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王守仁思想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将前人关于心学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并结合了禅学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了心学,一个比前两者更加细致完整的学说。
这一学说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而存在的。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
“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
“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
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而“知行合一”则是指知要与行相互依存,两者不可分离。
“知”是指认知,知善知恶知万物。
“行”则是一个人在“知”的基础上保留善去除恶。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有关于某一种事物善恶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遵循自己内心的认知,将行动付诸实践。
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将其的心中的认知付诸于行动,那么简单来说就是他并没有达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
从该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
而“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准则,两者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没分离知与行两者的关系,认为只要两者相结合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也是其思想成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里,心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守仁知行合一被后人敬称为王文成公、阳明先生的一代大儒王守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心学,他一生对心学这一明代主流思想的贡献良多,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学除却
“致良知”,“心即理也”等一系列精华思想外,更有“知行合一”这极具深刻含义的理论。
在王守仁的认知中,从来没有将“知行合一”这一精华思想中的“知”和“行”分开过,一直从根本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有认知就会有行动。
这一思想观点在现今看来更是有着极大地借鉴意义,在其著作《传习录》中有一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可能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过于深奥了,那么可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何谓“知行合一”。
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如果你的心里有尊老爱幼这样的想法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去将心里的想法付诸实践。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算心里有尊老爱幼的想法,但也不会去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它呢?那是因为他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他只有认知却不采取行动。
“知行合一”就是指知在行里,行中有知,知行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结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心学与朱熹理学最大的不同点,王守仁认为朱熹的理学对知与行这一概念进行了分裂,他的学说使得广大儒学生的认知与行动时相互分离的,是导致明代儒学支离破碎的重要因素。
王夫之和王守仁谁更有成就王夫之和王守仁都是明代的著名人物,王守仁是明朝后期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极大。
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是知名的大儒。
王夫之的影响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进行纠正和批判。
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也让人们对于传统思想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提出的很多开创性的观点是现在人还在研究的重点。
而王守仁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
军事家,他的成就非常高,甚至可以说到了开宗立派的地步。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红药的思想流派,甚至足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变化,因为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党,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多知名的人物或者朝中大臣都是他的信徒。
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统,他开创的心学对后世的影响更为巨大。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曾经自己组织过义军打败了叛乱的藩王,在剿匪作战中也十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甚至到了土匪听到他的名声就自动出来投降的地步。
两个人都是成就非凡,但是如果相比较的话,还是王守仁先生的成就更大,因为王守仁是位全才,并且还是开宗立派的圣人,可以后古代先贤媲美的人物,相比之下王夫之先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