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森林中的绅士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中的绅士教案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本文采用诙谐、幽默并充满调侃、讽刺意味的笔墨,形
象地描写了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以及生活状态,突出展
示了其“森林绅士”的独特本质,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文章在两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文章通过
对豪猪形象的生动刻画,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某种思考。
作为一种“长着钢针似的刺毛的四足兽”,豪猪的“得
天独厚”之处,不仅在于其威力强大的刺毛,更在于其典型
的“绅士风度”。
它有矮小肥胖的体态,方正持重的面孔;
它永远“踱着方步”,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潇洒悠闲,即
使面对敌人的进攻和围困也处变不惊,从容应对,采取以守
为攻的战略方针而实现不战而胜、全身而退的目标;它贪吃
贪睡甚至边吃边睡,活动空间和取食范围比较狭小且相对固定;它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讲究分寸,与同伴之间永远“保持相当的距离”;它闲暇时刻无病呻吟哀啼不休的自娱
方式也优游自在。
所有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致描写都活灵
活现地勾画出豪猪名副其实的“绅士风度”。
正如文中所说,“的的确确,它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都是典
型的绅士式的。
”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拥有如此众多“得天独厚”优势的
“森林绅士”豪猪却面临着“绝种之忧”,这不能不引起读
者的疑问和反思:何以如此呢?究竟是豪猪懒散悠闲的生活
方式,还是其得天独厚的生理特征(威力无穷的刺毛与暴露
而缺少保护的脆弱的鼻子),最终导致了“森林绅士”令人
担忧的种群生存状况呢?作者在文章结尾含蓄而巧妙地给出
了自己的答案: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太过“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正是导致豪猪家族
面临亡族灭种之患的根本原因。
按照一般理解,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是令人景仰的,处变不惊、潇洒悠闲的绅士风度是令人羡慕的。
然而,
作者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
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
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寒心。
这正是本文思想的深刻和精彩之处。
其次,文章在结构方面独具匠心。
本文是一篇构思讲究,布局巧妙,过渡自然的精美散文。
结构上层层推进,跌宕起伏。
文章开篇巧妙引人入胜,一种“野兽”为什么会被誉为“绅士”呢?其“得天独厚”之处
表现在哪里?这些疑问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
者继续阅读下文。
文章第二段紧承上文,简要介绍了豪猪布
满全身的特殊刺毛。
第三段却笔锋一转,以“但豪猪的‘绅
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为过渡,进而从生活方式、自卫方式、娱乐方式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豪猪“绅士风度”的主要特点。
正当读者对豪猪刺毛的种种独特妙用兴趣盎然之际,文章却以“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缺点”为契机,转入对豪猪先天生理缺陷的叙述,让读者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紧接着,文章便“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豪猪濒临灭绝的现状及其深层原因的叙述。
然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通过独到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森林绅士”种族灭绝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其生理方面的天然缺陷,而在其令人寒心的、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
可以想象,即使豪猪腹部和鼻子都长满刺毛,它也难以摆脱濒临绝种的凄惨命运。
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后两段虽然篇幅较短,但分量却很重,形成了力抵千钧的“豹尾”之势。
文章通过“但”“然而”等关联词语,巧妙地完成文意转折,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井然。
问题探究
一、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意味?
文章标题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文章精心锤炼了“森林中的绅士”这一颇为形象化的标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说森林中的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并不希奇,那么,森林中的“绅士”则足以让人好奇),而且准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了豪猪的本质特征--“绅士风度”,从而起
到了统摄全文、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豪猪的“绅士风度”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第三段写道:“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
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句。
通过对上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
豪猪的绅士风度不仅表现在它有一身钢针似的威力强大的刺毛,可以使豪猪与同伴之间永远“保持相当的距离”,更在
于它“潇洒悠闲”、“不慌不忙”、极端“镇静”的处世态
度和生活方式,而后者才是豪猪“绅士风度”的主要特征及
其被称为“森林绅士”的根本原因。
三、文章的讽刺意味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通篇采用讽刺、调侃的笔调完成叙述、描写,讽刺
意味强烈。
作者把豪猪称作绅士,把豪猪与绅士巧妙联系极
具讽刺意味。
同时,文中充满讽刺意味的具体描写也不少,
如文章第二段写道:“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
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
”作
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
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
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
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绅士们的憎
恶和轻蔑。
文章第九段写道:“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
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
”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陋本质。
四、拟人方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综合调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其中拟人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
无论是描写豪猪的形态、动作等外在特点,还是揭示豪猪绅士风度的内在本质,作者都充分使用了拟人方法,如“矮胖胖”的体态、“方正而持重的面孔”“踱着方步”“不慌不忙”“潇洒悠闲”的风度、“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
寸”“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好比穿了件救生衣”“方正而持重的脸部照常一点表情也没有”等都十分精彩。
这种把动物人格化的拟人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审美性,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先,拟人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豪猪的外在特点;其次,拟人方法准确到位地表现了豪猪的“绅士风度”;第三,拟人手法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绅士们”的典型特征,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品味语言
茅盾是语言大师,语言造诣深厚。
本文语言除了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之外,还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第一,语言的讽刺性。
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如“得天独厚”“青出于蓝”“乐天派”“绅士”“挨
打”“镇静”“尊躯”“可敬”“很有教养”等。
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
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
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二,语言的形象性。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
