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现在位置:主页-肝病知识-干扰素知识
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制剂,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其毒副作用却是普遍存在的。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兹将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
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7.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
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此外,尚可出现嗜睡、精神错乱、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等,但极少发生。
标;此外,治疗过程中4周和1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是临床上有价值的预测工具,能帮助更合理地进行个体化治疗。
因此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治疗中的应答来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
2002年Lee等进行的一项研究评价了慢性丙肝患者基线特征及早期病毒水平降低幅度对派罗欣治疗后应答的预测价值。
结果显示,患者获得SVR的最主要独立预测因素为非1型基因型,其次为治疗前病毒水平低、年龄<40岁、无肝硬化和体重<85 kg等。
不同的基线因素会导致个体对治疗产生不同的病毒学应答,评价治疗时的病毒学应答模式成为预测疗效(SVR)的有效工具。
2002年Fried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12周时HCV RNA降幅<2 log10是不能获得SVR的预测因素(阴性预测值达98%),表明在12周时即可决定是继续治疗还是停药,即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12周时HCV RNA 转阴或相对于治疗前基线值下降≥2 log10)的患者,SVR更高。
并认为12周时的病毒水平是SVR的重要预测指标。
快速病毒学应答(RVR)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预测因素,即治疗4周时HCV RNA<50 IU/ml。
Ferenci等报告,采用派罗欣180 μg/w联合利巴韦林1000/1200 mg/d治疗慢性丙肝,获得RVR的患者SVR为87%,治疗4周时HCV RNA降幅≥2 log10的患者SVR为52%。
综合分析几项研究显示,目前20%的基因1型患者能获得RVR,若获得RVR,48周的疗效将令人满意(SVR率最高可达91%);约有46%的基因1型患者能获得完全EVR(cEVR,12周时HCV RNA<50 IU/ml),若取得cEVR,48周SVR率最高可达77%;获得部分EVR(pEVR,12周时HCV RNA>50 IU/ml,但是下降≥2 log10)的患者,SVR率为27%;12周时HCV RNA>50 IU/ml,而且下降<2 log10,被视为无EVR,此部分患者的SVR仅为5%。
提高疗效的方向
对于能够获得pEVR的患者,通过延长疗程可以提高SVR,而对于无EVR 的患者,一方面需要加大用药剂量,另一方面须应用新的化合物如蛋白酶抑制剂等。
目前有几项研究在基因1型患者中对新治疗方案进行了探索。
3项研究观察了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72周疗程的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1型丙肝患者,标准疗程(48周)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SVR。
12周治疗后HCV RNA 没有转阴的患者(pEVR)疗效不佳,通过延长派罗欣+利巴韦林疗程,治疗72周能提高SVR(图1)。
因此基于RGT策略,对于治疗12周时,HCV RNA仍>50 IU/ml、但较基线下降> 2 log10 的患者,可延长疗程至72周。
小结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的推荐仍然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案:
●基因型是最重要的丙肝治疗预测因素,决定大致的疗程;
●EVR是最基本的疗效预测因素,保证满意的疗效;
●RVR是有效的疗效预测工具,鼓励病人全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