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201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的环境和方式。 气溶胶从雾化装置中产生,在呼吸机

的正压作用下通过管路和人工气道输送, 最后进入下呼吸道,整个过程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

的影响

[1-3]

为规范我国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治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 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 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

按照Delphi 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 级为最高。

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人的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 (small-volume nebulizer)和加压定

量吸人器(pressure meterdose in haler ,pMDI)。

表1 Delphi 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

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n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川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

专家意见

、小容量雾化器

小容量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吸入药液, 如支气管舒张剂、激素、抗生素、表面活性物质、 黏液溶解剂等,使用范围广,包括喷射雾化嚣、超声雾化器以及震动筛孔雾化器。 喷射雾化 器需要压缩气体驱动, 有的呼吸机如 Drager 、伽利略等,配备了雾化功能, 雾化器的驱动气

源由呼吸机吸气相气流中的一个分支提供, 是呼吸机给患者输送潮气量的一部分,

因此不会

影响呼吸机工作;由于只在患者吸气时产生气溶胶, 故不会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但多

数呼吸机向雾化器提供的驱动压力 < 15 psi(l psi-6.895 kPa),比压缩空气或医院常用的氧气

(50 psi)小;驱动压力的减小,降低了喷射雾化器的效率,产生的气溶胶直径增大,从而减 少其到达下呼吸道的总量二纠。有的呼吸机如 PB840、Sime ns Servo 等,未配备雾化功能,

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驱动,外接气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机供气;增加了基础气流, 容易造

成患者触发不良

[3-4]

;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因此,使用额外气源驱 动雾化器时,需适

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

如果外接气源是压缩氧气,会造成实际

吸入氧浓度较呼吸机设置氧浓度高, 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进行雾化 吸入,建议采用压缩空气驱动或适当下调呼吸机的预设吸氧浓度, 以避免过高氧浓度对呼吸

的抑制。当患者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时,可将呼吸机模式更换为辅助

-控制通气模

式,并适当上调预设的呼吸频率,以保证有效通气量 ⑷。雾化结束后恢复原参数模式。若需

抽取动脉血气,建议待雾化治疗结束

20 min 后再执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雾化器和震动筛孔雾化器为电力驱动, 不产生额外气流,因此不会对呼吸机送气造

成影响

[3]

。但其缺点是持续雾化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推荐意见1:使用未配备雾化功能的呼吸机时,如需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选择定量吸入 器、超声雾化器或震动筛孔雾化器进行雾化吸人,以免影响呼吸机的送气功能(推荐级别: E 级)。

推荐意见2 :如需使用额外气源驱动的喷射雾化器,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 力;密切观察患者,如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需更改模式或支持力度,以保证有效通 气量。对慢阻肺患者,尽量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如采用氧气驱动, 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吸 氧浓

度(推荐级别: E 级)。

研究课题分级

A 至少有2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B 至少有1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C 至少有n 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川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W 级或V 级研究结果支持

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直接连接在Y 型管或人工气道处,容易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均表明,使用呼吸机配备的能与白主呼吸同步的雾化器,气溶胶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约为持续雾化器的 3 倍[5]。将持续雾化器连接在吸气肢簪路远离人工气

道处,管路可发挥储存的作用,增加气溶胶输送量[6-8]。体外研究结果证实,将持续雾化器

分别置于吸气肢管路距Y 型管15 cm 处、人工气道处和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当呼吸机未设置基础气流时,雾化器置于距Y 型管15 cm 处,气溶胶输送量最大[6];当设置基础气流后,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气溶胶输送量最大[6]。随着基础气流量增大,雾化器无论

置于何处,气溶胶输送量均降低[5,7]。然而,这种雾化器位置与气溶胶吸入量的相关性在临床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9]。

推荐意见3:应用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时,建议关闭或下调基础气流量;当基础气流关闭时,建议将雾化器置于吸气肢管路距Y 型管15 cm 处;当基础气流存在时,建议将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推荐级别: E 级)。

