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高2017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1段.①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②《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③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④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2段.①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②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③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④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⑤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⑥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⑦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⑧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⑨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

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3段.①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③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宋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4段.①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等。②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5段.①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②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③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1段)

B.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2段)

C.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张回归唐宋文风,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3段)

D.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和抒发情

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错。4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明太祖和刘基让“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规定了科举应试的文体要求,让无数文士深陷其中。(1段)

B.明代八股文的风靡,促成了文人努力反复实践八股文的写作,以期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宦的行列。(因果倒置)

C.八股文发展到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写作程式,王鏊的名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堪称模板。(1段“程文”,2段)

D.八股文内容上的狭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锢了文人的思维,使创作缺乏生机,影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2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八股文对于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对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明清文学要有大的发展,需要从代圣人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努力地冲破八股格式的束缚,注入新的血液。

D.只要改变八股文官方文体的属性,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变革,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就会一扫死气沉沉的局面。(绝对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108岁国画大师晏济元:工程师才是我的本行1段.国画大师晏济元,一生都是传奇。他和张大千齐名,一生相知相交,闯荡过上海滩。他7岁学画,作画已有百年,画作一平方尺价格达94444元,却自认搞工业才是自己的本行。晏济元住在江北一小区,邻居都以为他是个普通老头。

2段.兰花摇曳生香。鹤发童颜的晏老坐在窗前小桌旁,满头银丝用簪子盘成一个拳头大的发髻。他信道教?“不,头发长了,别起来方便些。”晏老说。

3段.“很多人都知道师傅和张大千是亲戚,穿叉叉裤时就是朋友,但很少有人知道,

师傅和张大千,一起造过假画。”弟子黄伟笑着说。

4段.提及此事,晏老也乐了:“算起辈分,我是三儿(张大千的小名)的表叔。三儿比我大两岁。那时候,我们两个偶尔得点零花钱,就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小人书。”

5段.上世纪20年代末,两人都还不到30岁,相继去了上海,很长一段时间住在一起,画在一起。

6段.那时上海画坛,帮派森严,排外性很强,外地画家要想崭露头角很不容易。“得过日子啊!三儿就想到用‘假画’当敲门砖”,晏济元说,“两人分工,三儿管画画,我负责写落款,仿的是清代名家石涛的画。”

7段.当时上海有个地皮大王,酷爱石涛的画。他的新房客厅极宽敞,但没镇宅的画幅。张大千叫上晏济元,按客厅尺寸,仿了一张石涛的画,让画商拿去兜售,骗过众多行家,一拍即中,卖价很高。

8段.此事后来“败露”,但却传为美谈,轰动一时,张大千的画功也因此名震上海滩。

9段.“从幼年到成年,父亲与张大千相处几十年。日本入侵中国后,父亲和张大千到处搬家,最后来到重庆,拿出80多幅山水画举办了抗日募捐画展。”晏济元的儿子晏秉正说。

10段.身为一代国画宗师,晏老却笑称自己是工程师。“我这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用学到的机械工业知识让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11段.“我年轻时看到,成都市面的商品都是外国生产的,有些茅房的卫生纸都是日本的。我心头很气愤,决定要学工业。”在张大千的资助下,晏济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学习工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