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2008级英语本科班高承梅
【摘要】习语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理解与恰当运用习语体现了语言学习者对该语言的熟练程度,因此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具体的解释了什么是习语以及其特点,分析了产生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阐述了翻译习语的几点方法,意在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便准确理解与运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Abstract]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a society, the appropriate use of which is a mark of a language learner’s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This paper explains what idiom is, and its characters. It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provides several techniqu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so as to enhance language learners intercultural ability to comprehend and utilize idiom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precisely and accurately.
[Key Words] idiom;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浅谈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很多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本土人无疑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然而中国人对航海知识所知甚少。

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steer clear of all doubtful questions“避免一切暧昧的事情”;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

因此成语与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

例如:“瑞雪兆丰年、” “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辽阔。

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东风”和“西风”指的是相同的自然风力,但其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在汉语中“东风”常是褒义词。

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进步、蓬勃向上,如:“东风夜放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而“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

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

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

雪莱(p. b. shelly )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

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

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
2. 风俗习惯
英汉两个民族的习俗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甚至生态环境上。

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

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急跳墙、”“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我国著名文人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至极,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

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

所以西方人对狗有极其哀怜的情感。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人罗兰夫人有句名言:“我越观察人,我就越爱狗。

”可见“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

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其中既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
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水手);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为难) 的真情流露,也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的由衷赞叹。

更有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警示格言。

如此看来,汉语中狗的形象与英语中狗的形象差距实在太大了,这在英汉习语的互译上造成一定困难。

如将“痛打落水狗”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而无上下文释义的话,不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可能在英语读者中引起与原意不符的感受。

当然就谈不上使译语读者有相同的感受。

可见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是非常必要的。

3、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

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raise Cain译为“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

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谋杀者,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意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

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在劫难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同样,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

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又如,同样是afterlife 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


4. 历史典故
典故是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词语构成的语句。

典故结构凝练、言简意赅,能使文章语言洗练、形象生动、含蓄幽默,然而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

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讲的是这样的故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一名英雄。

小的时候,阿基里斯的母亲提着他的脚后跟把他浸入水中。

使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无懈可击,
唯独他的脚后跟因被他母亲抓着而没能浸入水中,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死敌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的地方,使他在悲愤中死去。

因此,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便成为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 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的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等源于寓言故事。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

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5. 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认识
汉英民族虽生活在同一客观环境里,但对客观事物都各持己见,赋予那些事物的语言以不同的意义。

例如:“竹”在汉语里用来喻人,表示人坚强、正直的性格,而英语中bamboo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因为“竹”这种植物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舶来品。

中国人对“花”的看法也与英国人不同,人们用“花花公子” 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若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

而英语的flowe 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

又如:“松”为中国最常见的一种树,它象征“坚贞、高风亮节,”古今人士均以此托物言志。

早在《论语》中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的赞辞。

陈毅亦有诗咏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

”而英语里的pine并无任何联想意义。

英语中也有许多词汇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汉语中无对应的词汇,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

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大部分习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在言外、有的有多层意思,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

王左良先生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作的文化内涵。

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

要翻译好习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具体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以及形象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等。

英汉虽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
用直译法。

如:sour grapes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译时就直译为“酸葡萄”;英语的to go into the red被直译为“出现赤字”;to break the record译为“打破记录”;to be on the thin ice译为“如履薄冰”;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为“趁热打铁”;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牙还牙”;first-hand material译为“第一手材料”;a castle in the air译为“空中楼阁”;to burn the boat译为“破釜沉舟”;to 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s end 译为“了如指掌”等。

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词以及习语是从汉语翻译引进过去的,例如:to sit on the mountain and watch the tiger fight“坐山观虎斗”;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等等。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

汉英民族属于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思想表达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如都采用直译法,就不能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

从而引起译语读者的误解,导致翻译失败。

此时应根据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

例如: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Each has its own merits.“各有千秋”;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夜长梦多”等。

3. 音译兼加注法
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而直接的变通方式。

例如汉语中有许多概念化的人名,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不妨采用人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

如“班门弄斧”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

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

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个近似说法: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如果选择此说法加以翻译,那么原语的文化色彩则荡然无存。

4、代换法
英汉语言中有些词的形象意义不同,但其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是一样的或相近的。

为了不使译文较之原作逊色,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使用代换法来克服这些障碍。

例如: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

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在翻译时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而同归。

下面仅以带动物喻体的英语习语与汉语翻译作一比较。

指狮为虎:a lion in the way译为“拦路虎”;beard the lion译为“虎口拔牙”;as majestic
as a lion译为“虎虎生威”;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译为“虎头蛇尾”;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译为“杀鸡取卵”。

由此可见,一般习语都具有比喻意义,并能让人产生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状况决定的。

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同一概念,英汉用不同的动物作比喻,而对同一动物,英汉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联想。

又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壮大。

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像蘑菇一样)。

前面提过英国不出产竹子,连bamboo也是舶来品,当然不可能用竹笋作为喻体了。

另外,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在表达“多此一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蛇本无足,添足反而不能成其为蛇。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lily”(百合花)是洁白与贞洁的象征,所以为百合花涂脂抹粉自然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徒劳无功之事。

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有一部分习语可以互相借用、替代。

谚语中更可见英汉文化转换之奇妙。

如: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

(牛奶为西餐的象征,转换成汉语时应变成米饭,符合汉民族的饮食习惯。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捷足先登。

(这里把鸟替换了。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万物都有兴旺期。

(狗为西方文化中的宠物,出现频率极高。

而在中国人心目中,狗却是个卑微的动物。

翻译时适度变通才便于接受。

此译文前后两句对仗工整,符合中国人喜好平衡的心理。


5. 虚实互换
英汉语中有些词语、句子的表层意义极为具体或抽象,实际上它们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既要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又得保证译语的可读性。

此时翻译就不妨跳出原文,发挥想象力,寻找译语中对等的词语,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即虚实互换的处理。

例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此句如果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译文表面上似乎忠实于原文,可读者不明白为什么到了星期五就会出去喝酒。

原来星期五是英国发薪水的日子。

此句译文为“星期五发薪水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可见,翻译时不妨将Friday具体化,使其文化信息一目了然、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 Chenzhongchen Window on Legal translation.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eijing, 1992
[2] Gibbons, John. “Language and the law”.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 156-173, 1999.
[3] Richard Porter and Larry Samovar Appro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lmont,CA: wadsworth1985
[4] Aiexla, J.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InR.Alevarez and M.c.Vidal (eds.) Translation, Pwer, and subvers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6.
[5] Baker, M. In Other Words. London: Reouledge, (1992)
[6] Zhang, P.J (eds.): Teaching instru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Taipei: Bookman
[7] Robi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 Manchester: St.Jerome, (1997)
[8] Richard Porter and Larry Samovar, Appro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lmont,CA: wadsworth(1985)
[9] Baker, M. In Other Words. London: Reouledge.(1992)
[10] Aiexla, J.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InR.Alevarez and M.c.Vidal(eds.) Translation, Pwer, subvers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