小容量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量大、持续时间长,而气溶胶黏附在一些精密部件(如流量传感器等)容易造成其损坏,因此,雾化时应在呼气端连接一个过滤器以吸附气溶胶[4]。过

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以防气溶胶的吸附造成阻力增加,影响患者呼气,导致内源性PEEP 产生或增加等。

推荐意见4:使用小容量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时,在呼气端连接过滤器以吸附气溶胶,避免损坏呼吸机内部精密部件;过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推荐级别: E 级)。

喷射雾化器通过T 管连接于呼吸机管路中,药杯通常处于低位,易积聚管路中冷凝水而造成污染,因此雾化前应清空管路中积水,雾化结束后尽快卸除雾化器。震动筛孔雾化器的药杯置于管路上方,没有被冷凝水污染的风险,使用更为安全[4]。

雾化器应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完毕需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置于通风处晾干保存[2,4]。

二、加压定量吸入器

使用前需要上下摇动pMDI ,雾化吸人时需注意在呼吸机送气初同步摁压pMDI 。Diot

等[10]发现,在送气前1~1.5 s摁压pMDI,气溶胶输送量会降低35%;而在送气后1?1.5 s

摁压pMDI ,输送进入下呼吸道的气溶胶量可忽略不计。故精确控制pMDI 与呼吸机送气同步能有效提高气溶胶输送。此外,与两喷间隔时间<15 s 相比,>15 s 时气溶胶的输送量较高; 使用常规剂量时,间隔1min与15 s无显著差别[11],而在剂量加倍时,间隔15 s的气溶胶输送量较高[12]。两喷之间摇动pMDI 相比不摇动,气溶胶输送量降低[12]。

推荐意见5:在呼吸机送气初摁压pMDI,两喷之间间隔15 s;使用前上下摇动pMDI

即可,两喷之间无需再次摇动(推荐级别: D 级)。

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pMDI 需用储雾罐连接,而储雾罐形状多样。研究结果显示,腔体状储雾罐的肺内沉积量最高,直角弯头状装置最低[13-14]。

推荐意见6:机械通气应用pMDI 时,宜选择腔体状储雾罐连接(推荐级别: C 级)。

体外研究结果显示,pMDI 连接腔体状储雾罐放置于不同位置,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有所差异。置于吸气肢管路Y 型管处最多,加热湿化器前15 cm 处最少[6]。临床研究也证实,将pMDI 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Y 型管处疗效好[15]。

推荐意见7:将pMDI 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管路Y 型管处(推荐级别: D 级)。

三、机械通气时特有的影响因素

1.加热湿化:体外研究[12]和临床研究[5]结果显示,与不使用加热湿化器相比,使用加热湿化器后雾化吸入时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量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气溶胶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吸附水分后直径增大所致。如果为避免上述情况而关闭加热湿化器,则需要一定时间使管路完全干燥,长时间的干燥气体吸入会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2]。权衡利弊,建议

在雾化治疗时不关闭加热湿化器,可适当增加药量[2-4]。另有学者发现,在加热湿化的管路中使用pMDI 肺内沉积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气体中水分子与助推剂或药物的表面活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助推剂不易挥发。在应用储雾罐使助推剂充分挥发后,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得以提高[16]。但是,若将储雾罐长时间(1h 以上)连接于应用加热湿化器的呼吸机管路中,再连接pMDI 雾化吸人,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量下降一半以上[17]。

