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 科学和语言艺术三类。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即后人所谓的形 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和政 治学;在语言艺术中,他还著有《修辞学》和《诗学》。亚里士 多德建立了希腊哲学最全面的体系。
• 本章主要阐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 思想。
西方哲学史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01
03
物理学
02
04
形而上学
心理学和认识论
伦理学
本章概要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
吉拉城。17岁进入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20年。他的人生格言是: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不盲目崇拜柏拉图的学说,力图 克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倾向,创立自 己的哲学体系。
• 亚里士多德还用潜在和活动的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 他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活动”,认为活动和潜在的关系“可以 通过归纳从特殊事例中看出来”,大如成熟、衰老、学习、治疗、 建筑等,小如减肥、行走、睡眠、观看等,所有自然活动,包括 人的身体活动和思想活动,都可以被归结为从潜在到活动的过程。 • 事物从潜在到活动的运动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事物内部包含的运动潜能,无需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解释事 物的运动。 其次,潜在的活动是连续的,一个潜在的形式被实现后,另一个 潜在的形式又出现,由此构成了运动的连续性。
二、四因说
•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思考原因就是在追问“为什么”。对于事物 的运动,可以提出多少个“为什么”,运动就有多少种“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运动的四个问题,他的回答就是运动的四 种原因。 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 续存在? 原因是事物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就是质料因。
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 方式运动?
一、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
• 亚里士多德把以前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争论归结为“一”还是 “多”、“不变”还是“变”两个问题。他认为,本原既不是一 个(如伊奥尼亚派和爱利亚派所说),也不是无限多。他综合各 派学说提出运动的本原是三个:质料、形式和缺乏。 质料是自然物的不变载体,使自然物在运动变化中保持同一;形 式决定自然物的特定性质和状态,一个形式相对固定,但由于自 身的缺乏(privation)而转化为另一个形式。事物从已有的形式 转化为所缺乏的形式,便完成了一个运动变化过程。 • “三本原”说用对立面对立和转化的原则来解释运动变化的现象, 是一种辩证的运动观。
第一节 物理学
01
02
03
04
运动的“三本原” 和“双重本质”
四因说
位置和时间
天界和地界
•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对象作了这样的定义: “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这些形态或形 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就是说,自然是运动着的 事物的本性。他认为,毕达哥拉斯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是与事物相分离的形式,不能成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必 须在事物之中研究运动变化的原因、原则和形态。
•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介绍: (1)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 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和《辩谬篇》六篇论文。 (2)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由不同时期的讲稿合成,因被安 德罗尼科编排在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在我国,苗力田先生翻译的 《形而上学》可作为参译本进行阅读。 (3)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论灵魂》、《论生灭》、《动物 史》等。 (4)伦理学著作:《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了伦理学》、《政治学》 和1891年才发现的《城邦政制总汇》等。 (5)美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
三、位置和时间
• 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数量 的和位置的。比如,水变气是实体性质的运 动,生物的生长是实体数量的运动,天体运 行和地上事物的直线运动是实体位置的运动 即位移。 •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用很大篇幅讨论 位移
• 亚里斯多德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自然位置适合事 物自身本性,如火的位置在上,土的位置在下,气和水在中间。 每一事物都占据自己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位移。当事物受到 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时,就会发 生位移。被挤出的事物又进入第三个事物的位置,造成位移的连 锁反应。在连续的位移中,事物彼此交换位置,每一事物都不会 丧失位置,每一位置中也不会没有事物。但因外力位移的事物内 也有朝向自己的自然位置移动的力量。事物在朝向自然位置移动 时作加速运动,如重物下落,空气上升;反之,它们在背离自然 位置时作减速运动,如重物上抛,空气下沉。
目的论
• 在亚里士多德把“目的因”,视之为自己独创性的发现。
•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他认为,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 无目的之事。自然“明智地行使她的作品”,“追求可用的东西”, “寻找最好的东西”,“期待”某种结果,“不做任何无目的或不合理 性之事”,“总是眼看着最好的东西行动”。 • 在这里,虽然亚里士多德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并不意味他认为自然 能够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意味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 的,他所强调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他认为一种自然倾向 会因受到另一种自然倾向的阻碍而中止,或者出现偏差,这是偶然性的 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内在目的论,与后来出现的外在庸俗目的 论(如说老鼠存在是为了给猫吃)有着根本不同,后者是对前者思想的 歪曲。
原因是事物有特定的形式,这就是形式因。
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原因是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这就是动力因
四、是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原因是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因。
• 他以雕塑活动为例,认为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 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像的影响;以建筑房屋活动为例,认 为质料因是砖石等材料,形式因是建筑蓝图,动力因是建筑者, 目的因是房屋的效用。
再次,潜在和活动的区分是相对的,前一阶段运动的活动在下一 阶段运动中转化为潜在,只要事物内部的潜在和活动的差异及转 化不停止,它就会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最后,质料是不活动的潜在,在运动全过程中保持不变,事物因 而在运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
• 亚里士多德用“质料”、“形式”和“缺乏”,以及“潜在”和 “活动”等的辩证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把早期朴素唯物主 义的运动观提升到概念思维阶段。因而,恩格斯称赞他是古代 “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中“最博学的人物”。
•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 科学和语言艺术三类。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即后人所谓的形 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和政 治学;在语言艺术中,他还著有《修辞学》和《诗学》。亚里士 多德建立了希腊哲学最全面的体系。
• 本章主要阐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 思想。
西方哲学史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01
03
物理学
02
04
形而上学
心理学和认识论
伦理学
本章概要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
吉拉城。17岁进入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20年。他的人生格言是: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不盲目崇拜柏拉图的学说,力图 克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倾向,创立自 己的哲学体系。
• 亚里士多德还用潜在和活动的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 他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活动”,认为活动和潜在的关系“可以 通过归纳从特殊事例中看出来”,大如成熟、衰老、学习、治疗、 建筑等,小如减肥、行走、睡眠、观看等,所有自然活动,包括 人的身体活动和思想活动,都可以被归结为从潜在到活动的过程。 • 事物从潜在到活动的运动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事物内部包含的运动潜能,无需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解释事 物的运动。 其次,潜在的活动是连续的,一个潜在的形式被实现后,另一个 潜在的形式又出现,由此构成了运动的连续性。
二、四因说
•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思考原因就是在追问“为什么”。对于事物 的运动,可以提出多少个“为什么”,运动就有多少种“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运动的四个问题,他的回答就是运动的四 种原因。 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 续存在? 原因是事物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就是质料因。
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 方式运动?
