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6157(2007)03-174-04
摘 要:琅琊山铜矿为一广义上的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其关键控矿因素是S形旋扭褶皱构造、蘑菇状岩体形态及特定的赋矿层位。
近年来利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新技术在该地区开展的深部找矿,取得了很好找矿成果,证实了石英闪长玢岩体底部接触带的存在且具有良好的含矿性,对本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层控夕卡岩型 ; S形旋扭褶皱构造;蘑菇状岩体形态及特定的赋矿层位; 深部找矿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5-10 责任编辑:柏林
作者简介:王波华(1963-),男,安徽舒城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第17卷第3期 2007年9月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Vol.17 No.3September 2007
王波华,张怀东,彭海辉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安徽 六安 237010)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
图1 安徽省沿江地区成矿带、成矿亚带、成矿区分布示意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metallogenetic belts, sub-belts and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1 琅琊山地区地质找矿和研究历程
琅琊山地区地质找矿和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浅部找矿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以安徽省冶金勘探公司811队为主在矿区开展铜矿地
质工作,获得C+D级铜金属储量17万t、伴生金8.1t、伴生银2000多吨。
这一阶段所积累和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地质资料,矿区综合研究程度与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地区相比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为综合研究阶段:“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苏皖赣鄂沿江地区薄皮推覆构造与
铁、铜矿床关系及隐伏矿床预测研究》,得出了“琅琊山岩体应具凸向北东方位的弯月形态,在其北东方位近距离下方的陡倾斜接触带,还有以铜为主的矿体存在”的结论,并指出了隐伏主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埋深,由此推测本区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受其启示,琅琊山矿业总公司于1993~1995年开展了《琅琊山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琅琊山矿区受一S形旋扭褶皱构造控制,岩体沿褶皱核部定位,推测隐伏主矿体位于琅琊山岩体的西南部。
对于上述研究成果,琅琊山矿业总公司选择CSAMT方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矿区南部的推断隐伏矿体进行了物探验证。
第三阶段为深部找矿阶段:根据上述研究和物探验证成果,安徽省地勘局313地质队于2003年申报了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拉开了琅琊山地区深部找矿工作的序幕。
2 地质特征简介
2.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冲带北东缘,郯庐深断裂的东侧,属滁县—庐江铜金成矿带。
该带自北向南依次有滁县—全椒铜金成矿区、含山—巢县多金属成矿区、庐江铁铜成矿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一部分(见图1)。
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成矿时代与构造—岩浆作用有明显的一致性,矿床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基底构造对成岩成矿作用的控制。
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形成的地层是重要成矿因素和赋矿场所,而燕山期岩浆活动是直接的关键的成矿因素。
根据区域性岩浆成矿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两大系列:一是与铁及多金属矿化有关的钾玄岩系列,如苏州、宁芜盆地等;二是与铜金等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系,如铜官山、狮子山铜矿。
琅琊山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岩系的代表。
印支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对接,主要表现为挤压缩短机制下的盖层褶皱和层间推覆-滑覆构造,构成一系列北东向S型同斜倒转褶曲,褶皱轴线在平面上均呈S型展布,褶皱轴面的三维空间形态为“麻花状”,即褶皱中段轴面近直立,两翼大致对称,南北两段轴面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这种S形褶皱可能是东西向基底断裂限制了北东向S型变形所致。
北东向褶皱之上又叠加有东西向褶皱,为轴向280°的宽缓褶皱,叠加褶皱的横跨复合造成北东向向斜枢纽昂起,形成的隆起、虚脱空间则是岩体和矿体赋存的有利地段。
2.2 矿区地质
2.2.1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大丰山复式向斜的东翼,醉翁山向斜的轴部。
