线的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人们的积极
参与下,修筑了大量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路、铁路和国防军事建设,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要公路:
国际:滇缅公路(“抗日战争的输血管”),此外还有中印公路、滇越公路等,这些国际公路在运送外来援华物资、沟通西南大后方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省内公路:修建的省内公路主要有师宗—泸西—弥勒公路;杨林—会泽公路;昆明—富民公路;祥云—宾川公路;呈贡—澄江公路等,省内公路的修筑,提高了云南的交通运输能力,有力的保障了抗战。
铁路:云南在抗战时期修筑的铁路主要有——滇缅铁路(1937路),中印铁路,此外还修筑了叙昆铁路(川滇铁路)等铁路,铁路的修建增强了云南的运输能力。
抗战时期,云南省还积极参加国防军事工程的建设,修筑了大量军用飞机厂:军用飞机场—蒙自机场;广南机场;呈贡机场;羊街机场;保山机场、罗平机场等,这些机场的修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军事输送能力,对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地区的交通状况的改善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状况
谈到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状况,从云南的铜业和云南商人的对外贸易两个方面入手来看看云南抗战时期经济的状况
从铜业来看,国家资源委员会创办了昆明炼铜厂和重庆精铜厂,
这两所炼铜厂的创办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电铜的历史,提高了我国的产铜能力。而且缓解了军工用铜短缺的燃眉之急。为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铜;从产量上来看,抗战期间云南粗铜产量占全国铜产量的80%以上,是中国产铜最多的地区。满足了抗战对特殊军事战略物资的迫切需求,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从抗战时期云南商人与对外贸易来看,在抗战时期,云南商人加大了对外的贸易,主要表现在是贸易路线的兴起。这一时期兴起了两条贸易路线—一条是滇缅贸易路线,这条路线依据滇缅公路兴起,云南的商人再此条贸易路线上多进行的是边境贸易;另外一条是滇藏印贸易路线,在这条路线上,因为丽江具有独特的地域位置,成为了作为中转站,许多商人在此设立了外商分号、中转站,比较出名的有达计、仁和昌等商号由此可见云南商人在抗战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云南商人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积极的支持抗日。有资料显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鹤庆、喜洲、腾冲、丽江、中甸等地商人,除了积极从事对外商贸活动间接支持持久抗战外,在强烈的爱国精神感召下,还通过筹资捐物等形式直接支持了抗战。当时许多商号的商人积极捐款,当时有一种名叫七七献机的捐款项目,许多商号的负责人都参与了捐赠,如恒盛公的张相诚、铸记的马铸材七、元德和的和万华、恒和号的赵紫垣等,都参与了捐赠活动。
二. 抗战时期云南的文化教育方面
云南教育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地处祖国西南
边陲的云南成为祖国的大后方。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的火种,教育战线上的许多专家学者、师生员工历尽历经艰辛,迁移到云南,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培养锻炼了批的革命志士,为祖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量院校的内迁,也为闭塞的云南带来了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文化、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活跃的学术气氛,使云南教育史上出现了难得的黄金时期。—(西南联大、中山大学、中法大学、华中大学、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著名高校的内迁,提高了云南的学校教育水平从社会教育来看,为配合抗战,云南积极重视社会教育,注意社会教育机构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社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减少了文盲率,提高了人民素质。
三. 抗战时期云南的思想方面
首先咱们来看看内迁对云南社会风尚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在抗战时期,内地的学校、工厂企业大量迁往云南,外来风尚逐渐融入云南,抗战时期是云南社会风尚变化的空前时段那么云南风尚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呢?一是企业学校及相关机构的内迁——特别是名校的熏陶,使得云南风尚得以改变;二是交通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人们交往;三是政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云南社会风尚的改变表现在—1崇洋风尚的发展——随着与外界交流加深,崇洋风日盛
2.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延伸到意识形态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年认识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理念
3.爱国主义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从一户春节门联:打到日本强
盗,肃清卖国汉奸便可窥知一二
4.腐朽的风气—奢侈、地下经济、色情场所
由此可见,一方面,内迁使得云南风尚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奢靡的风气
从抗战时期云南妇女思想观念的变动来看。我们知道千百年来,妇女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足不出户”等封建传统观念所束缚,剥夺了她们的许多社会权利。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妇女运动才真正走上了一条建设的道路,中国妇女的历史,也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基于此,云南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云南妇女的思想观念的变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妇女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在战前除极少数富家女子外,一般平民女子几乎不识字,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当落后。以昆明妇女受教育状况来看,据资料显示,1932年昆明市的105617人中,识字者有52011人,其中女性识字者仅为12831人;不识字者53606人中,女性多达35080人。女性识字人口仅占总识字人口的24.7%;到1944年,昆明市妇女识字人数增至38682人,识字率达到90%,其中接受初等教育者为27552人,占妇女人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云南妇女越来越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第二个表现是参政意识增强——以1942年省妇女运动委员会策动省妇女会推选熊韵筠等7人参加竞选省第二届参议员候选人这一事件为例,便可看出云南妇女参政意识的加强。最后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在抗战时期,知识的内迁女性对云南妇女婚姻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