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的SWOT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的SWOT分析及对策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会出现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下降、风险累积、竞争加剧等现象,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会更大。
本文以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揭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并提出七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SWOT分析利率市场化
一、前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形成机制的优化直接关系到资金的配置效率。
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
截至目前,我国已相继完成外币市场、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以及协议存款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差关键一步——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
近几年,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也在明显提速,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要求的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加快,存款利率浮动空间将进一步加大,最终将会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重启和加速有助于动态经济的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
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下降、风险累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长期存在的同质化经营、内部管理薄弱等问题将更加凸显,进一步导致有些商业银行的财务出现严重危机,尤其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程度最深的中小商业银行,可能最终面临重组甚至“被退市”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寻求转型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利影响为主,缺乏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进行转型的全面分析,因此难以准确地指导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经营管理实践。
基于此,本文以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模型,进行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评估,以期对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参考。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1、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一定的定价机
制自主地调节资金价格,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中央银行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制定利率政策、确定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对利率进行间接、宏观的调控。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为总体改革方向,完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期,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为重点,同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
2、利率市场化的表现
利率市场化是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四个方面的市场化。
利率决定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自主定价。
利率传导市场化的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调控逐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其核心是通过宣布和调节政策利率和利率走廊,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使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变化,并向其他品种和期限的利率传导。
在我国则是指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
利率结构市场化是指各种利率的组合情况完全由市场决定,尤其是避免由于税收因素造成的利率风险结构的差异。
利率管理市场化则是体现在对于利率统筹管理,建立利率监测、监督和利率管理的考核机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同业各可比产品的利率变化趋势,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差异,究原因。
加强利率管理事后监督,对各项产品的利率管理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1、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息差收入将大大减少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
所以,一旦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后,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开始收窄,加之生息资产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利息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国外经验也是如此,比如美国自1980年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1980—1985年美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1986—1990年,平均利差为1.63%,缩小了54个bps。
而我国在初步放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和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激烈的同业竞争必将导致资金
成本的上升、贷款收益的降低,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存贷利差也将进一步收窄,对国内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2、因发展规模偏小难以依靠规模增长获取利润
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一般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层次也比较多,遍及城乡,比如城市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在银行的机构覆盖率、企业覆盖率等方面比国际水平要低。
资产规模占金融银行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也很低,以上市银行为例,如图1所示,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规模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甚至11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之和仅为工商银行的1.3倍。
所以,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其处境日益严峻,若继续依赖规模增长获取利润,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导师制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
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
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
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
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
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
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
[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
(4)资本约束问题。
在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约束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的业务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信贷规模增长过快、信贷结构不合理和不良资产等问题都会带来资本缺口。
加之许多中小商业银行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扩张以达到规模经济,与资本约束形成矛盾,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融资行为及创新行为方面也将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5)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自主定价能力不高。
首先,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很不完善。
其次,缺乏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
中小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系统软件的缺乏使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效率低下,大大降低了对风险的预测控制能力。
再次,缺乏规避控制利率风险的利率工具,没有系统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模型、模拟模型管理等西方商业银行采用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最后,自主定价能力不高。
利率市场化已使贷款定价基本放开,利率波动、内含选择权等因素逐步在贷款定价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对贷款定价机制进行调整,而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对此认识并不充足。
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使用的存贷款定价方法基本上是照搬人民银行定价政策指引中的存贷款利率计算公式,对于计算公式中各项因子如何测算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无法准确计算资金成本、费用等参数。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存贷款定价过于粗放的问题。
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的机遇
(1)为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创新环境。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
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有着客观的要求,大部分的金融创新是在利率不确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利率比较稳定,利率衍生品等则失去了存在价值。
而在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执行央行规定的利率,阻碍了商业银行以利率为因素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再通过“送好处费”等不正
当手段,而是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综合实力来吸收存款。
因此,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具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利率市场化为其提供了金融创新的大环境。
(2)真正“当家作主”。
在利率管制下,央行决定利率水平和计息方式,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调整范围有限,只能在局部发挥作用,并且其效果也差强人意,难以达到预期水平。
利率市场化之后,央行对利率的调整仅限于基准利率,而对商业银行的其他利率水平不再直接管理。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情况,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收益、客户风险、同业竞争等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拥有自主经营权,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另外,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主动匹配资产和负债。
在资产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竞争战略、经营状况、客户风险差异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风险收益相匹配、批发优惠等有差别的价格战略。
在负债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结合经营规模、利率状况等各种因素合理地确定负债结构,尤其是短、长期债务的匹配,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4、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的危机
(1)重组合并的“危”“机”。
当存款制度完善建立、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以后,政府不再做隐性的最后担保,央行将转变“最后的借款人”的角色,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将走出不破产的迷信。
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获成功,但也存在小银行破产或被大银行吞并等现象。
银行重组合并对中小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可能自此被吞并消失,也可能联弱变强。
(2)冲击当前火热的理财市场。
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了金融创新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成为变相的利率市场化产品,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旦存款利率实现解放,商业银行可以直接通过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吸收存款,收益率较低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吸引力将大大降低;另外,资产证券化范围的扩大会通过相应产品替代理财产品。
(3)提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第一,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进一步收窄,为应对利润上的压力,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规模、放松信贷标准,并倾向于发放高风险、高收益、长期限的贷款,提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二,利率市场化后将使得利率波动更为频繁,资产负债重定价的时间差异将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加大了期限错配的风险。
此外,客户会更为频繁地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配置,这种调整也将对利率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三,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将逐步发展壮大,投资渠道增多,资金会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频繁流动。
银行存款稳定性将降低,流动性风险增强。
五、我国中小商业转型的对策
1、探寻资本补充新路径
为应对中小商业银行短期内利润下降导致的资本缺口,可以采用的对策有,一是发行银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二是通过贷款资产的出让转移,缓解银行的资本压力。
资本补充的长期解决对策:一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直接降低风险资产的绝对值,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调整资产结构从而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净额,扩大债券投资业务,提高债券资产的比重,降低总资产中高风险的信贷资产权重占比。
2、坚定不移地实施收入结构转型,提高非利息性收入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仍为信贷类资产为主,非信贷资产占比相对偏低,利差收入占比过高,盈利水平受利率环境变化的影响明显。
从境外经验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收入结构中的利息性收入比重将相对降低,而中间业务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非常薄弱,非利息性收入普遍较低,2011年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平均仅19.3%,与国际性先进银行普遍40%~60%的占比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商业银行要顺应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与利率市场化趋势,主动做好业务结构调整,强化资产配置,适度加大债券、投资类资产占比,在确保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加强投资组合管理,提升资金运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