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

摘要: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标尺,从主体价值视角出发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形成了其唯物史观中独具特色而又贯穿始终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当前,全面理解并科学把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科学定位现在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当代价值

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被众多学者提了出来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当前,进一步研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标志唯物史观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论述,其中也包含不少对三大社会形态的阐发。此时,马克思已对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他不再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他从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入手,进而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状况、所有制关系状况等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制约。这样,马克思依据这种制约的特点,又对人类历史作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他指出,在人类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各个个体通过家庭的、部

落的或者是地区的联系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个体为自然界所支配;而在第二种社会形态中,各个个体互不依赖,其间的联系仅限于交换,故个人为劳动产品所支配;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此时的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真正地实现个人的个性和自由。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段论述显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形成。

二、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与理论定位

纵观上述论述,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视角,透视了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自由实现状况,并以此为标尺,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三阶段的划分,形成了其社会形态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不发达,“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家庭、氏族以及各种形式的公社都是体现着这种从属与依赖关系的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货币、交换价值亦一道发展起来了,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趋于瓦解,人类进入第二大社会形态。此时,个人从自然形成的各种关系下解脱出来,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和自由,人的社会关系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使得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交换渗入社会的一切领域,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这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人受物的役使,依赖于物,即表

现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③在比较前两种形态时,马克思确认,物的关系相对于人们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最初表现,是自由个性实现道路上的必要一环,但它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④,劳动才不再是外在的强制劳动而“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即“真正自由的劳动”。⑤这样,“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⑥,社会才真正成为实现了人的最终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

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马克思虽然也是以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但却与历史上的人本主义学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理论深度也非他们所能比的。一方面,与人本主义不同,马克思眼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个人、群体和人类三个层次的统一的人。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人本主义者。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划分三大社会形态时,并不是抽象地从人的发展入手,而是在把握人的发展及其发展条件之间客观逻辑的基础上得出的。他认为,社会历史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⑦。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要从人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寻得答案与获得进步。

在研究社会历史进程时,马克思已经通过社会结构的横向剖析,“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⑧,进而形成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么他为何还要从人的发展程度出发来划分社会形态、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从研究主旨来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宗旨,人既是

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高目的。在谈到人类社会历史时,马克思认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⑨,人类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恩格斯就曾称唯物史观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⑩。所有这些总结为一点就是,人应该是目的,它体现在人自身的发展之上,体现在人价值的实现之上。第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它体现了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中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历史尺度是指从生产力的发展来探讨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必然性;而价值尺度则是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出发来对社会历史进程和事件作出评价,强调的是其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贯穿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如,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侵略与殖民行为时,既从价值上对其所犯下的罪恶进行强烈的谴责,称之为“海盗式的”掠夺,人们“被投入苦海”;同时又客观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指出这些尽管“完全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它无疑会促进爆发“一个根本的革命”。因此,“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的这个革命毕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正是马克思站在主体视角,从价值尺度出发,对社会历史进程作出的宏观性思考。它的提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因更具浓厚的人学意蕴而更加丰富与完整。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现丰富了唯物史观,使人们看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另一片绚丽风景。但是,随着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挖掘,另一个问题随之而出,不少人以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为理由,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伪命题”,并建议“扶正”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这涉及到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定位问题,即其与其他阶段论、特别是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问题,并不是单一地从其中一个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