当使用人工鼻进行温湿化时,由于人工鼻可吸附大量气溶胶,雾化吸人时需要将人工鼻暂时取下。

推荐意见8:雾化吸人时,可不用关闭加热湿化器;如应用小容量雾化器需适当增加药量;如应用pMDI 需连接干燥的储雾罐,使用完毕后立即取下(推荐级别: D 级)。

推荐意见9:如果使用人工鼻,雾化吸入时需将其暂时取下(推荐级别: D 级)。

2.药物剂量:由于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的效率不及普通患者自主吸入,因此机械通气时应适当增加吸入药物的剂量。支气管舒张剂是雾化吸人最为常用的药物,以沙丁胺醇为例,吸入剂量增加一倍即可达到支气管扩张效果[18-19]。再增加剂量,疗效无明显增加而不良反应明显增大[18],严重气道阻塞的患者除外[1]。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吸入沙丁胺醇疗效的维持时间(2~3 h)明显短于普通慢阻肺患者(4~6 h)[19-20]。因此,机械通气时应缩短雾化吸入间隔时间,增加治疗次数。

推荐意见10: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的药量及次数较普通患者适当增加(推荐级别:C

级)。

3.输送气体的密度:机械通气时由于送气流量过高,容易在气道狭窄处形成湍流,导致气溶胶在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内发生撞击。氦-氧混合气体因密度低,在气道内多形成

层流,可减少气溶胶撞击而增加其在肺内的沉积量[21]。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应用纯氧输

送气溶胶相比,80/20 的氦-氧混合气体可提高肺内沉积量达50%;而且气体密度越低,气溶

胶输送效率越高[22]。然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氦-氧混合气体成本较高,不宜常规使用。当气道狭窄难以输送气溶胶如重症哮喘发作时,或者需要雾化吸入昂贵药物时,可考虑应用。

如果用氦-氧混合气体驱动喷射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由于密度较低,产生气溶胶的效率降低,因此其驱动的气流量需要增大,一般是应用氧气驱动气流量的 1.5~2 倍以上。一个优

选的方法是仍应用压缩氧气或空气驱动喷射雾化器,用氦-氧混合气体输送气溶胶[22-23]。应

用氦-氧混合气体代替空氧气作为呼吸机的供气源时,会影响呼吸机的性能,因此在使用前需重新检测呼吸机[24]。

推荐意见11:应用低密度气体输送气溶胶可增加肺内沉积量。必要时可选择用压缩氧气或空气驱动喷射雾化器,用氦-氧混合气体输送气溶胶(推荐级别: D 级)。

4.人工气道:体外研究结果显示[25],气管切开由于径路短,雾化吸入时输送至下呼吸

道的药量较气管插管多。当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但未拔管时,如果需要使用小容量雾化器吸人,用T 管连接与用气管切开面罩相比,药物进入下呼吸道的量更高。如果雾化同时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进入下呼吸道的药量增加 3 倍。

推荐意见12: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需要使用小容量雾化器吸入时,宜用T 管连接;雾

化同时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可增加进入下呼吸道的药量(推荐级别: E 级)。

5.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路中往往有较多接头和弯头,例如连接Y 型接头与人工气道

之间的直角弯头,呼吸机送气时容易在这些部位形成湍流,导致雾化时药物大量沉积,输送至下呼吸道的药量降低;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改进为流线型的管路可使输送至下呼吸道的药量明显增加[26]。

推荐意见13:雾化吸人时,尽量减少呼吸机管路打折,避免使用直角弯头(推荐级别: E 级)。

6 ?呼吸机设置:为了有效地输送气溶胶到下呼吸道,呼吸机输送的潮气量必须大于呼 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的容量,成人潮气量》 500 ml 即可。高流量可产生涡流,涡流中的气

溶胶很容易发生碰撞而形成较大的液滴, 无法进入下呼吸道。因此,雾化吸入时宜设置低流 量和方波送气,以及较长的吸气时间, 有利于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

[4

,12]

。然而,在慢阻肺机

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研究却未得到证实

[27-28]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时影响雾化吸入的因素繁多,优化的操作方案见表

2。

表2机械通气时使用 pMDI 和喷射雾化器的优化操作方法 [2-4]

pMDI

喷射雾化器

四、雾化吸入疗效的评价

1 ?肺内沉积率:利用放射性物质吸人以计算不同条件下肺内沉积率。对于建立人工气 道的患者,由于药物吸入过程中不经过消化道吸收,因此也可通过检测血或尿的药物浓 度来反映进入肺内的药量

