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探究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探究的热门新题目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摘要:一是艺术和审美进进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非凡是大产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题目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目前状况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探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文艺探究》、《文学评论》、《学术月刊》、《文艺争叫》、《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开辟专栏发表系列文章讨论这个新题目。本文对这场讨论的反思为摘要: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我国学者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怎样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究?

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我国学者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以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全球审美化”、“经济基础审美化”、“物质审美化”是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在论文集《重构美学》中使用的概念,他以为,“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首要策略。”德国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议题是如此热衷,以至芬兰学者格罗瑙说摘要:“在最近的德国文化理论和批评中,对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审美化的谈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几乎就像昂格鲁一萨克逊文化批评者们一样热衷于谈论后现代性一样。”实际上,格罗瑙指出的这种现象不仅对德国、而且对整个西方社会都具有普遍性,1998年在斯洛文尼亚召开的第14届国际美学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dzation),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这是弗恩特(eduardo de fuente)在2000年5月号的《欧洲社会理论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社会学和美学》中提出来的。他纵览最近十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摘要: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弗恩特在这篇文章中还转述了英国著名的文化探究者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摘要:“文化已经不再是生产和事物的‘坚实世界’的一个装饰性的附属物,不再是物质世界的蛋糕上的酥皮。文化现在已经和世界一样是‘物质性的’。通过设计、技术以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市场营销、设计以及风格,‘图像’提供了对于躯体的再现模式和虚构叙事模式,尽大多数的现代消费都建立在这个躯体上。现代文化在实践和生产方式方面都具有坚实的物质性。商品和技术的物质世界具有深广的文化属性。”霍尔指出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仅仅是商品的一种装饰,而是融进到商品内部。

不过,西方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我们对西方学者论述的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两个层面摘要:一是艺术和审美进进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非凡是大产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首先,审美活动

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原来在美术馆欣赏绘画作品,现在图像无所不在,原来在音乐厅聆听音乐,现在到处可以听到流行歌曲;原来在剧院里态度严厉、聚精会神地欣赏戏剧,现在电视里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可以很随意地观看,甚至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做家务观看。随着电视进进千家万户,随着太众传播工具的扩散,图像日益替换文字,对受众进行视觉轰击。大众文化主要是视觉文化,艺术通过文化产业如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进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消费品的一种。精英文化走出象牙之塔,通过贸易手段融合为通俗文化,进进平常百姓家。这就是费瑟斯通所说的“击碎艺术的神圣光环,并挑战艺术作品在博物馆和学术界中受人尊敬的地位”。也是杰姆逊所说的,“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间隔正在消失,商品化进进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正愈加审美化,从而导致美学概念的不断扩张。韦尔施批判地思考了本日全球审美化的现象,探索了美学的新外延和新建构。他写道摘要:“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美学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审美化最明显地见之于都市空间中,过往的几年里,城市空间中的几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购物场所被装点得格调非凡,时髦又布满生气。这股潮流长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影响到了市郊和乡野。差未几每一块展路石、所有的门户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

鲍德里亚本人在探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时提出了“超美学”的概念。所谓“超美学”,指的是“美学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当中,因而丧失其自主性及非凡性。艺术形式已经扩散渗透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

霍尔、韦尔施、鲍德里亚都谈到了经济领域、生产过程和商品的审美化新题目。我国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层面上。

二、我国学者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题目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形成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摘要:一种观点主张重视(并不意味着价值认同)和积极探究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被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或倡导者;另一种观点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强烈的质疑和反对。

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目前状况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

反对者断然否定日常生活审美适用于当下的中国,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摘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古时候,中国的士宦之家。衣美裘,吃美食,盖屋子要有后花园,工作之余琴、棋、书、画不离手等等,这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吗’?”确实,衣美裘、住华屋是一种审美化现象。墨子说过摘要:“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热,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段话表明,消费者在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就会追求审美需要。《大学》里也有“富润屋”的说法。居住者富裕以后,就不仅满足于房屋的使用功能,而要追求房屋的审美功能,把它建造得华美,使它有光彩。

《论语·雍也》篇写道摘要:“子曰摘要:‘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古代盛酒的用具。孔子慨叹道摘要:觚已经不像觚的样子了,它还算觚吗?它怎能算觚呢!孔子不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觚的。由于觚假如仅仅作为饮具使用,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外形、材质和装饰,只要它底上不要有洞,在使用它时不要伤了嘴唇就行了。孔子是从象征意义看待觚的。觚的型制是某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现在它失往了这种象征意义,它怎能算觚呢?觚的象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