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及应用202004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1年以来,成果已被河北、山西、辽宁、新疆、北京、湖北、 云南和上海等全国16个省市区采用,新建“四化”模式示范、 生产园2万余公顷。河北省近10年新发展梨园1.3万余公顷,几 乎全部采用该技术成果。
轻简化管理为主要趋势
➢ 栽培模式方面,“细长圆柱形”、“倒伞形”、“倒个 形”、“Y”字形,以及水平棚架形等高光效新树形的逐 步推广,形成了简约、省工、高效的新型栽培模式。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我国梨树大发展时期。据我国梨核心产 区河北省统计,1986年全省面积达12.4万公顷,7年增加6.6万公顷, 其中1984—1986年3年发展了近6.0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2.0万公 顷。其间生产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幼树早果丰产和成龄树高产 稳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
➢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梨园单位 面积产量的提高和新发展幼树大量进入结果期,加之果农盲目追求产量 导致果品质量下降等原因,我国梨主产区出现了严重的卖果难、梨园经 济效益大幅下滑的现象,突出表现为‘鸭梨’‘酥梨’和‘南果梨’等 传统优良品种。在这一背景下,河北、山东等省率先提出了提质增效生 产新理念,提高果实品质栽培技术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领域。
➢ 上述模式与传统的疏散分层形等大冠稀植传统栽培模式 相比,具有树体结构简单、整形修剪简化,通风透光条 件好,品质优,且更适合机械化操作等突出优点。
➢ 同时,适于梨园机械化生产的配套装置,如开沟机、旋 耕机、割草机、喷药机等在生产中普遍应用。
轻简化管理为主要趋势
➢ 花果管理方面,授粉、脱萼、化学及机械疏果等生产技 术研发成为关注重点。
“四大四小”的区域布局
4个优势突出的梨产区和 4个特色鲜明的特色梨产区
➢ 华北白梨产区:冀中平原、鲁西北平原、胶东半岛、晋中平原 ➢ 西北白梨产区:陕西黄土高原、甘肃陇东和河西走廊 ➢ 黄河故道白梨、砂梨产区:鲁南、苏北、皖北、豫中地区 ➢ 长江流域砂梨产区:长江及其支流流域的四川盆地、渝中山地、湖
➢ 生草、覆盖、间作、种养结合等多种梨园土壤管理方式, 以及梨树修剪枝条降解、堆肥、还田等技术研发均取得 重要进展,并成功研制出梨树专用生物有机肥和专用复 合肥。
营养与施肥方面
➢ 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果园施肥以经验为主,盲目性大、 科学性差的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 在揭示梨树营养特性和需肥规律的基础上,研发出梨营 养诊断指导平衡施肥的技术体系和计算机专家系统,建 立了‘鸭梨’‘黄冠’‘雪青’等品种优质丰产叶片营 养元素含量标准,研制出“梨有机—无机专用平衡肥 料”。
➢ 我国是梨的起源中心及栽培梨的多样性中心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达3000多年; 种质资源丰富,已保存梨种质3000余份;栽培规模大,总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 第一;栽培区域广泛,除港澳地区,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新中国成立初期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梨树生产技术水平整体偏低,突出表现为经 验管理,生产粗放,产量低,病虫害严重。由于经济落后和缺乏专 职科研队伍,因此栽培技术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 河北省将老龄梨园改造和品种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黄 冠’为突出代表的‘圆黄’‘中梨1号’‘黄金梨’等新品种,‘鸭 梨’‘雪花梨’面积比例由原来的86%降为64%。
进入21世纪
➢ 其间,河北农业大学研究提出了集树体改造和品种更新为一体的老龄梨 园改造技术,并发明了大树高接换优的“嵌芽接”方法,在生产上得到 了大面积推广。
➢ 这一成果实现了梨园由传统的经验施肥向数字化精准施 肥的技术突破,为梨树生产减施化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 保证。
优质调控技术方面
➢ 为提高果品质量,实现提质增效,南京农业大学、湖北 农科院果茶所、安徽农科院园艺所和河北农业大学等单 位,在揭示果实发育特性基础上,构建了梨树优质丰产 的栽培技术体系,特别是在省力化修剪、培肥地力、液 体授粉等方面实现了单项技术的新突破,在广泛的生产 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 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1994—1999年立项系统研究了‘鸭梨’果实品质 发育特性和优质调控技术,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梨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明 确了‘鸭梨’优质丰产的树相指标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指标,建立了叶 