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5 卷 第 1 期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5 No.1
2015 年 3 月 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Mar.2015
夏商时期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文化
裴世东
Culture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area in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PEI Shi-dong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emblem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area in Xia and Shang dynasties:Doujitai culture and Shang culture,and proves itnot only has both region 's cultural factors,but also draws on a variety. Key words:Xia and Shang dynasties;Anhui;Huaihe Basin;Doujitai;Shang culture
收 稿 日 期 :2014-04-03;修 回 日 期 :2014-04-24 作 者 简 介 :裴 世 东 (1990- ),男 ,安 徽 合 肥 人 ,硕 士 生 ,从 事 商 周 考 古 研 究 。
92
安 徽 水 利 水 电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5 卷
4 商文化
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广大 地 区,以 陶 器 为 主,陶 器 中 夹 砂 红、褐 陶 的比例高。发现的青铜器比较少,以典型的中原商代青铜器形为主,从 这 些 特 征 来 看,中 原 商 文 化 延 续 了 夏 文 化 的 传 统 ,继 续 对 淮 河 流 域 文 化 施 加 着 影 响 。 含 山 县 大 城 墩 遗 址 第 4 期 是 商 文 化 的 典 型 体 现 。
(1)与 中 原 夏 文 化 相 交 织 。 在 斗 鸡 台 文 化 的 夏 遗 存 中 ,代 表 着 中 原 夏 文 化 因 素 的 器 物 数 量 很 多 ,以 鬲 为 代 表 的 陶 器 在 斗 鸡 台 2、3 期 文 化 的 器 物 形 制 发 展 ,与 中 原 夏 文 化 二 里 头 上 文 化 的 发 展 脉 络 相 一 致 , 另 外 还 有 花 边 罐 、鸡 冠 耳 盆 、宽 肩 瓮 等 都 属 于 二 里 头 文 化 因 素 ,零 星 发 现 的 少 量 青 铜 器 ,如 斝 、觚 、爵 也 完 全与中原夏式同类器形相同。因此斗鸡台文化的夏阶段有浓厚的中原夏文化气息。
大城墩遗 址 位 于 含 山 县 城 西 北 约 15km,是 长 方 形 的 台 地,面 积 约 2×104 万 m2,高 出 周 围 农 田 约 3m。1979~1984 年 ,安 徽 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对 该 遗 址 先 后 进 行 了 4 次 发 掘 ,第 4 次 成 果 最 为 丰 富 ,发 现 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多处。大城墩遗址共发掘12个地层,文化层 可 以 分 为 5 期:从 相 当 于 大 汶 口 文 化 中 期 延 续 到 周 文 化 时 期 ,其 中 第 4 层 出 土 的 陶 器 与 郑 州 二 里 岗 上 层 器 形 相 似 。 商 文 化 的 特 点 如 下 :
第1期 裴世东 :夏商时期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文化
93