一、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
• 亚里士多德把以前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争论归结为“一”还是 “多”、“不变”还是“变”两个问题。他认为,本原既不是一 个(如伊奥尼亚派和爱利亚派所说),也不是无限多。他综合各 派学说提出运动的本原是三个:质料、形式和缺乏。 质料是自然物的不变载体,使自然物在运动变化中保持同一;形 式决定自然物的特定性质和状态,一个形式相对固定,但由于自 身的缺乏(privation)而转化为另一个形式。事物从已有的形式 转化为所缺乏的形式,便完成了一个运动变化过程。 • “三本原”说用对立面对立和转化的原则来解释运动变化的现象, 是一种辩证的运动观。
第一节 物理学
01
02
03
04
运动的“三本原” 和“双重本质”
四因说
位置和时间
天界和地界
•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对象作了这样的定义: “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这些形态或形 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就是说,自然是运动着的 事物的本性。他认为,毕达哥拉斯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是与事物相分离的形式,不能成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必 须在事物之中研究运动变化的原因、原则和形态。
•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介绍: (1)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 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和《辩谬篇》六篇论文。 (2)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由不同时期的讲稿合成,因被安 德罗尼科编排在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在我国,苗力田先生翻译的 《形而上学》可作为参译本进行阅读。 (3)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论灵魂》、《论生灭》、《动物 史》等。 (4)伦理学著作:《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了伦理学》、《政治学》 和1891年才发现的《城邦政制总汇》等。 (5)美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
三、位置和时间
• 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数量 的和位置的。比如,水变气是实体性质的运 动,生物的生长是实体数量的运动,天体运 行和地上事物的直线运动是实体位置的运动 即位移。 •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用很大篇幅讨论 位移
• 亚里斯多德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自然位置适合事 物自身本性,如火的位置在上,土的位置在下,气和水在中间。 每一事物都占据自己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位移。当事物受到 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时,就会发 生位移。被挤出的事物又进入第三个事物的位置,造成位移的连 锁反应。在连续的位移中,事物彼此交换位置,每一事物都不会 丧失位置,每一位置中也不会没有事物。但因外力位移的事物内 也有朝向自己的自然位置移动的力量。事物在朝向自然位置移动 时作加速运动,如重物下落,空气上升;反之,它们在背离自然 位置时作减速运动,如重物上抛,空气下沉。
目的论
• 在亚里士多德把“目的因”,视之为自己独创性的发现。
•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他认为,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 无目的之事。自然“明智地行使她的作品”,“追求可用的东西”, “寻找最好的东西”,“期待”某种结果,“不做任何无目的或不合理 性之事”,“总是眼看着最好的东西行动”。 • 在这里,虽然亚里士多德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并不意味他认为自然 能够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意味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 的,他所强调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他认为一种自然倾向 会因受到另一种自然倾向的阻碍而中止,或者出现偏差,这是偶然性的 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内在目的论,与后来出现的外在庸俗目的 论(如说老鼠存在是为了给猫吃)有着根本不同,后者是对前者思想的 歪曲。
原因是事物有特定的形式,这就是形式因。
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原因是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这就是动力因
四、是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原因是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因。
• 他以雕塑活动为例,认为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 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像的影响;以建筑房屋活动为例,认 为质料因是砖石等材料,形式因是建筑蓝图,动力因是建筑者, 目的因是房屋的效用。
再次,潜在和活动的区分是相对的,前一阶段运动的活动在下一 阶段运动中转化为潜在,只要事物内部的潜在和活动的差异及转 化不停止,它就会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最后,质料是不活动的潜在,在运动全过程中保持不变,事物因 而在运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
• 亚里士多德用“质料”、“形式”和“缺乏”,以及“潜在”和 “活动”等的辩证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把早期朴素唯物主 义的运动观提升到概念思维阶段。因而,恩格斯称赞他是古代 “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中“最博学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