分析指导平衡施肥的计算机专家系统,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显著提高 了试验示范县‘鸭梨’品质,1997、1998年实现了我国‘鸭梨’首次 直销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市场突破,为后来我国加入WTO扩大梨 果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江汉平原、江西北部、浙江等地区 ➢ 东北特色梨产区:辽宁鞍山和辽阳 ➢ 渤海湾特色梨产区: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胶东半岛地区 ➢ 新疆特色梨产区:新疆库尔勒、阿克苏及甘肃皋兰 ➢ 西南特色梨产区:云南昆明、红河州、四川阿坝、凉山州
栽培模式创新方面
➢ 为解决我国梨园种植模式落后、生产用工成本高、劳动力紧缺 这些迫切问题,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历经8年研究,创建了梨 “四化”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梨园生产矮密化、 省力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较常规梨园降低生产成本40.2%, 提高经济收入2.6倍,被政府、产区、企业誉为引领我国梨栽 培制度变革,加快传统生产向现代模式转变的标志性成果。
➢ 梨是世界性主要水果之一,是我国仅次于苹果、柑橘的第三大水果。梨是我国种 植范围最广的果树之一,根据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数 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梨栽培面积约96万公顷,总产量约1 653万吨, 分别占世界总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的69.1%和68.4%,稳居世界第一位。
➢ 随着产业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飙升的问题愈加突出,省力省工栽培成为 科研和生产的当务之急,河北农业大学等自2005年开展了此项研究,历 经8年在我国率先研究建立了梨“四化”栽培模式(矮密化,省力化, 机械化,标准化),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在全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
➢ 2009年国家启动了“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在栽培技术领域 分别设置了土壤与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树体管理、花果管理、果园生 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和生理障碍调控6个研究领域,每个领域组建了岗位 专家团队,体系专项的启动显著壮大了梨科技人员队伍,从此,梨栽培 技术研究步入了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新时期。
轻简化管理为主要趋势
➢ 病虫害防治方面,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在生产中得到大 面积推广应用,除已登记的生物源杀菌剂多抗霉素外, 发现了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及活性代谢物,害虫 天敌、诱捕器和迷向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均取得较 大进展。
早红玉 红酥蜜
丹霞红 红酥宝
红玛瑙
早红蜜
“四大四小”的区域布局
我国梨栽培种涵盖了白梨、砂梨、秋子梨、新疆梨和西洋梨; 不同栽培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
“四大四小”的区域布局
➢ 白梨是我国栽培梨中,分布较广、数量最多的种群,适宜区域包括渤海 湾、华北平原温暖半湿区,黄土高坡冷凉半湿区,川西、滇东北冷凉半 湿区,西南高原冷凉湿润区等;
➢ 作为梨的起源中心,我国具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保存的资源类型约3 000份;栽培品种涵盖 白梨、砂梨、秋子梨、新疆梨和西洋梨5个主要栽培种,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梨栽培品种 有130多个。其中,传统主栽品种‘砀山酥梨’‘鸭梨’‘南果梨’‘库尔勒香梨’等栽培 面积所占比例较大。
➢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有计划、系统、科学地开展梨品种选育工作,全国有近40家 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梨的育种工作,主要围绕果实品质、抗病、抗逆、不同熟期等目 标进行遗传改良,相继育成了以‘早酥’‘黄花’‘翠冠’‘黄冠’‘中梨1号’‘玉露香’ 等为代表的梨优良品种180余个。
➢ 河北省农科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开展了“乔砧梨树密植丰产栽培技 术研究”,在我国首次创建了“乔砧梨树密植丰产配套技术”,开 创了梨树现代栽培新模式,实现了幼树定植3年结果5年丰产的生产 目标。此外,河北、山东、新疆、安徽、辽宁等省份分别在‘鸭 梨’‘茌梨’‘香梨’‘酥梨’‘南果梨’等成龄园高产稳产研究 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梨园产量,并克服了大小年 结果现象。
