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空掘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04工作面轨道巷总长1482 m,开口位置在3102 回风巷、三一采区胶带巷向里366m 位置处,在900m 位置处有直径约70m的陷落柱。
为优化采区巷道布置,提高采出率,3104 轨道巷 推进至该陷落柱处,采用沿空掘巷。
4.煤层顶板岩性及力学参数
3#煤层顶板岩性及力学参数详见表 1。
表 1 各岩层力学参数
张东升等创造性地提出以矸石为骨料预筑人造帮 置换窄煤柱的二步骤沿空掘巷新技术;
本设计主要根据上区段采区侧向支承应力分布规 律,确定出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
1.2.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的确定原则
煤柱宽度选取是否合理也将关系到巷道是否能够 保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煤柱宽度应满足 以下原则:
(1)锚杆可施工和保证锚杆锚固效果
3102 工作面回采后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如图3。
由图 3 可知: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 1~3m 范围内, 垂直应力由 1.2MPa 急剧增大至
8.6MPa; 3~6m 垂直应力增幅不大,远小于 1~3 m 段增幅,
且应力值小于原岩应力; 6~11m 垂直应力由9.2MPa 急剧增加到 15.8 MPa,
由图9,煤柱宽度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如下:
(1)顶板下沉
巷道顶板下沉量随煤柱宽度增大而不断变化,煤柱宽度 为 3~4 m 时,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下 沉量较小,从104.6mm 增加到136.8mm;
煤柱宽度为 5~6 m时,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大而 急速增加,顶板下沉量从145.6mm 突增至185.8mm,增长幅度 为27.6%;
在采用锚杆支护时,煤柱宽度至少应保证锚杆与围 岩体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体,保证锚杆锚固端位于力 学性质较好的煤层中,使锚杆充分发挥其作用。
(2)巷道处于低应力环境
当上区段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在采空侧煤体中 将形成高低不等的支承应力分布区。当巷道开掘在 位于应力相对较低的区域时,对巷道及其煤柱的稳定 极为有利,因此,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避免高 支承压力的影响,应尽量在应力降低区开挖巷道。
4~7 m 范围,水平位移峰值由 50.8 mm 增大到 68.5 mm,呈线性增长,增长幅度较上一范围明显 放缓;
7~10m 范围,增长幅度又变大。
综合以上分析,从煤柱内水平位移场分析,考虑 合理煤柱宽度为 5~7 m。
5.3.巷道围岩变形与煤柱宽度的关系 窄煤柱宽度与巷道围岩变形关系如图9所示。
煤柱宽度为 5~7m 时,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急剧 下降,大于7m 后下降趋势放缓,煤柱宽度大于5m 后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呈指数型下降趋势,下降幅 度逐渐放缓。
(2) 向巷道方向水平位移
煤柱宽度由 3m 增大到 10 m 时煤柱向巷道侧水 平位移峰值可分为 3 个阶段:
3~4 m 范围,煤柱向巷道内水平位移急剧增加 ,由 33.6 mm 增大到 50.8 mm,增长幅度大;
达到垂直应力峰值,应力集中系数为1.7 左右; 11~22m 垂直应力由应力峰值下降至10.6 MPa; 22~35m 垂直应力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35 m 以外区域进入原岩应力区。
因此,距上区段采空区 0~7 m 是应 力降低区,7~35 m 是应力增高区,35m 以外处于原岩应力区。
沿空掘巷应布置在应力降低区或原 岩应力区,而布置在原岩应力区段煤柱 浪费较大,因此沿空掘巷应布置在距上 区段采空区 0~7 m 范围。
(3)提高煤炭回收率
减少煤柱损失,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炭的回收率。
(4)煤柱内部有稳定的区域
3.沿空掘进巷道布置
沿空掘进巷道为3104工作面轨道巷,如图 1。
3104 轨道巷位于三一采区回风巷北,西面紧邻 3102 回采工作面,东面为 3104 胶带巷,该工作面呈 南北布置;
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中下部3#煤层,平均埋深400 m,平均厚度6m,煤层倾角一般小于10;
沿空掘巷窄煤柱
宽度设计
1.沿空掘巷窄煤柱技术概述
沿空掘巷是我国煤矿回采巷道布置和维护的一种 技术,即在上区段工作面回采稳定以后,沿上区段采 空区边缘留窄煤柱掘进本区段工作面回采巷道。