[2-3]

2?药物疗效:支气管舒张剂的雾化吸入可迅速有效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评价指 标包括胸闷、喘息等症状,肺部干啰音等体征,以及呼吸力学指标的改善率。在机械通气的 患者,可通过气道阻力、肺顺应性以及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 )等进行评价[3-4],计算公式:

Raw=(Ppeak-Pplat ) / Flow ,其中Raw 为气道阻力,Ppeak 为气道峰压,Pplat 为平台压,Flow 为容量控制

通气模式下方波送气时的气体流量。 然而,气道阻力改善多少判定为阳性,

目前

尚无定论。

此外,前列环素吸入前后肺动脉压的变化, 抗生素吸入前后肺部病原体的定植率等都是

药物吸入疗效的评价指标

[3]

推荐意见14:机械通气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可通过监测使用前后呼吸力学的变化

来反映其疗效(推存级别: E 级)。

五、无创通气时雾化吸入

无创正压通气时,漏气量越大, 气溶胶吸入越少。当使用带呼气阀的面罩时, 小容量雾

化器的气溶胶输送效率较普通面罩低,但对 pMDI 无明显影响

[29]

。雾化器的位置也会影响

气溶胶的输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将雾化器置于呼气阀与面罩之间,

较之置于管路与呼气阀

之间,可提高气溶胶输送效率

[30]

推荐意见15:无创通气患者接受雾化吸入时管路和面罩应尽可能地密闭;雾化器宜置 于呼气阀与面罩之间(推荐级别:

1?查看医嘱,检查患者,评价雾化器使用的指征 2. 充分吸痰

3?握住pMDI 使其温度接近体温,在上下摇动2-3次 4. 将其放在储雾罐的接口处

5. 若应用人工鼻,需将其暂时取下,若应用加热湿 化器,可不用关闭

6. 在送气初摁压pMDI

7. 两喷之间间隔15s ;无需再次摇动 pMDI 8. 观察患者的情况,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9. 重新连接人工鼻

10. 记录并签字

1. 查看医嘱,检查患者,评价雾化器使用的指征

2. 充分吸痰

3. 加入药液

4. 若应用人工鼻,需将其暂时取下,若应用加热湿化器, 可不用关闭

5. 将基础气流下调至最小

6.

连接并打开雾化器:

