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MS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2


2.3 分辨率(Resolution): 可用作测量分辨率或有效分辨率。测量系统探测并如实显示被测 特性微小变化的能力。(参见分辨力) 2.4 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 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分级大小叫有效分辨率。基于测 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来确定该等级的大小。通过把该数据 大小划分为预期的过程分布范围能确定数据分级数(ndc)。对 于有效分辨率,该ndc的标准(在97%置信水平)估计值为 1.41[PV/GRR]。
16
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3.1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 在产品控制中,如果测量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其影响是导致做出错误的 判断,即:将合格品判为不合格品(一类错误,见图1),或者将不合 格品判为合格品(二类错误,见图2) 产品公差上限 测量过程的分布 LSL USL
OR
图1
LSL OR
图2
USL
17
重复性
14
2


2.11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均值的变差。一般来说,它 被定义为在一个稳定环境下,应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相同零件 (被测体)不同评价人(操作者)之间测量值均值的变差。这种情况对 受操作者技能影响的手动仪器常常是正确的,然而,对于操作者不是主 要变差源的测量过程(如自动系统)则是不正确的。由于这个原因,再 现性指的是测量系统之间和测量条件之间的均值变差。 另一种定义:由不同的评价人多次使用同一个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 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
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4.1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应具备的条件
⑴ 测量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分辨率 可接受的分辨率应小于公差或制造过程变差(6σ)的十分之一(究 竟按哪个来确定分辨率,根据数据是用来进行产品控制还是进行过 程控制),否则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图5显示的是用两个不同 分辨率的测量系统测量同一过程的控制图。 左面的控制图没有超限的点,而右图严重失控,这是因为对数据4 舍5入而对数据进行错误分级的结果。 如果不能测量出过程的变差,这样的分辨率用于过程分析是不可接 受的,如果不能测量出特殊原因导致的变差,这个测量系统用于过 程控制也是不可接受的。如图5中,右图显示,很多子组的极差为 零,使得平均极差很小,算出的过程变差过窄,导致过程能力指数 看起来很大。如某企业的过程能力指数竟然为12。
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即使是用同一个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性,其结果也 会不同,这说明测量系统存在变差。生产过程中的测量结果通常 有两个用途:1、产品控制:判断产品合格与否,2、过程控制: 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若稳定,其过程能力/过程能力指数是 多少?是否可接受?下面分别看一下测量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公差下限 公差上限
将测量判断划分为三个区间,如图3:




目标值 图3

按图中所示,Ⅰ区:坏零件总是判为坏的,Ⅱ区:可能做出潜在错误的判断,Ⅲ 区:好零件总是判为好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改进生产过程:减少生产 过程的变差,没有零件落在Ⅱ区。二是改进测量系统:减少测量系统变差从而减小Ⅱ 区,因此生产的所有零件将在Ⅲ区,这样就可使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降至最低。
测量系统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培训教材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 天津佩美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1


4.3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1.引言 4.4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 1.1数据的用途 4.5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 1.2数据的类型 4.6接收准则 1.3测量过程 5.简单测量系统分析的实践 1.3.1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5.1计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 1.3.2测量过程的变差 5.1.1偏倚的分析 1.4数据的质量 1.5检定或校准能不能替代测量系统分析? 5.1.2稳定性的分析 5.1.3线性的分析 2.术语 5.1.4重复性、再现性和GR&R 3.测量过程变差及其对策的影响 (双性)的分析 3.1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 5.2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 3.2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 5.2.1风险分析法 4.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5.2.2短期研究——小样法 4.1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应具备的条件 5.2.3长期研究——大样法 4.2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6.复杂测量系统的分析
2
1


1.1数据的用途 按照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应按“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因 此用数据说话就成为必然,所以数据的使用比以前更加频繁。在产品的 制造生产过程中,测量数据主要有三个用途,一、用于判断产品合格与 否,二、用于分析生产过程,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统计稳定,三、用于确 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有显著关系,如: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 用测量数据进行决策的关键就是:这些数据反映的是否是“事实”,即 数据的质量是否高。 1.2数据的类型 ——计量型数据:无限可分的数据,通常用计量型量具测得。 ——计数型数据:有限可分的数据,通常用计数型量具测得。 1.3测量过程 测量:赋值给具体事务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
7
1


• 计量型数据的质量 —— 均值与真值(基准值)之差 —— 方差的大小 • 计数型数据 —— 对产品产生错误分级的概率 1.5检定或校准能不能替代测量系统分析? 也许有人认为,量具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就够了,不必进行麻烦的测量 系统分析。此观点是不正确的,检定或校准解决的是某量具是否合格的 问题,而测量系统分析解决的是某测量系统能否用于判断产品合格或判 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两者作用各不相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MSA手册的目的是为评价测量系统的质量提供指南,主要关注的是能对零 件进行重复测量的测量系统。
5
1