可以看出,斗鸡台文化的作为安徽淮河流域的文化,形成了以 夏 文 化 为 基 础,前 期 吸 收 了 河 南 龙 山 文 化 和 山 东 龙 山 文 化 ,后 期 加 之 山 东 岳 石 文 化 和 本 地 文 化 ,最 终 形 成 了 具 有 自 我 特 色 的 斗 鸡 台 文 化 。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文章介绍了安徽地区淮河流 域 夏 商 时 期 的 主 要 考 古 学 文 化 :斗 鸡 台 文 化 和 商 文 化,证 明 了 这 一 时 期 本 地 区 的 文 化 既 有 当 地 特 色 的 文 化 因 素 ,又 吸 收 了 周 边 地 区 的 各 种 外 来 文 化 。 关 键 词 :夏 商 ;安 徽 ;淮 河 流 域 ;斗 鸡 台 ;商 文 化 DOI:10.3969/j.issn.1671-6221.2015.01.028 中 图 分 类 号 :K87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6221(2015)01-0091-03
wk.baidu.com3 斗鸡台文化
寿县斗鸡台遗址位于寿县西南方向15km 处,距离淮河河道约8km,就目前发掘情况来看起止时间 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延续到相当于夏代末期的二里头 文 化 4 期。 其 中,属 于 夏 文 化 范 畴 的是2、3、4期。与斗鸡台遗址同属于含有斗鸡台文化的夏 遗 址 还 有 寿 县 青 莲 寺 T2 第 ⑥、⑦2 层,肥 东 吴大墩 T2第8层等。斗鸡台文化的特点如下:
会转型的关键期,是由部落联盟酋长制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型的关键期,是 我 国 原 始 国 家 形 成 的 关 键 期。 研究好这一时期淮河流域文化对于探究整个安徽地区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安徽淮河流域夏商时期文化特点
安徽淮河流域夏商文化特点如下: (1)以淮河流域本地文化因素为基础。纵观 整 个 夏 商 时 期 朝,安 徽 境 内 淮 河 流 域 都 处 在 “淮 夷”所 统 治 的 范 围 之 内 ,这 一 点 认 识 得 到 史 学 界 的 公 认 。 傅 斯 年 30 年 代 在 《夷 夏 东 西 说 》一 文 中 就 已 经 说 明 东 方 地 区 在 夏 朝 之 时 已 经 属 于 夷 人 的 范 围 。 郭 沫 若 在 《中 国 史 稿 》中 主 张 :“从 黄 河 下 游 到 江 淮 流 域 是 东 夷 和 淮 夷 活 动 的 地 方 ”。 徐 旭 生 等 其 他 相 关 学 者 也 支 持 类 似 观 点 。 在 “淮 夷 ”的 长 期 统 治 之 下 ,夏 商 时 期 遗 存 或 多 或 少 都 会 有 当 地 “淮 夷 ”的 文 化 因 素 特 点 。 (2)与中原地区文化渗透加剧。整个夏 代、商 代 建 国 几 百 年 中,淮 河 流 域 一 直 是 中 原 王 朝 争 夺、控 制 、经 营 的 重 点 地 区 ,因 此 安 徽 淮 河 流 域 受 到 中 原 夏 商 文 化 ,尤 其 是 其 中 的 青 铜 文 化 影 响 ,并 逐 渐 呈 现 了 由弱变强的特点。从夏二里头文化到晚商文化,淮河流域的文化遗存的 形 制 和 特 点 与 中 原 有 着 越 来 越 强的趋同性。中原文化的渗透对淮河流域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 影 响。 因 而,淮 河 流 域 的 文 化 中 必 然 包含了很大程度的夏商文化因素。 (3)与 其 他 地 区 文 化 的 相 互 交 融 。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大 汶 口 文 化 开 始 ,经 历 了 龙 山 文 化 ,到 后 来 岳 石 文 化 ,都 由 齐 鲁 文 化 区 传 播 到 了 淮 河 以 南 的 广 大 地 区 ,并 且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 安 徽 的 蒙 城 尉 迟 寺 是 典 型 的 大 汶 口 文 化 类 型 遗 址 ,蚌 埠 禹 会 村 的 禹 墟 遗 址 则 体 现 了 龙 山 文 化 的 某 些 特 点 ,岳 石 文 化 也 在 商 前 期 对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淮 河 流 域 ,北 靠 鲁 齐 鲁 文 化 区 ,南 接 湖 熟 文 化 圈 ,东 依 淮 扬 夷 人 地 ,西 邻 中 原 王 朝 境 。 淮 河 流 域 兼 蓄 南 北 文 化 的 侵 染 ,融 入 东 西 文 化 过 渡 性 的 特 征 ,呈 现 出 前 所 未 有 的 多 样 性 ,形 成 了 自 己 独 特 的 文 化 体 系 。 大 体 来 说 ,主 要 的 典 型 文 化 类 型 有 斗 鸡 台 文 化 、商 文 化 等 。
