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九次讲义.pdf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cture 9
货币、汇率和价格 (一般均衡分析)
• 本讲将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下,考察 两种主要的汇率体制下的货币均衡和价 格确定。
• 本讲继续假定产量是外生的并处在充分 就业水平上(古典模型) ;产品和资本 要素在国际间可自由流动
汇率制度
•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 固定汇率制的运作
– 中央银行确定本币与一种外币的相对价格,这个固 定价格就是汇率(有时称为该货币的平价),用一 单位外币所需的本币数量表示(美、英例外)。
• 另一方面, E ↑⇒ P ↑⇒ M / P ↓ 直到m = mD
• 实质货币供给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超额 货币供给由消除。
• 结论:与资本自由流动时一样。贬值足够大使价格P 的上升与M 的上升同比例而M/P不变。 利率和经常 项目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
6
3。资本控制下的汇率政策:
• 所以,本币贬值政策对民间主体征了税!
资本控制与货币政策
• 利率平价不再成立,国内外利率不再相关。 此时上一节的分析会有什么变化?
• 分三个问题谈:
–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情形 –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情形 – 资本控制下的汇率政策
• 从均衡状态开始。设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 操作,购入国债(扩张性货币政策):
• 实质货币供给 m 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
超额货币供给由价格上升消除。
• 重要结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公开市场操作导致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同比例上升 ,而实质货币供给不变。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政策
• 假设经济一开始处于均衡状态 M = EP*Q /V(i*)
• 冲击:中央银行出人意料地将本币贬值(如为了刺 激出口)
• 利率平价法则:本国资产的收益率=外国资产的收益 率+本币下期的贬值率。
价格,汇率,货币的 一般均衡模型
• 现在我们有了决定价格水平(P),汇率(E),和 货币数量(M)均衡值的经济理论模型,就可以用
它们来估价具体政策对这些变量的影响。
•
将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 PQ V (i)
=
M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
• 央行抛出本币,吃进外汇,直到货币供给 M s
按价格 P 相同比例增加 ⇒ 超 额 货 币
需求得以满足,恢复均衡。
• 结果: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吐出了基础货 币(负债增加),但实质负债 M/P没有增加 ,实质资产 Bc* / P* 却增加了。相反地,民间 主体失去了外汇资产,增加了 M,导致其实 质资源减少。
7
¥/$
S
¥/$
S
D + Dg
D
D
$
$
1
• 浮动汇率制的运作
– 浮动(或弹性)汇率制下,中央银行没有任何支 撑一个给定汇率的承诺(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决 定) 。
– 所以原则上中央银行无须持有外汇储备(在清洁 浮动下)。但实际上所有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 都是肮脏浮动 。
– 令E表示汇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E上升称为低 估本币(devaluation),E下降称为高估本币 (revaluation)。在浮动汇率制度下,E上升称 为货币贬值(depreciation),E下降称为货币 升值(appreciation)。
• 重要结论:在有资本控制的固定汇率制度下, 货币供给同样是内生的,央行不能获得货币 政策独立性。
• 注意1: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管制的不同情形, 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调整渠道和调整时间 是不同的。
• 注意2:资本管制经济与封闭经济是不同的。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 中央银行不干预汇率 ⇒ E ↑⇒ CA 恢复到初始状态。
持有的数量 ⇒ 民间主体将试图把超额货币换成其 它资产 ⇒ B* 的需求上升(为什么?)导致 E ↑
压力(本币贬值压力)。下面会发生什么?取
决于汇率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 央行为维持汇率,向外汇市场供给外汇,直到:
− E ( Bc*
−
B* c−1
)
=
( Dcg
−
Dg c −1
)
⇒
(M h
−
M h−1)
– 如央行不愿意或不能够按平价交易外币,称该国货 币为不可兑换的,否则称为可兑换的(注意:可在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意义上用此概念)
– 如一国货币为可兑换的,央行有义务维持平价, 为此央行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资产。多 少?(是个复杂问题。“3个月进口量”已是过时标
准)。
– 运作:单方面盯住和合作盯住。
• 问题:这一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货币量,民间主 体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会有什么影响?
4
• 由PPP: E ↑⇒ P同比例 ↑⇒ 突然间产生对名 义货币的超额需求。
• 民间主体抛出资产以将他们财富的更多部分 以货币持有(为什么?)⇒ E ↓(升值)压力 ,为实现当初的政策,央行必须干预外汇 市场,阻止本币升值。
• 假定只有两种:货币和债券,则
W = M + B + EB*
• 为什么不持有 M * ?
