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0-01-27T10:04:59.57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下供稿作者:周思思,韩静,刘含颖[导读] 以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派翻译理论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
周思思,韩静,刘含颖(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作者简介:周思思(198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摘要:以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派翻译理论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释意派翻译理论立足于实践,从超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来阐释传递语言的意义的过程,它认为翻译行为中,语言与思想是分离的,当意义单位由意志状态变为潜在知志时脱离了语言。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翻译心理;释意派;勒代雷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48-01释意派产生于法国20世纪70~80年代,他又称巴黎学派,是后现代时期最为瞩目的、最具法国特色并因此而构成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界第二个主要特点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乔治·穆南为当代法国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1963年发表的《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以新的视角对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构成了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中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塞莱丝柯维奇1968年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L’interpré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problè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tion 中译本:孙慧双译,1979)。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勒代雷认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派没有研究应使他们感兴趣的言语现象。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纯正的话语篇章,而是远离现实的人为成分。生成心理学更接近译员心理程序,虽然提出了重要理论,却终不能远离他们的兴趣中心。神经心理学不久后揭开了记忆的实质,说明记忆是如何记载非语言信息的,这是翻译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但还不能直接借用。随后便是现代翻译理论,它们主要源于比较语言学,根本不考虑译者及其智力水平。每一学科都是拼图板的一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解释一篇文章到另—篇文章的翻译程序。口译理论研究工作借助这些极为有限的观点和学科理论,以对实践,即现实的观察为坚实基础进行探索,相关理论才得以最终问世”[1]。释意派反对语言学派的纯语言学取向和偏重形式的研究方法,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但需要语言外知志的参与,它立足于实践,从超语因素的各个方面来阐释和传递语言的意义。释意派理论认为,在译员的翻译中,语言与思想是分离的,语言和思想不完全是一回事,塞莱丝柯维奇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她问道:一篇500字的讲话和一部故事片的情节,哪一个更容易记住呢?答案是:电影虽长,但却并不比五百字的讲话难记。同样一个人,记住500字的讲话约需一小时,而且很费劲,记住一部电影却毫不费力。也许他不能把每个细节都从头至尾叙述出来,但却能够回答有关每个细节的所有问题,至少在看过电影后的几小时内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他记住了整个电影。由此可见,总体上,有两种记忆法:内容记忆法和文字记忆法。内容记忆的特点是只要理解内容,便可以复述出来。文字记忆则需花费许多时间,反复背诵。一篇10~15分钟、包括1 500~2 000字的讲话,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记住。记住内容,是对讲话全面领会并迅速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说观众记住了影片的内容,那是因为他看懂了电影。可见,语言与思想之间有一种不断的双向交流,思想波可以转变为语言,语言又可以转变为思想波。人类知志和经验并不以言语形式存于大脑。就是说,思想在得到表达之前,并无言语;语言一旦阐明了思想,思想就恢复到非语言状态,存入大脑。口舌编码(言语)与概念的非语言处理(思想)之间的双向交流连接不断,这正是人类大脑独一无二的特点。在释意派看来,口译是一个三角过程;从语言到意思再到语言,而不是单纯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先被感知(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接着被归纳出意思(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最后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且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在此过程中,意义单位在译员的脑中交迭先后出现以便产生广泛的意义,这些单位在融入更广泛的单位时变成了脱离语言的知志和更为贴切的思想。
概括说来,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像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
参考文献:
[1] 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1.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