(2)建立在固有文化基础上。在斗鸡台 文 化 发 展 的 过 程 中,都 有 斗 鸡 台 文 化 所 属 的 本 地 文 化 因 素 的参与,如与中原不同的平沿罐、短沿粗陶缸、细柄豆等。这些陶器在 斗 鸡 台 文 化 所 属 的 各 个 遗 址 中 都 有出现,而且都可以在本地区早前的新石器文化以及中有迹可循。另外 淮 河 流 域 夏 文 化 遗 存 中 发 展 了 用 红 烧 土 垫 筑 或 者 与 粘 土 混 合 垫 筑 的 地 面 建 筑 遗 迹 ,这 在 中 原 夏 文 化 中 是 没 有 的 ,但 是 在 斗 鸡 台 文 化 遗 存 中 却 有 体 现 ,因 此 斗 鸡 台 文 化 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本 地 气 息 。
(1)商文化由西向东渐进式传播。大 城 墩 遗 址 出 土 的 商 代 器 物 有:足 鬲、深 腹 罐、大 口 尊、假 腹 豆、 印纹陶尊等,该遗址有大面积红烧土层。大城墩遗址中丰富的商代文化 信 息 表 明 了 商 时 期 中 原 文 化 已 经 深 入 江 淮 东 部 。 六 安 西 古 城 、也 发 现 具 有 类 似 文 化 内 涵 的 考 古 遗 存 ,通 过 对 比 六 安 和 含 山 的 商 文 化 器 型,可以发现淮河流 域 西 部 较 东 部 受 到 的 影 响 更 为 显 著,商 文 化 的 传 播 是 一 个 由 西 向 东 的 循 序 渐 进 过程。
(3)与多种外来文化相渗透。在斗鸡台 的 夏 代 遗 存 中,还 发 现 了 前 期 代 表 着 龙 山 文 化 和 岳 石 文 化 的舌状足三足罐、子母口鼓腹罐等以及后来代表岳石文化遗留因素其 他 陶 器。 较 多 的 山 东 地 区 传 统 的 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沿着淮北平原传到了江淮地区。
20世纪以来,随着安徽地区淮河流 域 夏 商 时 期 考 古 发 掘 的 推 进,学 界 对 这 一 地 区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也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证明了淮河流域文化和周边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
1 安徽淮河流域夏商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淮河,古称淮水。淮河是中国“四渎”之一。《晋书· 卷十一》记 载:“东 井 南 垣 之 东 四 星 曰 四 渎,江、 河、淮、济之精也”。其重要性如下:① 淮河流 域 都 是 研 究 历 代 安 徽 考 古 的 淮 河 流 域 面 积 约 占 整 个 安 徽 省国土面积的50%左右,人口占安徽 总 人 口 60%,耕 地 面 积 占 安 徽 可 耕 地 面 积 的 70%,自 古 以 来 是 中 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更是中华文 明 的 发 源 地 之 一。 淮 河 流 域 广 大 地 是 安 徽 夏 商 文 明 的 重 要 承 载 地。 ② 从古至今,淮河一直是便捷水路通道,沟 通 了 现 河 南、安 徽、山 东、江 苏 等 省,形 成 了 中 原 地 区 与 淮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的 文 明 传 播 通 道 ,加 之 安 徽 紧 靠 夏 商 文 明 极 为 发 达 的 河 南 省 ,成 为 文 明 传 播 的 重 点 区 域 。 ③ 淮 河 流 域 是 夏 商 中 原 王 朝 与 皖 南 地 区 交 互 的 枢 纽 ,是 安 徽 南 部 铜 矿 北 运 的 重 要 通 道 ,创 造 了 灿 烂 的 区 域 青 铜 文 化 ,是 中 国 青 铜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夏 商 时 期 最 重 要 的 文 明 特 征 就 是 青 铜 器 ,淮 河 流 域 的 青 铜 文化就是夏商文明的象征。④ 夏商时期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期,是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