20世纪50年代后期
➢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我国梨树栽培技术研究的起步阶段,主 要是针对梨园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以提高产量为目 标开展综合技术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施肥、灌水、修剪、授粉和病 虫防治等常规技术的综合应用,
➢ 在当时生产管理起点低的情况下,产量大幅提高,由7 500~9 000 千克每公顷提高到15 000~30 000千克每公顷。
面积趋于稳定,产量稳步提升
➢ 近10年来,全国梨栽培面积基本趋于平稳,部分区域略有调整,总体上中西 部地区栽培面积略有增加,东部地区略有缩减。
➢ 由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2008—2017年间,总产量和单 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至1.2倍和1.4倍。
新品种的自主选育和产业推广应用成绩显著
进入21世纪
➢ 进入21世纪以来,梨生产科研的重点任务是提质增效、品种结构调 整和低产果园的改造。
➢ 针对提质增效的生产和栽培技术研究在全国展开,河北、安徽、山 西、湖北、河南、江苏、山东等省相继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并应 用于生产;品种结构的调整山东省起步早,大量引进日本、韩国梨 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抢得市场先机。
➢ 梨花粉长期贮藏及运输技术日渐成熟,适合轻简化生产 的液体授粉、果实脱萼等技术的研发成功,并在各主产 区大力推广。
➢ 在新疆‘库尔勒香梨’产区应用液体授粉技术,比传统 授粉方法节省用工90%以上,且操作简单,授粉均匀、坐 果效果理想,节本增效显著。
轻简化管理为主要趋势
➢ 土肥水管理方面,我国梨园养分循环规律、优势分布区 地理信息的调查研究基本完善,传统经验性施肥逐步被 梨园配方施肥和肥水一体化管理替代。
➢ 目前,我国栽培的传统地方优良品种和自主育成的新品种约占栽培总面积的85%左右,相比 其他果树具有一定优势,新品种选育工作成绩喜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梨产业的发展。
➢ 由于早熟、中熟品种的育成与大面积推广,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失调的状况正逐步改善, 梨鲜果采收期延长了近两个月,结合贮藏保鲜,梨鲜果已基本实现了周年供应。
➢ 这一阶段栽培研究的特征是常规技术的集成与普及。Βιβλιοθήκη 20世纪6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
➢ 20世纪6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生产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管理 水平差导致的产量低。
➢ 以河北省农科院昌黎果树所为代表,开展了“鸭梨高产稳产优质栽 培技术与理论研究”,1957—1977年历经20年的研究与推广取得 了显著试验效果,实现了试验园‘鸭梨’产量120 000~161 900千 克每公顷,为‘鸭梨’高产优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获得 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梨良种标准与区域布局
前言
➢ 梨是我国主要水果之一,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它不仅肉质脆嫩、汁多味甜, 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还有帮助消化、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生津除烦、滋阴润燥、清心泻火、降压降脂等医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而且可加工 制作梨汁、梨膏、梨酒、梨罐头、梨脯、梨干以及美味菜肴等。
“三好三满意”的良种标准
“三好三满意”的良种标准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 所培育优良新品种24个, 有力推动我国梨产业发展 和品种结构调整,尤其是 早中熟品种培育成功,延 长鲜果采收期近2个月,极 大丰富梨果市场。
有关新品种的说明
➢ 我国梨新品种选育主要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由于种间优势互补性较 强,杂交亲本选配时,常常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种质作为亲本,进 行远缘种间杂交,选育的新品种遗传背景复杂,很难归为哪个种类。 如玉香蜜拥有了白梨、砂梨、西洋梨的遗传基因。
➢ 砂梨适宜区域为南方高温湿润区,包括淮河以南、长江流域的南方各省;
➢ 秋子梨适宜区域为燕山、辽西温暖半湿区,黄土高原及西北灌区冷凉半 湿区;新疆梨适宜区域为南疆、甘肃、宁夏灌溉区等冷凉干燥区;
➢ 西洋梨适宜区域为胶东、辽南、燕山暖温半湿润区。
➢ 依据市场需求、生态条件、产业基础等原则,2009年,将我国梨优势产 区划分为“三区四点”;2017年,又进一步划分为“四大四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