(1)呼吸机配备能随自主呼吸同 步触发的雾化器,置于 Y 型管吸气端a ;( 2)外接气体 驱动雾化器,置于吸气肢管路距

Y 型管15cm 处;设置

驱动器流量为 2-10L/min (具体根据雾化器说明书)以 及适当下调设置的容量或压力,必要时更换模式 7. 轻拍雾化器侧壁以便充分雾化

8. 重新连接人工鼻,恢复雾化前的机械通气模式及参数 9. 观察患者的情况,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D 级)。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度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8 年修订版)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治疗气道急、慢性炎症的常用药物。《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儿科呼吸领域专家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进行了再次修订,用以指导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和家庭正确选择和使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从而规范和完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以下为2018年修订版共识中关于支气管哮喘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相关内容。 一、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1、基本概念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采用吸入疗法时,药物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随呼吸气流进入体内。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大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其中,直径1 ~ 5 μ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5μm的微粒,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而< 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 雾化吸入 ICS主要用于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既可作为医院内缓解急性期发作的合并治疗手段,也适用于家庭的长期控制治疗。目前国内有三种用于儿童雾化吸入的 ICS 混悬液,包括布地奈德(BUD)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和丙酸氟替卡松(FP)。布地奈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 12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的抗哮喘 ICS ;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定为妊娠安全分级为 B类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鼻用和吸入制剂),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可用于≤ 4 岁儿童的雾化 ICS。丙酸氟替卡松目前仅适用于4~16岁儿童轻度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ICS经吸入装置后,大部分停留于口咽部,仅有小部分沉积于肺内。沉积在口咽部的药物经吞咽进入胃肠道从而被吸收,经肝脏首过代谢后进入血循环。吸入肺部的药物沉积在各级支气管而发挥其局部抗炎作用,其中直径< 2 μm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操作流程.pdf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操作流程 1、呼吸机专用带“T ”型连接管喷射雾化器,按医嘱抽取雾化药物,注入雾化器(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2、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 1、将细菌过滤器接于呼吸机呼出端。 2、将带“T ”型连接管喷射雾化器接至呼吸机吸入 (送气)肢中段; 将驱动气源与雾化器连接。 3、调节氧气流量 6-10L/分,观察有无雾气产生;对于Ⅱ型呼衰患者不建议使用氧气雾化吸入,可使用雾化泵,连接好按下电动开关即可。 4、雾化进行中,由于外接气流,会显示监测呼出潮气量增加,同时增加患者触发呼吸机做功,如患者出现无效触发和人机对抗,应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雾化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 5、雾化完毕,先关闭氧流量表,10分钟后取下雾化器和细菌过滤器,将细菌过滤器置于无菌盘。(如细菌过滤器内积水过多或潮湿则丢弃)。 6、整理用物,雾化器清洁晾干处理。1、驱动气源可选择氧气、小型空气压缩泵、呼吸机雾化接口,COP 患者不建议使用氧气雾化吸入。2、如果呼吸机湿化使用人工鼻( HME ),雾化时应取下。3、雾化药物对呼出端流量传感器的可能产生损坏,雾化时呼出端接细菌过滤器可以降低延长流量传感器使用寿命。 4、雾化器贮液罐注意保持直立,以保证药液能全部雾化完。 5、雾化后可配合排痰措施。 1、操作熟练,雾化器连接正确,符合规范。 2、雾化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气道通畅,呼吸机通气良好,无明显人机对抗。核对医嘱 评估患者实施准备评估1、吸入气溶胶达到局部治疗(解痉,消炎,祛痰)及全身治疗的目的。2、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手腕带。 3、评估患者血氧、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呼吸机参数稳定。 操作步骤评价用物及患 者准备注意事项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1 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 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mL。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3种。 1.1 射流雾化器 射流雾化器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有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 1.2 超声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工作时会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并可使容器内药液升温,影响蛋白质或肽类化

合物的稳定性。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较大,但由于药物容量大,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1.3 振动筛孔雾化器 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0.1~0.5mL),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与射流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比较,震动筛孔雾化器的储药罐可位于呼吸管路上方,方便增加药物剂量。 2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 2.1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1.1 雾化吸入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制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 2.1.2 雾化吸入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经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局部及全身作用,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雾化治疗专家共识word版

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 10μm 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 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 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 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推荐意见1:肺内沉积的气溶胶大小最佳范围为1~5μm(推荐级别:A 级)。建议选择雾化器时,了解雾化装置产生的气溶胶大小。(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1.年龄、解剖特点和认知能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雾化器,如小容量雾化器(SVN)、定量雾化器(pMDI )或干粉吸入器(DPI ),如果患者正确使用该装置,则所达到的临床效果相似。患者的认知能力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雾化装置,如果患者无法理解和配合雾化装置的正确使用,建议选择无需患者配合的雾化器,如SVN 或pMDI 结合储雾罐等装置。 推荐意见2: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雾化器。如患者无法配合雾化治疗,建议选择小容量雾化器(SVN )或定量雾化器(pMDI )加储雾罐(推荐级别:A 级)。 患者的呼吸系统特征可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输送,如气道狭窄、分泌物较多或支气管痉挛等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系统的分布不均一,狭窄部位药物浓度会增加,阻塞部位远端的药物沉积减少,从而使临床疗效下降。因此雾化治疗前需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有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推荐意见3:雾化治疗前,应排除痰液阻塞和肺不张等因素,以提高药物肺内沉积(推荐级别:B 级)。 2.呼吸形式:影响气溶胶沉积的呼吸形式,包括吸气流量、气流形式、呼吸频率、吸气容积、吸呼比(I :E)和吸气保 持。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的患者,肺内沉积较少。吸气 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互相撞、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雾化吸人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人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没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人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同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々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人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 一、常用雾化吸人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雾化器根据文丘里( Venturi)喷射原理,