如“要是
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
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它也不怕跌落水里去,它全身的
二万刺毛都是中空的,它好比穿了件救生衣,一到水里,自
会浮起来的”,作者把豪猪的特殊刺毛比喻为“特别的长毛
大衣”和“救生衣”就非常形象,也极为贴切。
第三,语言的古朴有力。
在现代白话文写作中适当夹杂
古典文言的词语,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等
不仅简洁精练,而且古朴有力,很有表现力。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自童年、少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
步社会思潮影响。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
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6年到广州参
加大革命,后到武汉任《民国日报》主编。
大革命失败后折
回上海,始用茅盾笔名从事文学创作。
不久避居日本,1930
年回上海参加“左联”。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长沙、武汉、广州、桂林、新疆、重庆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文化工作。
其间曾到延安讲学,赴苏联访问。
1949年后出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为最。
著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也写了大量散文。
其散文创作始见于“五四”时期
发表的杂感、随感录。
“五卅”运动时写作《五月三十日的
下午》、《“暴风雨”》等文,以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
人民群众心态引起人们注意。
1928-1929年避居日本期间写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散文小品,多是即物抒怀,烘染气氛,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代的苦闷”。
上世纪30年代写作的散文如《故乡杂记》《大旱》与《雷雨前》《黄昏》等,或以速写与随感的结合,切实记载、着力
描绘中国城乡动荡不安的面影;或用象征手法与散文诗形式,表现革命风暴即临的时代氛围。
40年代的散文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既有喻赞抗日军民崭新风貌与弘扬民族正气的名作,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也有大量剖析大后方城乡社
会生活、讥刺时政积弊的随笔杂记。
其行文“每不忘社会”,
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了一种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性的随感相结合的“特
殊的文体”,其运用自如,灵活多样,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
生活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尤以剖析社会经济生活、勾
画世态众生相见长,在现代散文史上独辟蹊径,自成一格。
先后结集出版有《茅盾散文集》(天马书店1933)、《话匣子》(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速写与随笔》(开明书店1935)、《印象、感想、回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炮火的洗礼》(烽火社1939)、《白杨礼赞》(柔草社1943)、《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茅盾随笔》(文人出版社1943)、《时间的记录》(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5)、《生活之一页》(新群出版社1947)、《苏联见闻录》(开明书店1948)、《杂谈苏联》(致用书店1949)、《跃进中的东北》(作家出版社1958)、《脱险杂记》(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80)、《茅盾散文速写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等,还著有大量文艺论著、回忆录。
均收入《茅盾文集》四十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起陆续出版)。
(选自《中国散文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茅盾散文的艺术特色(郁达夫)
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
每不忘社会。
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
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
所长。
试把他前期所作的小品,和最近所作的切实的记载一比,就可以晓得他如何的在利用他的所长而遗弃他的所短。
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
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
”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
版社2003年影印本,标题是编者加的)
三、茅盾散文的象征手法(秦其良)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有其独特的艺
术风格。
如采用“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的篇幅写出日
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
在早期的散文创
作中,受社会客观环境与斗争形势的限制,在写法上时而用
旁敲侧击法,时而用正言若反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突出。
他运用象征等多种手法来反映社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委婉曲折、生动形象。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
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
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
茅盾的早期散文中,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
现实社会和自己的思想。
但是茅盾自己并不主张多用象征手法,这在1928年7月16日作者于日本东京写的《从牯岭到
东京》一文中可以看出。
在该文中,他谈到文学创作的描写
技术时写道:“就我自己的意见说:我们文艺的技术似乎至少
须办到几个消极的条件--不要太欧化,不要多用新术语,不
要太多象征色彩,不要从正面说教似的宣传新思想。
虽然我
是这么相信,但是自己以前的作品却就全犯了这些毛病。
”
这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既反对多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而自己又较多地采
用象征手法。
我们是否这样来理解:一是不主张多用,但形
势所迫不得不用;二是不想用而用之,所用之处都是非常精
当的,很好地表现了社会及个人的思想感情。
(一)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茅盾早期创作的散文,有多篇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自
己的思想感情的,如《严霜下的梦》《叩门》《卖豆腐的哨子》《雾》等。
这些作品写于1928-1929年。
茅盾此时正处于彷徨苦闷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作为多年投身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之一的他,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也为了“改换一下环境”,并使自己精神苏醒过来,他东渡日本,在那里暂住了
一个时期。
这些作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都用象征的
手法较好地表现了他此时的思想。
在《严霜下的梦》中,茅
盾用严霜来象征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
“窗缝中透进了寒光,我知道这是肃杀的严霜白光”,“寒光更强烈地从窗缝里探
进头来,嘲笑似的落在我的脸上;霜华一定是更浓重了,但是什么时候天才亮呀?”在血与火的面前,一切的经历就像一场噩梦。
严霜那么浓重,压得人翻不了身,喘不过气,想逃避血腥,见不到天亮,又盼着天亮。
在《叩门》中写
道:“我只看见满天白茫茫的愁雾”。
特别是《雾》一文,1980年作者的回忆录中说:“这篇散文用象征手法,表示我对时局的看法和我当时的情绪。
”《雾》中写道:“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
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啊!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
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
呢!”“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
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
没有风。
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突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这些作品通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也表现出作者渴望驱除愁雾,期待着新的“疾风大雨”的到来。
以一小的人生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
(节选自《茅盾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标题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