矿区出露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黄栗树组、余家凹组和琅琊山组,奥陶系上欧冲组,侏罗系红花桥组和白垩系浦口组,上述地层均呈北东-南西向延展,以寒武系琅琊山组条带状含碳质大理岩分布最为广泛。
区内岩浆岩以燕山期的石英闪长玢岩为主,沿醉翁山向斜轴部侵入,出露面积1.2km2,平面上呈椭圆形,北北东向展布,剖面上呈漏斗状。
2.2.2成矿条件分析
本区以往勘探深度在-400m以上,矿体数量多,共260余条。
除6、23、32号等矿体稍具规模外,余者皆为零星分散的小矿体。
矿体严格受闪长玢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前缘的层间剥离体(残离体)接触带及相关构造的控制,所有矿体均产于接触带内缘100m范
图2 安徽省滁州市区域地质图
Fig.2 Regional geology of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第17卷 第3期王波华,等: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
175
围之内。
根据矿体的产出特点及空间位置,可划分为三个矿带:东部矿带(位于岩体东南外侧下方)、底部矿带(位于岩体凹部下)、西部矿带(主要位于岩体北西接触带)。
2.2.2.1地层岩性对成矿的控制
主要矿体的矿化围岩与赋矿层位是寒武系下统琅琊山组强劈理化的黑色含碳质灰岩层,由于强烈劈理化使该层某些部位呈现出条状与薄层状特征,在劈理化强烈地段,铜矿化相对富集。
矿石呈薄层状、条纹条带状和稠密浸染状。
寒武系含碳质地层在同生成岩作用过程中,对主成矿物质进行了初始富集,使该类岩石中铜、金、银的含量显著地高于本区其它层位的灰岩,如Cu为20~>1000ppm,Au为0.013~0.26ppm,Ag为0.5~8.6ppm;另一方面该类岩石为条带状和薄层状,其上覆岩石为厚层状灰岩,下伏地层为孔隙较为发育的泥砂质岩石,其特殊的含水-透水层地层系统促使成矿热液主要顺该层运移并沉淀,对形成夕卡岩型铜矿床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特点。
2.2.2.2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琅琊山铜矿床及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石英闪长玢岩体位于醉翁山紧闭不对称向斜的轴部,该向斜位于大丰山复式倒转向斜的南东翼的北段,属次一级褶皱。
褶皱构造是一种曾发生旋扭作用的S形隔挡式褶皱,褶皱轴线在平面上呈S形展布,褶皱轴面在三维空间形态为“麻花状”,即褶皱中段轴面近直立,两翼大致对称,南北两段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背斜紧闭,向斜开阔。
这种S形倒转旋扭褶皱的核部虚脱部位是岩体、矿体赋存的有利空间。
2.2.2.3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为规模小、高侵位的石英闪长玢岩岩株,侵入时代为燕山晚期,。
属钙碱性正常系列,具有高碱富钠、酸度较大的特点,并且含铜量较高,平均含铜量60ppm,局部高达1000ppm,导致了形成以铜为主,伴生铁、钼、金、银等有益组分的多金属矿床。
石英闪长玢岩体是顺S形褶皱的核部虚脱部位侵位,受S形倒转旋扭褶皱控制,空间上以—22线—50线为主体,向南北两个方向呈“蘑茹状”扩展,覆盖寒武系地层,绝大部分矿体均位于岩体向内倾斜与围岩的接触部位或凹部,呈现弧形弯曲特征,岩体南部
扬起,向北北东侧伏,侧伏角50°;北部倾伏,岩体埋藏相对较深。
据岩体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岩石结构、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岩体的形态特征,推断本岩体是由北向南,由深向浅上侵,南西端是岩浆流动前缘。
2.2.2.4矿床成因探讨
琅琊山铜矿区已知矿体与隐伏矿体的空间位置主要受三个最基本的地质要素所控制,即特殊的含水-透水性地层系统与岩性组合、S形褶皱构造、蘑菇状岩体,这三个要素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沉积-改造型铜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因此初步认为本矿床成因为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
3 深部找矿
3.1 深部找矿工作进展
琅琊山铜矿床深部资源勘查本着就矿找矿的原则,借鉴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以“A”型褶皱转折端接触带及底部接触带应有主矿体存在”的认识作为指导思想,参考CSAMT法物探工作成果,使用深孔钻探和物探方法了解底部接触带的产状,发现和追索深部隐伏的主矿体。
找矿工作以底部接触带为主攻方向,寻找隐伏主矿体,追索东部接触带的深部矿体,并对外接触带和西部接触带的深部成矿条件进行探索和了解,扩大找矿范围。
已开展的深部找矿工作主要为在成矿规律研究和物探验证的基础上进行钻探验证。
该项工作于2004年开始实施,2005~2007年续作。
已完4个钻孔,终孔孔深在800~1000m,见矿情况较好。
深部找矿过程中,利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新技术(人工控制钻孔轨迹轴线),通过设计全方位伞型孔成攻解决了在城区密集建筑带无法布孔和施工的难题,也提高了勘探精度。
3.2 取得成果
完工的四个钻孔均在预计孔深见矿,其中03孔见含矿夕卡岩厚度64m,夕卡岩中见六层铜矿,累计见矿厚度36m,铜品位0.2%~2.76%,平均品位0.37%~0.52%。
深部钻探证实了石英闪长玢岩体东、西两矿带向深部延伸,也证实了岩体底部接触带(矿化夕卡岩带)的存在并向北东方向延伸、增厚且具有良好的含矿性,显示了本区的深部找矿具有良好的前景。
176 安 徽 地 质 2007年
第17卷 第3期王波华,等: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177
据初步控制,勘查范围的-500m以下可获得铜金属资源量5万t。
预计通过2007年的进一步勘查,可预获333+334级铜金属资源量10万t。
3.3 下步找矿方向探讨
