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课程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概述
该油藏为断层遮挡的多油层背斜油藏。
含油层系为沙二下层段。
沙二下总体上是在滨浅湖沉积背景下的水退型的进积型三角洲-低能滩坝复合沉积体系。
储层岩性为一套粉细砂岩。
孔隙度的分布范围为25%~30%,渗透率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120毫达西以下。
泥质含量约为10-15%。
该油藏的主要油水界面在井深2120米左右。
已有资料:
1)22口井的测井曲线
2)22口井的井位图
3)22口井的井口海拔、18(˚C) Rm、泥浆比重Dm
4)8-35井的相渗曲线
5)单井相剖面
6)孔渗解释模型
岩性指数a=b=1、饱和度指数n=2,(参考m=1.98,Rw=0.075)
8)地温梯度:T(˚C)=3.63+0.0405H(米)
9)压实系数:C
=1.6-0.0002H(米)
P
完成工作:
1)油层细分对比
2)绘制4-1小层砂岩等厚图
3)绘制4-1小层沉积微相分布图
4)绘制4-1小层微构造图(线距:5米/根)
5)绘制4-1小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6)绘制两条4砂组的油藏剖面。
一.小层划分对比
标准层是标准化方法所依赖的地
质基础,通常选取沉积相变化较小并
接近目标层段的等时地层单元。
其选
取应满足下列条件:
1沉积稳定,具有一定厚度2岩性、
电性特征明显,便于全区追踪对比;3
分布广泛,工区内90%以上的井点均
有显示;4一个单层或一个层组且靠
近解释层位;在目的层相邻井段内,
目的层与标准层之间的测井环境相
近。
本研究选择标准层该区的标准层
有三个,即上部的15韵律段,下部的8韵律段及3、4砂组之间的三高阻泥岩段划分砂体旋回。
经研究,该区可划分出四个旋回和20个小层。
以S8-38井为标准井,对四砂组划分6个小层。
以SP和ML为依据,参考COND和AC等测井,识别砂岩和泥岩、粉砂岩。
砂岩和泥岩的区别可以以ΔSP=0.5为标准。
砂泥岩界限对SP来说是以“半幅点”为依据划分;对ML则以突变点为依据划分。
依据作业需要,在小层对比工作中划分四个大层,并对四砂组细划分6个小层,如图所示。
并对该小层进行岩性解释,依据SP曲线划分砂岩、粉砂岩、泥岩三种岩性,建立岩性剖面。
二绘制沉积微相图
完成小层划分对比后,针对4-1小层提取各井点测井相曲线,结合平面井位图确定各井的沉积微相,结合本区域为滨浅湖沉积背景下的水退型的进积型三角洲-低能滩坝复合沉积体系以及物源方向来自西南面的事实,绘制沉积微相图。
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
平面上整个相图呈鸟足状,纵向上为三层堆叠模式。
图2 4-1小层沉积微相图
1.划分对比后导出各井点单井数据。
对测提取声波测井数据利用公式对孔隙度渗透率进行进行二次解释。
2.根据阿尔奇公式,,取岩性指数a=b=1、
饱和度指数n=2,对含水饱和度进行二次解释。
综合整理结果如下表:
表
一
4
|
1
小
层
综
合
解
释
表
制表:杨金辉
三绘制4-1小层储层描述图件
依据沉积微相分析结果,结合各井点单井数应用插值法绘制砂体厚度等值线图。
砂体厚度数值约分布在1-6m,受河流分布影响横向变化较快。
从砂体厚度分布规律来看,河口坝处砂体厚度分布稳定,越3m左右,分流河道区域砂岩粉砂岩互层,远沙坝、席状砂砂体较薄。
图3 4-1小层砂体厚度分布图
孔隙度分布在20-30之间,渗透率分布在1-100mD。
从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关系上来看,河口坝孔隙度、渗透率较高与砂体厚度成一定正比关系。
非均质较弱。
分流河道在顺水流方向的渗透率高于其他,各向异性较强,支流河道较主河道孔隙度分布不均匀,支流河道,表现出一定的非均质特点。
席状砂体上的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且分布不均匀,非均质性较强。
构造中北部受断层的构造运动影响,孔隙度、渗透率异常偏高。
整体上看,孔隙度渗透率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走势与河道发育形态相似,符合低能滩坝三角洲物性分布规律。
图4 4-1小层孔隙度等值线图
图5 4-1小层渗透率等值线图
利用4-1小层顶深数据,结合SURFER软件的机械差值功能绘制该小层微构造图,即顶深等深线图。
整个小层受构造控制,总体上呈北高南低,中北区域受断层影响构造坡度变化陡峭,S8-69井、S8-32井、S8-60、S8-66井井为构造高点。
图 6 4-1小层微构造图
图7 4-1小层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该油藏油水界面水平,油水分布关系主要受构造影响。
东南部低构造部位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在0-20%,大部分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越30%,北部及局部构造高点含油饱和度仍有40%-50%。
西部区域含油饱和度稳定分布在30%左右,从地质因素看,可能是受近物源区油层物性稳定的控制。
东北区域垂直河道方向的含油饱和度横向变化快,变化梯度较大,再一次印证了其非均质性分布特点。
四 4砂组连井剖面
图8 4砂组连井剖面选取平面图
如图所示,顺物源方向选取S8-21、S8-27、S8-22 、S8-33、S8-27、S8-42、S8-41、S8-55 八口井制作连井剖面、垂直物源方向选取S8-32、S8-44、S8-27、S8-38;S8-66、S8-26、S8-22、S8-34两个剖面。
图9 4砂组一号剖面
图10 4砂组二号剖面
图 11 4砂组三号剖面
依据连井剖面可以进一步绘制四砂组各小层的物性描述图件,建立地层格架栅状图,进一步建立起地质静态模型。
利用连井剖面,我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井间砂体展布、隔夹层分布规律,制作连井砂体对比,研究其静态的连通性、连续性,进而开展更精细的油藏描述工作。
五 4-1小层储层描述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对4-1小层划分四个有利勘探开发区域如图所示
图 12 4-1小层有利勘探开发区域
I区域沉积微相为河口坝,砂体分布较厚且稳定,孔隙度、渗透率较高,剩余油饱和度在30%,具备良好的生产条件。
可考虑对该层位上返射孔或增补调整井。
II区构造上受断层影响有高孔高渗的特点,又处于构造高部位,具备高含油饱和度。
但微相上为远沙坝、席状砂,砂体较薄,厚度分布不稳定。
开发时应注意制定合理的生产制度,防止油水界面指进、水窜。
III区为近物源区域,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
砂体、物性分布有顺水流方向变化的规律。
开发时应注意注采井网合理安排,避免在顺水流方向发生高渗通路。
IV区域经静态分析为一套独立砂体,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以及较好的物性,且与临井资料不完全匹配。
开发时应对该区域特别关注,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