• 为什么中国居民持有 M * ?
• 其中 M D 按Lecture 7 中的因素确定后,余下的财
富在 B和B* 之间分配 。
• 如资本自由流动, B和B* 的收益率必然相等(套 利): (1+ i) = E+1 (1+ i*) E 近似 ⇒ i = i* + E+1 − E E
⇒ 汇率是内生的,央行拥有货币政策独立性。
3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 从均衡开始。设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购入 国债(扩张性货币政策):
( DCg
−
Dg C −1
)
↑⇒
(M h
− M h−1) ↑⇒
MS
>
MD
• 这一政策 shock ⇒民间主体发现在原来的利率,价格 水平,和产出下,实际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愿意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 中央银行为支持汇率抛出外汇,吸收本币:
∆M h = ∆EBc* = CA
• 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供给Ms 会由于 CA 赤字而 下降,在新均衡点这又导致超额货币需求,前面的 过程现在逆转过来了!
• 人们抛出前面积累的B导致 pB ↓⇒ i ↑ . .. ⇒ 直 至 利 率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CA不再赤字,Ms 和 MD 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
(P = EP*) ,和资产市场均衡条件(i = i*) 结合一起 =>
一般均衡模型:
MV (i*) = EP*Q
• 这一式子的因果关系如何?取决于汇率制度。
1) 固定汇率制度:
M
=
(EP*Q) V (i*)
⇒ 货币量是内生的,央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
2) 浮动汇率制度:
E
=
(MV (i*)) P*Q
• 设从均衡状态开始,央行下调币值。 • 由PPP,价格水平P上升和实质货币M/P下降Î对B的
抛出ÎPB下降Î名义利率i上升。由于E上升后便固 定在新水平,所以实质利率r也上升Î CA盈余。 • 央行为固定汇率,干预外汇市场,导致货币供给 Ms 增加和外汇储备增加。此过程直至名义货币供给升 到使Ms/P恢复到币值下调前的水平,经常项目也恢 复到以前的水平。
– A国和B国之间不存在自然的贸易壁垒(如运输和 保险费用)和人为的贸易壁垒(如关税或配额)。
– A国和B国的所有商品都是国际贸易商品。 – A国和B国的价格指数所包含的商品相同,各种
商品的权重相同。
• (10.1)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法则。一般是不 成立的。
• 相对购买力平价法则
P − P−1 = E − E−1 + P* − P−*1
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构件
• 购买力平价法则 (PPP):本国的物价指数 经汇率转换后等于外国的物价指数:
P = EP* (10.1)
• PPP背后的基本思想是一价法则(在统一的商 品市场上,一种商品只能有一种价格)。
• 保证一价法则成立的是套平均价格水平的一揽子 商品。为此前提是:
P−1
E−1
P−*1
(10.2)
• 即,A国通货膨胀率等于A国货币贬值率加上 B国通货膨胀率。
• 严格说相对PPP也不成立( ∃ 非贸易品等。例: 理发)。
• 实质汇率—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力的指标: e = EP* / P
2
利率平价法则 (一价法则扩展到金融资产)
• 在任一既定时刻,民间主体都有一定水平的由过去 储蓄积累起来的财富。这种财富按照资产的特点 (风险,收益),以及民间主体的偏好,在各种形 式的金融资产中分配。
=
( Dcg
−
Dg c−1
)
+
E ( Bc*
−
B* c−1
)
=
0
• 重要结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中央银行不能控制货币量(吐出的基础货币,还得
乖乖地吞回去)。
• 应用:1992年英镑危机与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 中央银行不干预汇率
⇒ E ↑⇒ P ↑⇒ M ↓ 直到m = mD P
• 导致超额货币供给 => 对B的需求增加(此时 对B*的需求不可实现) ⇒ PB ↑⇒ i ↓( 与 上 节 分析的关键不同!) ⇒ M D ↑ ⋅⋅⋅⋅⋅⋅
• 利率的下降足以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公开 市场操作似乎实现了货币量的增加。
5
但是,这还不是事情的终结!!
