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有效——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情境创设的现象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有效——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情境创设的现象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1-06-02T17:41:03.373Z 来源:《教育学》2010年11月(下半月B版)供稿作者:曹静
[导读] 形在神外的“无用情境”——学生是智慧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
曹静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223002)
一、针对情境创设的几种现象分析
现象1:形在神外的“无用情境”——学生是智慧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是形式上的花哨,并无实质可言。
案例:在一节音乐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老师就绘声绘色的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人物——米老鼠,你们喜欢吗?今天米老鼠就要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发声练习,其次是米老鼠头像+识谱练习,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唱歌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
分析: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显然不能叫创设情境!虽然随着米老鼠形象的出现,激起了学生暂时的兴趣,但这种脱离了生活、形式化的情境,到最后学生只会厌恶。
现象2:顾此失彼的“偏离情境”——教师将预定的学习方式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迁移受阻,缺乏典型性。
案例:记得在一次音乐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上课的题目是《数鸭子》,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面,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清清小河,老师接着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有的小朋友说小猫,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现动画的小猫,接着有的学生说小白兔,小狗,小鸡,说了好多小动物,画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小动物可爱的形态,可是就没有学生说鸭子,最后老师尴尬地说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吗?老师喜欢小鸭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鸭子》。上课l 0分钟后才进人本课的教学内容。
分析:很显然,如上案例引入新课,可以说与本科教学内容不符,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这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的情境。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尽管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注重了情趣。学生也显现了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是本课的音乐教学内容,因此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无效情境。
现象3:华而不实的“干扰情境”——将实际情境迁移到动态媒体,将学生内心自然的情感人为的转化固定的情境模式。
案例:如在教授欣赏《丰收之歌》时,老师在学生第一遍欣赏乐曲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人们劳动时的情景,然后学生边听边看,听完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还大加赞扬
分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用音乐要素来体验情景尤为重要。一节音乐欣赏课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表现了什么样的场面。而不是一开始就用固定的情境场面干扰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
现象4:形似神离的“瞎闹情境”——学生学习就是老师固有刺激与学生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看似热闹场面,实质缺乏明确目标。
案例:在一节《寻找春天》的音乐活动课上,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边听音乐曲边模仿春天自然音响。当音乐响起时教室里热闹鼎沸:有的学生用力拍打桌子模仿雷声;有的学生使劲摇文具盒模仿雨声;有的学生发出怪叫声模仿风声……教室里说笑声、跺脚声、怪叫声、板凳声混成一团。
分析:许多教师为创设情境、制造热闹的课堂的气氛纹尽脑汁,殊不知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情境却离开了音乐教学内容本身。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学生并未对音乐知识、思想有深入的思考感悟,更没有解决冲突的渴望。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基于情境创设的价值、选择与有效的思考
思考1:价值性-------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情绪、情感,境:环境、场景。在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二者合一创设一种可以让孩子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孩子的情感。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或者导演,孩子和教师同是环境的创设者,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思考2:选择性-----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创设情境虽然是必要的,因为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起到一举多得的好效果。但是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必须用辨证的眼光来审视,一味追求单一形式的与教学不大的情境,就会失去教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思考3:有效性-----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以及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可有效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应该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有效情境的创设,必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至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