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
【摘要】:“文学人类学”分歧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个人现象。
我们在看待“文学人类学”概念、历史、理论、方法及价值观方面的分歧时,应首先考虑上述几方面的原因。
文章遵循的思考路向是从现象梳理入手,辨析分歧,探寻原因,发现“同一性”,然后在理论阐释中提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整合及建构的问题。
文章包括前言和结语,正文按照概念、历史、理论、方法、价值观的认知框架来分析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文艺本体论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学科交叉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和学科分类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
文章指出,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首先是80年代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的分歧影响了对“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内涵、学科归属的“定位”问题,同时也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
无论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部问题上的分歧,还是把“文学人类学”依附于文艺学、人类学、比较文学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都缺乏对“人类学”和“文学”两个熟知概念进行必要的批判性反思。
文章在辨析各种分歧后指出,理解“文学人类学”的关键还在于确定“文学”与“人类学”结合部的问题。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四个基本问题:历史起点、历史分期、对1950-1970年代学术的评价、海峡两岸的“文学人类学”。
文章指出,对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的重构包含着对“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认识问题。
当代文学人类学历史的探讨主要限于神话的视角以及神话仪式学派和原型批评理论,这造成了一定的偏狭性认识,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对1950-1970年代学术研究的评价。
文章认为,应当把台湾(也包括港澳)地区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纳入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中来考虑,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状态。
另外,文章初步认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它们揭示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的思想语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三章以辨析人类学意义和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分歧为前提,探讨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整合与建构问题。
文章指出两种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尽管存在学科原则上的分歧,但都关注人类“表述”问题的研究,而且认为,对人类“表述”问题的研究是探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中外学者对“人类学写作”的探讨沟通了人类学与诗论、以及一般文艺理论及美学的关系,为我们探讨“文学人类学”理论提供了启示性意义。
各种理论尽管在目的、主张等方而存在分歧,但都受到“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把人类“表述”问题作为关键性问题来探讨。
各种理论都是研究人类“表述”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本身也构成了一种“表述”系统。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内涵、历史渊源、现代变革意义以及不足。
文章指出,四重证据法与二、三重证据法最大的不同是:四重证据法是以口头文化为基本价值立场的,它虽然仍保持着二、三重证据法的“场域”结构形态,但各类型媒介的关系及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场域中心已由文字中心转向非文字中心。
在“四重证据法”里蕴含着“文化寻根”与“文明反思”的批判性内涵,它表明“四重证据法”不再以补正史之缺为价值诉求,而是要揭示被文字所遮蔽或遗忘的“历史”。
不过,文章也指出,“四重证据法”也存在夸大某一媒介作用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媒介
霸权和符号暴力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价值视野里分析了“文学治疗”的价值及意义,田野与文本、口头文化与书写文化中的价值偏颇问题。
另外,文章分析了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策略及思路,以及由此提出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意义。
针对文学人类学在上述问题研究中的不足,文章认为将“文学治疗”研究与媒介环境学及环境文学批评加以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原始”倾向,同时也可以改变文学人类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薄弱的状况。
总之,文章认为,在重建文学人类学价值观的意义上,把文学史、各种文学话语、文化文本当做环境话语或生态话语来阐释,会带来对文学的重新理解。
分歧固然反映了对文学人类学认识的混乱,但同时也反映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多元性及复杂性。
文学人类学的价值目标是整合人类文学经验,本论文的基本主张是在“同一性”的地方发现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分歧、多样性及新颖性。
文章认为,从重建文学人类学立场上的文学观角度来看,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文学人类学研究应当具有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反差性及其思想的和心理的表现特征的历史视野;二是文学人类学应当具有多族群交际视角、民俗学视角、审美批评视角、性别诗学视角、媒介环境学视角、环境伦理批评视角等。
总之,文学人类学应当具有“统一性”的内涵,保持多样性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问题研究人类学写作多重证据法环境伦理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0-05
【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4前言14-19一、论文的研究原则及思路14-16二、论文的结构安排及分析要点16-19第一章文学人类学的内涵与边界19-63第一节”文学人类学”的歧义22-35一、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人类学转向”24-27二、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27-30三、文艺本体论语境中的神话-原型批评30-35第二节”文学”与”人类学”的结合35-47一、本体论中的”文学”与”人类学”结合35-41二、学科交叉中的”文学”与”人类学”结合41-45三、跨学科多元互动中的“文学人类学”45-47第三节学科分类中的”文学人类学”47-58一、”文学人类学”与”文艺学”48-51二、”文学人类学”与”人类学”51-54三、”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54-58小结:还没有结尾的“结尾”58-63第二章文学人类学历史的分与合63-109第一节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64-76一、文学人类学历史的分歧64-68二、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68-76第二节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分期76-91一、百年文学人类学历史分期的论述77-79二、新时期文学人类学历史分期的论述79-83三、文学人类学历史中的认识问题83-91第三节海峡两岸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共性与异相91-109一、大陆与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共性93-98二、大陆与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异
相98-109第三章文学人类学理论与写作109-157第一节中国语境中的”人类学写作”109-126一、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109-114二、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114-120三、”人类学写作”的理论探讨120-126第二节西方语境中的”人类学写作”126-138一、西方语境中的”人类学写作”126-131二、人类”表述”问题与”人类学写作”131-136三、”语言学转向”与”人类学写作”136-138第三节人类”表述”问题与文学人类学理论138-157一、文艺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理论139-146二、弗莱理论与口头诗学理论的关联性146-152三、民族志批评与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互补性152-157第四章文学人类学的证据与方法157-203第一节文学人类学证据法的提出与内涵158-164一、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提出158-162二、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内涵162-164第二节”多重证据法”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变革164-177一、”多重证据法”的历史渊源164-173二、”多重证据法”的现代变革173-177第三节”多重证据法”的意义与不足177-203一、符号学、证据法学视域中”多重证据法”的意义177-193二、媒介学视域中”多重证据法”的不足193-203第五章文学人类学的功能与价值观203-251第一节文学的心理治疗与生态伦理功能研究203-216一、当代”文学治疗”研究的基本状况及价值指向203-208二、文学治疗原理的阐释208-212三、文学治疗的生态伦理及文学人类学意义212-216第二节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之争216-238一、田野与文本之争217-222二、口语文化与书写文化之争222-229三、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文学史观”229-238第三节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价值观
238-251一、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238-240二、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观240-245三、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环境伦理价值观245-251结语251-254主要参考文献254-264后记264-2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