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一、读书学习法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读书对教师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让教师超凡脱俗,读书让“经师“成为“人师“,读书让“庸师“成为“高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点读好以下几类书:
1.读好教育报刊——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什么、研究什么。
2.读教育经典一以史为鉴,反思自我,不断创新。
3.读专业书——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
4.读中小学生的书——细心品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5.读人文书——开阔视野,丰富自我,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6.读“无字“之书——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做创新型教师。
二、一人同课多轮法
一人同课多轮法就是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具体程序一般为:1.选定教师。选定上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其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上课。2.教研组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讨。3.上课教师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吸取百家之长,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4‘上课教师与教研组成员再次研讨、评课,指出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5.上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轮法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
三、多人同课循环法
多人同课循环就是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内容一样,但教师不一样。具体程序一般为:l.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2.第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评课。3.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存在问题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课。4.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的问题进行改进,上第三次课,如此循环。每次上课都是在教研组同伴共同参与、共同分析、研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多人同课循环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意义和魅力,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四、同课异构法
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一句话,教师之间有差异,差异就是很好的资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法的方法是:1.教研组共同

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2.由多个教师分别备课。3.教师上课,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
同课异构法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五、自我反思法
一名美国学者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翅膀“。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促使自己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写教学后记;
2.做课后小结;
3.搞课后专题研究;
4.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
5.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
6.写教学日记;
7.同行共同研讨。
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找失败的原因;既要记教学活动,又要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又要构想下一次教学。课后反思,虽然看起来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出自自己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真切的感受,非常珍贵。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教育教学研究及时、长期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定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六、主题研讨法
主题研讨法是指从工作实际中筛选出教师最关心的或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一般程序是:
1.征集、筛选问题。如何研究均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要通过多渠道征集问题。征集的问题必须是教师最关注和困惑的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间是一定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
2.主题研讨的准备。一是参加研讨的人员构成,要考虑研讨的范围、主题的内容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参加人员要有代表性。二是参加研讨的人员一旦确定,要让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学习有关理论,参阅有关资料,写成发言提纲。三是要选好主持人。
3.召开研讨会。研讨会要做到主题突出,切忌话题散乱;要做到联系实际,切忌空谈理论;要逐步深入,切忌就事论事;要营造氛围,激发研讨欲望。
4.总结交流。研讨会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文字材料,分发有关人员,以达到点上研讨,面上收益,成果共享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