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形容词的审美作用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中形容词的审美作用探析
[摘要]:宋词之所以呈现出幽微、淡雅、感伤的美学风格,与其中的意象组合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微观地分析宋词中组合意象所常用的一些形容词对宋词意象及意境形成的作用,来进一步分析宋词的语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宋词;形容词;意象;审美
语言作为文学的载体,正如爱德华•萨丕尔所说:“对我们来说,语言不只是思想交流的系统而已。它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①是研究文学不能忽视的对象,它对文学的思想风貌和美学精神都具有决定作用。诗歌(包括宋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高度凝练的文学体裁,对语言的依赖性更加突出,因此研究诗歌语言是研究诗歌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选取了在宋词研究中较少有人涉及的形容词作为切入点,分析它与宋词意象审美和意境审美之间的关系,重点通过形容词在塑造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功用来看其与宋词审美的关系。
一、“浅淡”形容词与幽微的审美文化
在现代汉语中按照词汇功能、形态和意义的不同对词进行了词类的划分,把“表示性质、状态等”“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且“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带宾语”②的词叫做形容词。本文所选取的分析对象——宋词中的形容词,由于在特殊的诗歌语言中,所以主要依据形容词表程度性的语义特征,而较少或不考虑其在句法中的功能意义。
通过对(清)朱孝臧先生选编的《宋词三百首》③进行分析,选出了在三百首经典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6个形容词,并对其词义进行了初步解析,见下表:
形容词频次释义形容词频次释义
小30 与“大”相对,不及比较
的对象浅17 与“深”对;感情不深厚;
颜色淡;时间短
寒29 与“署”对,冷;害怕,
畏惧;贫困
细14 与“粗”对;细微,细小
幽28 深远、僻静;隐蔽的,不
公开的
微12 细小,轻微;精神奥妙
淡26 (颜色)浅;冷淡,不热
心;无关紧要的
孤12 单独,孤单
玉25 比喻像玉一样洁白或美丽瘦10 与“肥、胖”对,(人体)
脂肪少
①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98页
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③(清)朱孝臧,宋词三百首[M],章忆注析,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年,本书所用宋词例子皆来自此
书
1
清25 与“浊”对,纯净没有杂
质;寂静
纤7 细小
疏25 与“密”对,距离远或空
隙大
缕(丝) 6 线;像丝的物品
轻21 与“重”对,重量小;数
量少,程度浅闲 4 与“忙”相对,没有事情;
与正事无关
关于上表补充几点说明:一是形容词的选取上,除了选取了典型的像“小”、“细”等词,也选取了部分宋词中常作为形容词使用的带有比喻义的词,如“玉”和“丝”(丝和缕的意义和用法在词中都较为接近,故算作一词),这是因为顾及到这些词对表现宋词的词义和意境都有重要作用;二是关于上述词的释义,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所记,可能与古意有略微差别,但不影响这里要说明的问题,并且在词典中只选取了与本文所要探讨内容有关的解释词条。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宋词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形容词在表程度、状态上,词义都是较浅淡的(所以在小节标题上使用了“浅淡”形容词一说),从上表中的形容词就可以看出宋词所表现出来的幽微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与“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④的文体特征有关,也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幽微的审美文化。
这种文化特征不仅表现在对物象世界的“小”、“浅”、“细”、“淡”、“疏”有偏爱,而且也对心灵世界的“寒”、“幽”、“孤”、“瘦”有着敏锐的感知和细致的描摹,如“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⑤、“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⑥等对幽微心理情感的词句。幽微的审美即指对微小之物的偏爱和对幽深之情的敏感,“以闲婉之笔见幽邃情怀”“大中见小地传递物态,移注人情,发其未逮,以见幽微,是审美的深化”⑦。
二、“细巧”的组合意象与淡雅的文士审美
要分析一个时代中语言与审美的关系,必定饶不开研究对语言的运用、研究都有极大作为的文人的审美追求,而宋代又是一个“重文轻武、文人地位得到很大提升的朝代”⑧,因而研究宋代的文士审美可以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做出观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就说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不仅明确了文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而且也确立了宋词为宋代文化“代言”的身份。