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人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鼻一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3.振动筛孔雾化器:结合了超声雾化的特点,其原理是采用超声振动薄膜使之剧烈振动,同时通过挤压技术使药液通过固定直径的微小筛孔,形成无数细小颗粒释。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word版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 power inhaler,DPI)。导致雾化治疗无效。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 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 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μ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 推荐意见1:肺内沉积的气溶胶大小最佳范围为1~5μm(推荐级别:A级)。建议选择雾化器时,了解雾化装置产生的气溶胶大小。 (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给社 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 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 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 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 入药物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 药学组于2018年6月2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2018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 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研讨会”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在会议上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2018年7月1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 确定共识大纲内容。2018年11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共识中期审稿,委员及学组专家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逐条修订,并提出近50条专业修改建议,对共识内容的准确性与药学特色进行了严格的把关。经过多次专家审稿和修订, 2018年12月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 员会议”,对“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的内容进行最后修订,得到编 委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而最终定稿。 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 组专家,以及游一中教授为代表的专家顾问组共同努力下完成编写,旨在提高我 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为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药物在临床的合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9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的环境和方式。气溶胶从雾化装置中产生,在呼吸机的正压作用下通过管路和人工气道输送,最后进入下呼吸道,整个过程受到一系列复杂 因素的影响[1-3]。 为规范我国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治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 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 ISF)提出的 Delphi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 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人的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 small-volume nebulizer)和加压定量吸人器(pressure meterdose inhaler,pMDI)。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研究课题分级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Ⅰ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B 至少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Ⅱ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 高 C 至少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Ⅲ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D 至少有1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Ⅳ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Ⅴ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一、小容量雾化器 小容量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吸入药液,如支气管舒张剂、激素、抗生素、表面活性物 质、黏液溶解剂等,使用范围广,包括喷射雾化嚣、超声雾化器以及震动筛孔雾化器。喷 射雾化器需要压缩气体驱动,有的呼吸机如Drager、伽利略等,配备了雾化功能,雾化器 的驱动气源由呼吸机吸气相气流中的一个分支提供,是呼吸机给患者输送潮气量的一部 分,因此不会影响呼吸机工作;由于只在患者吸气时产生气溶胶,故不会造成呼气相气溶 胶的浪费。但多数呼吸机向雾化器提供的驱动压力< 15 psi(l psi-6.895 kPa),比压缩空气或 医院常用的氧气(50 psi)小;驱动压力的减小,降低了喷射雾化器的效率,产生的气溶胶直 径增大,从而减少其到达下呼吸道的总量二纠。