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讨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讨与实践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

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29-0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拓展式课外阅读的探索。

一、教材拓展式阅读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但并不是唯一。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文本的序列和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树立大语文观教育。

教材拓展式阅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前置性阅读。

针对小学生阅历浅和文本背景了解不多的实际,在文本教学前,可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阅读。

前置性阅读资源一方面来自于对已有资源的利用,这样能够减少学生查阅、搜寻素材的时间,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

如《小学语文课文
同步拓展阅读》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轶事、名篇佳段、科学常识等内容。

在课前适当的时间内安排学生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方面,师生也可通过共同查找资料来获取前置性阅读资源。

小学生的资料来源有限,加之搜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开始阶段,师生可以一起查阅资料,让学生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和筛选资料的技巧。

随着学生对资料查阅方法的掌握,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2.关联性阅读。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往往是一件作品的节选或一个作者的某一篇文章,这时候适时推荐学生阅读与之关联的作品,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查阅李白的其他作品,或检索同时期、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资料与相关作品,或搜集与“送别”主题相关的诗歌等,以此实现作者、作品的关联,时代作品的关联以及题材作品的关联。

关联性阅读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而将语文教学的深度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3.引领性阅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通过不同方式的引领,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文本教材和语文课程的理解。

引领性阅读主要有:①话题引领。

针对阅读实际和作品的内容,
设计带有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引领学生阅读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牢牢把握作品的主题;②原著引领。

根据文本节选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和相关的知识;③内容引领。

根据文本的内容选择与之同类的读物,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阅读,加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比尾巴》时,为加深学生对“尾巴”的了解,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拓展式阅读进一步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鱼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这样,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教材,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二、主题拓展式阅读
依靠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维系的读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阅读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但通过主题引领的学生阅读却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1.活动式主题。

学校往往会围绕一些主题(如节庆日、纪念日、学校发展规划、班级建设、家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语文教师可借机围绕这些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社会重大事件为契机,引领学生选择阅读主题,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同时,在活动式主题选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题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阅读的效果。

2.串联式主题。

一是内容串联主题。

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相近的
书目,让学生阅读和理解,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交流分享。

如以“我国古代发明家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为主题,推荐《张衡》、《黄道婆》、《蔡伦》、《李时珍》等书。

二是情感串联主题。

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增加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储备。

三是方法串联主题。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写作方法选择阅读素材,使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强化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实现品味佳作、掌握写法的目的。

如围绕某一主题选择童话、文艺故事和科幻小说等不同的描述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写作方法,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3.延伸式主题。

学生对整本作品阅读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需求,可以拓展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深化读书感悟。

延伸式主题主要包括:①阅读形式的延伸。

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推荐相应的电影、话剧,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内涵;②文本理解延伸。

学生通过对人物、事件的重新编排、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③实践活动的延伸。

在学生阅读相应的作品后,组织学生按照文中的描述方式去观察、了解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生活。

三、递进拓展式阅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实际,开展递进拓展式阅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增强学生
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1.阅读内容的递进。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每一位学生也会因不同的情绪状态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递进的阅读内容。

如一年级侧重于儿歌、童谣、故事类,二年级可以增加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分量和古典诗词的诵读,三年级适当补充现代、当代文学的阅读,高年级在强化现代、当代文学阅读的同时增加古代经典名著的阅读。

另外,教师应选择具有坡度性的阅读内容。

虽然学生读起来有点吃力,但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动脑筋,在疑惑中探索,从而获得心智的成长。

2.阅读方法的递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方法的递进指导,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浏览性阅读,浏览书名、封面、目录、插页、序言、介绍以及评论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稿的内容和感兴趣的章节;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通览性阅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故事大意,包括主要的情节、角色、场景和关键细节等,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我评价,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作品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带着要求选择相应的章节进行分析性阅读,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形成学生的价值选择,为后续的分享交流奠定基础。

3.阅读效能的递进。

阅读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汲取、文化
的获得,更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感悟作品,继而交流作品,组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通过交流活动实现同伴经验的分享,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在感悟、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地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积累妙词佳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缩写、续写和仿写等训练,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效做出评价,包括运用符号、图画和评语等各种方式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同时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编辑小报、汇编成册、推荐发表等形式,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后续的拓展阅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拓展式课外阅读架起了语文课程和课外阅读的“彩虹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观,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迈出了更为自信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