宋词中清丽细巧的意象,除了所选之物本身的特质以外,组合意象时所用的形容词在意象塑造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折射出当时“文士尚淡雅”的社会氛围,下面是通过分析前面所提到的16个形容词与具体物象所组合成的宋词中的一些意象,来进一步地认识这种审美文化:
④张炎,词源注[M],夏承焘校注,郭绍虞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页
⑤张先《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词三百首》第4页
⑥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宋词三百首》第16页
⑦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38页
⑧董德志,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聊城:聊城大学,2011年02期,第293页
2
由“小”字所构成的组合意象主要有——小窗、小园、小阁、小栏、小桥、小帘钩等,如“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⑨、“亿旧游,邃馆朱菲,小园香径”⑩,这些词中的意象表现出词人在建筑物象上对细小之物的偏爱;
由“寒”字所构成的组合意象主要有——寒水、寒烟、寒沙、寒香、寒蝉、春寒、夜寒等,词句如有“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1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2,这一组意象很显然不是单纯的物象描写,而是带上了主体冷寂的心绪,是主客观结合的典型意象;
由“幽”所表现的组合意象主要有——幽恨、幽梦、幽怨、幽阶、幽坊、幽窗、幽香、幽草等,像“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13、“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14,这些意象所涉及的事物范围显然更广,有人之心绪,有楼台之幽深,也有草木之幽香,与文人之词多抒幽微之情不无关系;
由“淡”形容的物象主要有——淡云、淡日、淡月、淡衣、淡妆、淡脂等,如“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15、“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16,用一个“淡”字描人状物,更突显出宋代推崇淡雅之美的审美文化;
还有带“玉”字之意象,玉楼、玉柱、玉钩、玉堂、玉鉴、玉骨、玉人等,如“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17、“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18,用一种玉洁白、高雅的比喻义来形容所写之物,淡雅文化之痕迹尽显笔端。
其他组合意象也大多如此,在此就不一一累举。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宋词言天象则“疏星淡月”,言地理则“曲岸烟渚”,言草木则“细柳飞絮”,言居室则“玉楼小窗”,言情绪则“闲愁幽恨”,皆“取其轻灵细巧者”,每“形况之辞,亦取精美细巧者,譬如台榭,恒物也,而曰‘风亭月榭’(柳永词),则有一种清美之境界矣;花柳,恒物也,而曰‘柳昏花暝’(史达祖词),则有一种幽约之景也”19。“宋代文人多把创作的对象由边塞大漠转向庭院花草,由宏大的抽象场面转向狭小和具体的物象”20,这种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方式,都体现出当时文士的崇淡尚雅之趣,而这种文人追求最终也汇入到整个时代的审美大流中,表现为宋代审美文化的内倾和雅化。
说宋代审美文化内倾,并不意味着宋代是一个不开放的时代,针对时代风貌来说唐宋应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较为开放活泼的朝代,但宋代的文化确是更倾向于人自身,所以这个“内倾”更多地是指思想的向内。宋代占据社会主流的程朱理学,作为审美思维来源的哲学基础,
⑨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宋词三百首》第106页
⑩蔡伸《苏武慢•燕落平沙》,《宋词三百首》第89页
11 张元幹《石州慢》,《宋词三百首》第82页
12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词三百首》第19页
13 周邦彦《拜星月慢•夜色催更》,《宋词三百首》第71页
14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宋词三百首》第101页
15 陈亮《水龙吟•春恨》,《宋词三百首》第109页
16 贺铸《薄幸•淡妆多态》,《宋词三百首》第77页
17 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宋词三百首》第3页
18 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宋词三百首》第155页
19 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20 同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