有的呼吸机如PB840、Simens Servo等, 未配备雾化功能,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驱动,外接气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机供 气;增加了基础气流,容易造成患者触发不良[3-4];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因此,使用额外气源驱动雾化器时,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如果外接气源 是压缩氧气,会造成实际吸入氧浓度较呼吸机设置氧浓度高,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慢阻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采用压缩空气驱动或适当下调呼吸机的预设吸氧 浓度,以避免过高氧浓度对呼吸的抑制。当患者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时,可将呼 吸机模式更换为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并适当上调预设的呼吸频率,以保证有效通气量[4]。 雾化结束后恢复原参数模式。若需抽取动脉血气,建议待雾化治疗结束20 min后再执行, 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雾化器和震动筛孔雾化器为电力驱动,不产生额外气流,因此不会对呼吸机送气造 成影响[3]。但其缺点是持续雾化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推荐意见1:使用未配备雾化功能的呼吸机时,如需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选择定量吸入 器、超声雾化器或震动筛孔雾化器进行雾化吸人,以免影响呼吸机的送气功能(推荐级 别:E级)。 推荐意见2:如需使用额外气源驱动的喷射雾化器,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 力;密切观察患者,如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需更改模式或支持力度,以保证有效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201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的环境和方式。 气溶胶从雾化装置中产生,在呼吸机 的正压作用下通过管路和人工气道输送, 最后进入下呼吸道,整个过程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 的影响 [1-3] 。 为规范我国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治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 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 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 按照Delphi 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 级为最高。 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人的装置有小容量雾化器 (small-volume nebulizer)和加压定 量吸人器(pressure meterdose in haler ,pMDI)。 表1 Delphi 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 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n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川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 专家意见 、小容量雾化器 小容量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吸入药液, 如支气管舒张剂、激素、抗生素、表面活性物质、 黏液溶解剂等,使用范围广,包括喷射雾化嚣、超声雾化器以及震动筛孔雾化器。 喷射雾化 器需要压缩气体驱动, 有的呼吸机如 Drager 、伽利略等,配备了雾化功能, 雾化器的驱动气 源由呼吸机吸气相气流中的一个分支提供, 是呼吸机给患者输送潮气量的一部分, 因此不会 影响呼吸机工作;由于只在患者吸气时产生气溶胶, 故不会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但多 数呼吸机向雾化器提供的驱动压力 < 15 psi(l psi-6.895 kPa),比压缩空气或医院常用的氧气 (50 psi)小;驱动压力的减小,降低了喷射雾化器的效率,产生的气溶胶直径增大,从而减 少其到达下呼吸道的总量二纠。有的呼吸机如 PB840、Sime ns Servo 等,未配备雾化功能, 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驱动,外接气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机供气;增加了基础气流, 容易造 成患者触发不良 [3-4] ;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因此,使用额外气源驱 动雾化器时,需适 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 如果外接气源是压缩氧气,会造成实际 吸入氧浓度较呼吸机设置氧浓度高, 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进行雾化 吸入,建议采用压缩空气驱动或适当下调呼吸机的预设吸氧浓度, 以避免过高氧浓度对呼吸 的抑制。当患者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时,可将呼吸机模式更换为辅助 -控制通气模 式,并适当上调预设的呼吸频率,以保证有效通气量 ⑷。雾化结束后恢复原参数模式。若需 抽取动脉血气,建议待雾化治疗结束 20 min 后再执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雾化器和震动筛孔雾化器为电力驱动, 不产生额外气流,因此不会对呼吸机送气造 成影响 [3] 。但其缺点是持续雾化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推荐意见1:使用未配备雾化功能的呼吸机时,如需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选择定量吸入 器、超声雾化器或震动筛孔雾化器进行雾化吸人,以免影响呼吸机的送气功能(推荐级别: E 级)。 推荐意见2 :如需使用额外气源驱动的喷射雾化器,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 力;密切观察患者,如出现触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需更改模式或支持力度,以保证有效通 气量。对慢阻肺患者,尽量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如采用氧气驱动, 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吸 氧浓 度(推荐级别: E 级)。 研究课题分级 A 至少有2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B 至少有1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C 至少有n 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川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W 级或V 级研究结果支持