由于PPP,P不变 ,
∴i ↓⇔ r ↓,⇒ S(r) ↓, I (r) ↑ ⇒ CA赤字 ⇒ E ↑(本币贬值)压力
货币、汇率和价格 (一般均衡分析)
• 本讲将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下,考察 两种主要的汇率体制下的货币均衡和价 格确定。
• 本讲继续假定产量是外生的并处在充分 就业水平上(古典模型) ;产品和资本 要素在国际间可自由流动
汇率制度
•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 固定汇率制的运作
– 中央银行确定本币与一种外币的相对价格,这个固 定价格就是汇率(有时称为该货币的平价),用一 单位外币所需的本币数量表示(美、英例外)。
• 另一方面, E ↑⇒ P ↑⇒ M / P ↓ 直到m = mD
• 实质货币供给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超额 货币供给由消除。
• 结论:与资本自由流动时一样。贬值足够大使价格P 的上升与M 的上升同比例而M/P不变。 利率和经常 项目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
6
3。资本控制下的汇率政策:
• 所以,本币贬值政策对民间主体征了税!
资本控制与货币政策
• 利率平价不再成立,国内外利率不再相关。 此时上一节的分析会有什么变化?
• 分三个问题谈:
–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情形 –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情形 – 资本控制下的汇率政策
• 从均衡状态开始。设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 操作,购入国债(扩张性货币政策):
• 实质货币供给 m 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
超额货币供给由价格上升消除。
• 重要结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公开市场操作导致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同比例上升 ,而实质货币供给不变。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政策
• 假设经济一开始处于均衡状态 M = EP*Q /V(i*)
• 冲击:中央银行出人意料地将本币贬值(如为了刺 激出口)
• 利率平价法则:本国资产的收益率=外国资产的收益 率+本币下期的贬值率。
价格,汇率,货币的 一般均衡模型
• 现在我们有了决定价格水平(P),汇率(E),和 货币数量(M)均衡值的经济理论模型,就可以用
它们来估价具体政策对这些变量的影响。
•
将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 PQ V (i)
=
M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
• 央行抛出本币,吃进外汇,直到货币供给 M s
按价格 P 相同比例增加 ⇒ 超 额 货 币
需求得以满足,恢复均衡。
• 结果: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吐出了基础货 币(负债增加),但实质负债 M/P没有增加 ,实质资产 Bc* / P* 却增加了。相反地,民间 主体失去了外汇资产,增加了 M,导致其实 质资源减少。
7
¥/$
S
¥/$
S
D + Dg
D
D
$
$
1
• 浮动汇率制的运作
– 浮动(或弹性)汇率制下,中央银行没有任何支 撑一个给定汇率的承诺(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决 定) 。
– 所以原则上中央银行无须持有外汇储备(在清洁 浮动下)。但实际上所有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 都是肮脏浮动 。
– 令E表示汇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E上升称为低 估本币(devaluation),E下降称为高估本币 (revaluation)。在浮动汇率制度下,E上升称 为货币贬值(depreciation),E下降称为货币 升值(appreciation)。
• 重要结论:在有资本控制的固定汇率制度下, 货币供给同样是内生的,央行不能获得货币 政策独立性。
• 注意1: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管制的不同情形, 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调整渠道和调整时间 是不同的。
• 注意2:资本管制经济与封闭经济是不同的。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 中央银行不干预汇率 ⇒ E ↑⇒ CA 恢复到初始状态。
持有的数量 ⇒ 民间主体将试图把超额货币换成其 它资产 ⇒ B* 的需求上升(为什么?)导致 E ↑
压力(本币贬值压力)。下面会发生什么?取
决于汇率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 央行为维持汇率,向外汇市场供给外汇,直到:
− E ( Bc*
−
B* c−1
)
=
( Dcg
−
Dg c −1
)
⇒
(M h
−
M h−1)
– 如央行不愿意或不能够按平价交易外币,称该国货 币为不可兑换的,否则称为可兑换的(注意:可在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意义上用此概念)
– 如一国货币为可兑换的,央行有义务维持平价, 为此央行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资产。多 少?(是个复杂问题。“3个月进口量”已是过时标
准)。
– 运作:单方面盯住和合作盯住。
• 问题:这一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货币量,民间主 体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会有什么影响?
4
• 由PPP: E ↑⇒ P同比例 ↑⇒ 突然间产生对名 义货币的超额需求。
• 民间主体抛出资产以将他们财富的更多部分 以货币持有(为什么?)⇒ E ↓(升值)压力 ,为实现当初的政策,央行必须干预外汇 市场,阻止本币升值。
• 假定只有两种:货币和债券,则
W = M + B + EB*
• 为什么不持有 M * ?