期望的统计特性应包括: ⑴ 足够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为了测量的目的,相对于过程变差或公 差,测量的增量应该很小。通常按1∶10经验法则,表明仪器的 分辨率应把过程变差(公差)分为十份或更多。这个法则是选择 量具期望的实际最低起点。 ⑵ 测量系统应该是统计受控制的。这意味着在可重复条件下,测量 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造成。这可称为 统计稳定性且最好用控制图法评价。 ⑶ 对于产品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性与公差相比必须很小。依据产 品特性的公差来评价测量系统。 ⑷ 对于过程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应该显示有效分辨率并且与制 造过程变差相比要很小。根据6σ制造过程总变差和/或来自MSA 研究的总变差来评价测量系统。
6
1


1.3.2测量过程的变差源 测量过程的变差源主要有六个方面,即S:标准,W:工件,I:仪 器,P:人/程序,E:环境。这可以认为是全部测量系统的误差模 型。 1.4数据的质量 人们往往习惯于相信测量数据,认为测量的结果就是客观事实,其 实不然,因为测量过程如同制造过程一样,也是随机现象,即有 规律的不确定现象。因此,评价测量数据的质量,即评价随机现 象的结果,应以在统计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某一测量系统得到的多 次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来确定,这些测量结果越接近真值,其质 量越高。
18
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3.2 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
对于过程控制,希望能知道:过程是否受控、过程均值是否对准目标值、 过程能力是否可接受。如果测量系统变差过大,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 一是将普通原因(偶因)判为特殊原因(异因),二是将特殊原因(异 因)判为普通原因(偶因),三是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前两者在 SPC中已有叙述,下面看一下第三种情况: σ2obs=σ2actual + σ2msa 此处,σ2obs= 观测过程方差,σ2actual = 实际生产过程方差, σ2msa = 测量 系统方差,而计算CPK用的是σobs,因此会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图4 说明了测量系统变差将使CP的观测值降低多少。
8
2


2.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 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 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 的整个过程。 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把测量过程看成制造过程,这个过程输出的 不是产品而是数据,仅此差别而已,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在SPC中 学到的研究制造过程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测量过程。 2.2 分辨力(Discrimination): 又称最小可读单位,分辨力是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值或测量装置和 标准的最小可探测单位。它是量具设计的一个固有特性,并作为测 量或分级的单位被报告。数据分级数通常成为“分辨力比率”,因 为它描述了给定的观察过程变差能可靠地划分为多少级。
偏倚
观测平均值
12
2


时间
2.8 稳定性(Stability): 是偏倚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受控,又称漂移。
2.9 线性(Linearity): 基准值 测量系统预期操作范围内偏倚误差值的差别。换句话说,线性表示操作 范围内多个和独立的偏倚误差值的相关性。 基准值 基准值 宽度变差 (Width variation) 偏倚 偏倚
3
1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应将测量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据作为输出。
人、设备、材料 方法、环境 输入
测量过程
数据 输出
4
1


1.3.1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应只产生“正确”的测量结果, 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相一致。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 的测量系统,应具有零方差、零偏倚和对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 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遗憾的是,具有这样理想统计特性的测量系 统几乎不存在,因此过程管理者必须采用具有不太理想统计特性的 测量系统。一个测量系统的质量经常用其多次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 来确定。 对于一个产品或生产过程来说,测量系统并非分辨率越高越 好,因为分辨率越高,对环境的要求越苛刻。再如,如果表面粗糙 度达不到要求,高分辨率也没有意义。
1 基准值(Reference Value):
被承认的一个被测体的数值,作为一致同意的用于进行比较的基准 或标准样本: • 一个基于科学原理的理论值或确定值; • 一个基于某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指定值; • 一个基于某科学或工程组织主持的合作试验工作产生的一致同意 值; • 对于具体用途,采用接受的参考方法获得的一个同意值。
19
3
3.5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10% 30% 50% 70%
观测的CP值
3.0 2.5 2.0 1.5 1.0 0.5 0.0
90%
0.5
1.0
1.5
2.0
2.5
3.0
实际的CP值
例如:在采购生产设备时使用的(高等级)测量系统的GRR为10% 且实际过程CP为2.0的情况下,在采购时观测过程CP将为1.96。 这一过程是在生产中用生产量具研究时,如果生产量具的 GRR为30%且实际过程CP仍是2.0,那么观测的过程CP为1.71。 20
操作者B 操作者C 操作者A 再现性
15
2.12 GRR或量具R&R(Gage 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 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合成变差的估计。GRR变差 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变差之和。忽略了环境和零件的因素,只考 虑了人、量具、测量方法对MS的影响。
该值包含特定数量的定义,并为其它已知目的自然被接受,有时是 按惯例被接受。
11
2


2.6 真值(True Value): 物品的实际值,是未知的和不可知的。 位置变差(Location variation) 2.7 偏倚(偏移,Bias) 测量的观测平均值(在可重复条件下的一组试验)和基准值之间 的差值,传统上称为准确度。偏倚是在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对一 个点的评估和表达。 基准
观测平均值 范围较低的部分
观测平均值 范围较高的部分
13
2


2.10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试验的普通原因随机变差。通 常指设备变差(EV),尽管这是一个误导。当测量条件固定和已定 义时,即确定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者、环境和假设条件 时,适合重复性的最佳术语为系统内变差。除了设备内变差,重复 性也包括在特定测量误差模型条件下的所有内部变差。 设备变差,另一种定义:由一位评价人多次使用同一个测量仪器, 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影响设备变差的两种因素: ①量具②零件在量具中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