雾化治疗专家共识(草案)

雾化治疗专家共识(草案)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雾化吸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 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meter dos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入器(dry power inhaler,DPI),导致雾化治疗无效。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 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 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与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给药简便等多种优势,因而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为了规范我国雾化吸入治疗用药的乱象,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领衔制定并于2019年2月刚刚发布了《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这是呼吸领域首个完全由国家级临床药师委员会制定的专家共识,从临床药学的专业角度阐述雾化吸入治疗的合理用药,对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该专家共识里面有个配伍表,指出氯化钠溶液不能和其他药物(包括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等)配伍! 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惊愕?

“氯化钠溶液”是什么?指的应该就是包括生理盐水在内的各种医用氯化钠溶液,而不是特指用于手术、伤口等冲洗的外用剂,不然写进来毫无意义。 长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不是一直常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雾化剂药物一起做雾化的吗?难道错了? 为了确定这个问题的真伪,我先请问了临床药师,确认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属不属于氯化钠溶液? 临床药师的回答是,氯化钠溶液通常是指氯化钠盐的水溶液,从药剂学角度和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是其他溶媒溶解后液体的统称——换句话说,氯化钠溶液包括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不等于生理盐水,但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里的其中一种。 既然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的其中一种,那也就是相当于一杆子直接否定了生理盐水可用于雾化。 生理盐水到底能不能与雾化药物配伍? 可能有的人想当然地说,专家共识仅供参考,主要是以说明书为准。

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

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48h后出现的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可由此导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因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可大大的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一)发生的原因 1.未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清除集水瓶的冷凝水;实验表明呼吸机管道和集水 瓶中冷凝水的细菌阳性率高达86.7%,痰培养发现的细菌有84.6%可在呼吸机管道中培养出来,说明冷凝水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主要来源。由于气管管道内细菌不能被集体抗菌措施清除,也不能被抗生素杀灭,并易随着喷射吸入气流形成的气溶胶或通气污染的冷凝水倒流进气道,而因气管插管建立的人工气道影响了原有气管纤毛的摆动清除功能。所以,细菌很容易逆行至下呼吸道而引起VAP。同时下呼吸道的细菌容易随着呛咳或呼出气流而种植于呼吸机管道内。如此可造成恶性循环,使肺部感染反复发作。 2.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管道处理等气道护理操作时,未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原则,增加污染机会。 3.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正常上呼吸道的过滤及菲特异 性免疫保护作用,如病房空气污浊,病原体可直接进入下呼吸道。 4.患者痰液分泌过多且粘稠,痰液清理不及时、不彻底。 5.肠内营养患者,如鼻饲时速度过快、量过多易造成反流,导致误吸。 6.潮气量和气道峰压的大小设臵对VAP的发生有影响。潮气量和气道峰压的大 小对个体的损伤具有高度特异性,个体肺的几何形状(如支气管的长度、弯曲度、支气管分叉的角度)对肺泡通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同患者肺的顺应性不同,对潮气量和气道峰压耐受性也不同。对于耐受性差的患者来说,过度的机械牵拉可使肺泡上皮的紧密连接、气道表面的液体稳态、有效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均受到损害,从而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和定植,VAP发生的机会增加。且过度的机械牵拉还可明显地增加肺脏局部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氧化—抗氧化的失调,以及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从而诱发或加重肺部的炎症反应。 7.患有肺水肿、肺微血栓形成、肺缺血、肺淤血的患者,使用呼吸机易致细菌 感染。 8.年龄大、营养状况差、内循环紊乱(如低镁血症)的患者,机体免疫防御功 能降低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显著增加,高代谢、高分解、负氮平衡,加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氮的丢失和蛋白的补充不足而出现的营养不良,集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损,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PH值的改变,中性粒细胞的活化,氧自由基的形成,均可损害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并灭活与合成代谢有关的酶,从而引起肺泡水肿、肺不张,加重肺组织的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肺组织和免疫防御功能损伤,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和定植,增加VAP发生的危险。 (二)临床表现 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高热、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症状;呼吸机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word版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 反应。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 药物肺部浓度增加。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in haler ,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 power in haler ,DPI)。导致雾化治疗无效。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 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 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 3 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 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卩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卩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卩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卩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 推荐意见1 :肺内沉积的气溶胶大小最佳范围为1?5卩m推荐级别:A级)。建议选择雾化器时,了解雾化装置产生的气溶胶大小。 (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1 .年龄、解剖特点和认知能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雾化器,如小容量雾化器(SVN)、定量雾化器(pMD)或干粉吸入器(DPI),如果患者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