(1)南部岩体底部接触带及主矿体大致以50°的侧伏角向北北东方向延深,目前发现的矿体相当于弯月形矿体的前峰部位,而蘑菇面与岩体上侵柱相交处的凹部接触带可能存在膨大的矿体,这是下步主要找矿目标。
(2)北部成矿机理与南部的底部矿带相似,代表的是S形褶皱北部及岩体的另一凹部位置,以往工作重点主要在矿区22线南部,而北矿带投入工作量较少且勘探深度浅,因此随着南部深部隐伏矿体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应对闪长玢岩体及内外接触带加以整体性评价,在重点研究底部接触带的同时还应探索和了解岩体顶部接触带的含矿性。
(3)根据岩体呈蘑菇状形态特征及岩体由北向南侵位,南西端为岩浆流动前缘,推测在岩体底部接触带下部还可能存在岩枝,整个岩体的外侧也同样可能存在新的接触带,这也应该成为下步新的找矿方向。
(4)基于琅琊山铜矿床为层控夕卡岩型矿床这一认识,借鉴长江中下游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模式及铜陵地区“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其外围地区还应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只要具备上述三个控矿基本要素,即构造、地层与岩体形态,就可能发现新的矿床或隐伏矿体。
为此,矿床外围的尖山怀地区,可考虑开展地表与物探工作。
4 结束语
目前琅琊山铜矿深部找矿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闪长玢岩体底部发现了具一定规模的隐伏工业铜矿体。
在滁州地区,可控源大地音频电流法(CSAMT法)所圈定的低阻异常,经验证均为矿体引起,证明找矿效果很好,但这种物探方法仅在矿区—19线以南做过。
在矿区北部开展可控源大地音频电流法物探测量,选择靶区进行验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找矿方法;对矿区外围开展以高精度磁法测量、电阻率测量为主的综合物探工作,以寻找岩体外围的隐伏小岩体或岩枝;对滁州铜矿的外围地区可系统收集和处理现有的地质、物探(航磁)资料,必要时开展大比例尺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寻找隐伏岩体并具备其它成矿条件的地区,进行成矿预测。
参考文献
[1] 冶金部811地质队.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R],1975
[2] 冶金部811地质队.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北部地质勘探报告[R],1979
[3] 邓吉牛,王玉平,邢善强,等.琅琊山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R],1993-1995
[4] 常印佛,等. 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以安徽省内下扬子拗陷中一些矿床为例 [J].矿床地质,1983( 2)
[5] 翟裕生,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6] 王玉平.安徽琅琊山铜矿床“A”型滑褶皱及其控岩控矿特征[J].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2()
[7] 朱上庆,等.层控矿床地质学[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8] 邓吉牛,等.试论铜陵地区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动力学机理[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93( )
[9]邓吉牛,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地质因素新探[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5(5)
METALLOGENETIC LA W AND DEEP ORE PROSPECTING FOR THE LANYASHAN COPPER
DEPOSIT IN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WANG Bo-hua, ZHANG Huai-dong, PENG Hai-hui
(No.313 Geological Party of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of Anhui Province, Luan 237010, China)
Abstract: The Lanyashan copper deposit is a strata-bound skarn copper deposit in broad sense and key ore-control factors are ¡°S¡± twisted folding structure, mushroom-like rock body and specific ore-host horizon. In recent years, artificially controlled directional drill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deep-seated ore prospecting in the area and brought very good result, proving that existence of contact zone at the bottom of quartz diorite poyphyrite and its good ore-bearing performance are important to ore prospecting in the depth and periphery. Keywords: starta-bound skarn type; S-pattern twisted folding structure; mushroom-like ore body and specific ore-host horizon; deep ore prospec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