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为此,课堂上,我与孩子们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学习兴趣。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课的开始,我伴随课件展示货架上的玩具说:“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来到玩具店买玩具,你们看,货架上的玩具的价格是多少?”随后,又问:“你们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所带的钱,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玩具的情景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购物的情景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游园会活动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又如《找规律》一课,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如:斑马线,霓虹灯,衣服中有规律的图案,房间的方砖有规律地排列……,让学生亲临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选取生活素材,感受密切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位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客人,他坐在第3组第5个,你们猜,他是谁?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了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将新知融入其中,搭建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有什么特征?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探究,从而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再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时间》这一课,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通过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对时间产生亲切感,明白时间与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9加几》一课中,我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学校运动会这一场景非常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
生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计算的问题,把数学问题与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统计的内容广泛。课堂上,我选取了让学生统计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每月生日的人数等等。对于这些统计,是学生身边熟知的事,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走上了高潮。通过选取这样的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统计的方法,更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
这样的生活实例、生活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运用得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3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也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燥。购物是小朋友熟知的生活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人民币这一章的内容,我让学生注意观察货仓中物品的价钱,让他们模拟购物,提出多个数学问题,并且很好地解决了有关: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差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数学问题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让学生清晰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我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找找生活中的数学。同学们可活跃了,有的说:“妈妈买来16个苹果,我吃了2个,还剩多少个?”有的说:”一个书包35元,一个铅笔盒10元,一个书包比一个铅笔盒多多少钱?”有的说:“爸爸37岁,我7岁,我比爸爸少多少岁?”等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环境。
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
在教学《找规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课后延伸: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有规律的打扮教室吗?画出有规律的图案,涂出有规律的颜色吗?这是孩子们所乐意干的事情,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创造美,体验美,不但把知识学以致用,而且有了一次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究竟隐含多少数学知识呢?课堂上,我利用PPT向
学生展示一张过期的火车票,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通过一轮的观察与讨论,孩子们从这张小小的火车票知道了:火车票的有效日期,上车时间,座位安排,起始地与目的地等等。在学生的惊讶声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已经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孩子们已经懂得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教师有意识的设计,让学生体验了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索创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时间之后,他们会解决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会计算一节课的时间,也会解决一天的合理安排,更懂得了珍惜时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解决买东西的简单计算,还可解决排队时、看电影时的位置关系,拿碗筷的数量、搬椅子的数量等现实的问题。一年的学习,真的连学生都不晓得原来自己能解决那么多的数学问题,这无疑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只要我们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教学中多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深化,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长此以往,最终我们会发现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