• 为什么中国居民持有 M * ?
• 其中 M D 按Lecture 7 中的因素确定后,余下的财
富在 B和B* 之间分配 。
• 如资本自由流动, B和B* 的收益率必然相等(套 利): (1+ i) = E+1 (1+ i*) E 近似 ⇒ i = i* + E+1 − E E
⇒ 汇率是内生的,央行拥有货币政策独立性。
3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 从均衡开始。设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购入 国债(扩张性货币政策):
( DCg
−
Dg C −1
)
↑⇒
(M h
− M h−1) ↑⇒
MS
>
MD
• 这一政策 shock ⇒民间主体发现在原来的利率,价格 水平,和产出下,实际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愿意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 中央银行为支持汇率抛出外汇,吸收本币:
∆M h = ∆EBc* = CA
• 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供给Ms 会由于 CA 赤字而 下降,在新均衡点这又导致超额货币需求,前面的 过程现在逆转过来了!
• 人们抛出前面积累的B导致 pB ↓⇒ i ↑ . .. ⇒ 直 至 利 率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CA不再赤字,Ms 和 MD 恢复到公开市场操作前的水平。
(P = EP*) ,和资产市场均衡条件(i = i*) 结合一起 =>
一般均衡模型:
MV (i*) = EP*Q
• 这一式子的因果关系如何?取决于汇率制度。
1) 固定汇率制度:
M
=
(EP*Q) V (i*)
⇒ 货币量是内生的,央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
2) 浮动汇率制度:
E
=
(MV (i*)) P*Q
• 设从均衡状态开始,央行下调币值。 • 由PPP,价格水平P上升和实质货币M/P下降Î对B的
抛出ÎPB下降Î名义利率i上升。由于E上升后便固 定在新水平,所以实质利率r也上升Î CA盈余。 • 央行为固定汇率,干预外汇市场,导致货币供给 Ms 增加和外汇储备增加。此过程直至名义货币供给升 到使Ms/P恢复到币值下调前的水平,经常项目也恢 复到以前的水平。
– A国和B国之间不存在自然的贸易壁垒(如运输和 保险费用)和人为的贸易壁垒(如关税或配额)。
– A国和B国的所有商品都是国际贸易商品。 – A国和B国的价格指数所包含的商品相同,各种
商品的权重相同。
• (10.1)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法则。一般是不 成立的。
• 相对购买力平价法则
P − P−1 = E − E−1 + P* − P−*1
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构件
• 购买力平价法则 (PPP):本国的物价指数 经汇率转换后等于外国的物价指数:
P = EP* (10.1)
• PPP背后的基本思想是一价法则(在统一的商 品市场上,一种商品只能有一种价格)。
• 保证一价法则成立的是套平均价格水平的一揽子 商品。为此前提是:
P−1
E−1
P−*1
(10.2)
• 即,A国通货膨胀率等于A国货币贬值率加上 B国通货膨胀率。
• 严格说相对PPP也不成立( ∃ 非贸易品等。例: 理发)。
• 实质汇率—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力的指标: e = EP* / P
2
利率平价法则 (一价法则扩展到金融资产)
• 在任一既定时刻,民间主体都有一定水平的由过去 储蓄积累起来的财富。这种财富按照资产的特点 (风险,收益),以及民间主体的偏好,在各种形 式的金融资产中分配。
=
( Dcg
−
Dg c−1
)
+
E ( Bc*
−
B* c−1
)
=
0
• 重要结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中央银行不能控制货币量(吐出的基础货币,还得
乖乖地吞回去)。
• 应用:1992年英镑危机与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 中央银行不干预汇率
⇒ E ↑⇒ P ↑⇒ M ↓ 直到m = mD P
• 导致超额货币供给 => 对B的需求增加(此时 对B*的需求不可实现) ⇒ PB ↑⇒ i ↓( 与 上 节 分析的关键不同!) ⇒ M D ↑ ⋅⋅⋅⋅⋅⋅
• 利率的下降足以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公开 市场操作似乎实现了货币量的增加。
5
但是,这还不是事情的终结!!
由于PPP,P不变 ,
∴i ↓⇔ r ↓,⇒ S(r) ↓, I (r) ↑ ⇒ CA赤字 ⇒ E ↑(本币贬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