回采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围岩强度、应 力状况及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沿空掘巷围岩强度、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 系一定的情况下,应力状况是决定其围岩稳定性的主 要因素;因此,只有充分掌握沿空掘巷围岩应力情况 ,才能更好地确定窄煤柱合理宽度,以保证巷道围岩 稳定。
5.2.位移场分布与煤柱宽度的关系
沿空掘巷围岩水平位移峰值和煤柱宽度的关系,如 图8所示。
分析可知:沿空掘巷均会使煤柱向采空区侧和 巷道内产生位移,且引起的煤柱向巷道内的位移普 遍大于向采空区侧位移。
(1)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
煤柱宽度为 3~5m时,煤柱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峰 值由22mm 增大到30mm,呈线性增长趋势;
5.沿空掘进巷道窄煤柱宽度的确定
5.1 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分布规律
工作面回采时上覆岩层尤其是基本顶的断裂、回 转和滑移加剧,造成的动压载荷主要由工作面前方( 沿空巷道实体煤帮)煤体、采空区煤矸石和窄煤柱承 担,即所谓的“压力拱”,见图2。
拱的一个支撑点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形成前拱 脚B,而另一个支撑点在采空区己垮落的矸石或采空 区的充填体上,形成后拱脚 A。
。
C
B A
S2
L1
S1
来自百度文库
由于工作面前方煤体B和采空区煤矸石A具有较大 的承载能力,窄煤柱的承载能力较小,所以上覆岩
层断裂、回转和滑移形成的“压力拱”是决定窄煤
柱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上覆岩层的逐渐稳定,在 残余应力的影响下,窄煤柱煤体变形渐趋稳定。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测: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分为 应力降低区、应力升高区和原岩应力区,当巷道位 于应力降低区时,窄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应力状况得 到很大改善,巷道变形量减小,围岩稳定性较好, 所以应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
柏建彪等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确定合理的窄煤柱宽 度为:软煤 4~5 m,中硬煤 3~4 m;
华心祝等建立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基本顶的力 学模型,并运用数值计算得出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 应力集中系数是普通工作面沿空掘巷的1.5倍;
陆士良等在分析研究200余条巷道实例的基础上 ,得出护巷煤柱宽度与巷道围岩变形的普遍关系表 达式;
为优化采区巷道布置,提高采出率,3104 轨道巷 推进至该陷落柱处,采用沿空掘巷。
4.煤层顶板岩性及力学参数
3#煤层顶板岩性及力学参数详见表 1。
表 1 各岩层力学参数
张东升等创造性地提出以矸石为骨料预筑人造帮 置换窄煤柱的二步骤沿空掘巷新技术;
本设计主要根据上区段采区侧向支承应力分布规 律,确定出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
1.2.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的确定原则
煤柱宽度选取是否合理也将关系到巷道是否能够 保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煤柱宽度应满足 以下原则:
(1)锚杆可施工和保证锚杆锚固效果
3102 工作面回采后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如图3。
由图 3 可知: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 1~3m 范围内, 垂直应力由 1.2MPa 急剧增大至
8.6MPa; 3~6m 垂直应力增幅不大,远小于 1~3 m 段增幅,
且应力值小于原岩应力; 6~11m 垂直应力由9.2MPa 急剧增加到 15.8 MPa,
由图9,煤柱宽度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如下:
(1)顶板下沉
巷道顶板下沉量随煤柱宽度增大而不断变化,煤柱宽度 为 3~4 m 时,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下 沉量较小,从104.6mm 增加到136.8mm;
煤柱宽度为 5~6 m时,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大而 急速增加,顶板下沉量从145.6mm 突增至185.8mm,增长幅度 为27.6%;
在采用锚杆支护时,煤柱宽度至少应保证锚杆与围 岩体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体,保证锚杆锚固端位于力 学性质较好的煤层中,使锚杆充分发挥其作用。
(2)巷道处于低应力环境
当上区段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在采空侧煤体中 将形成高低不等的支承应力分布区。当巷道开掘在 位于应力相对较低的区域时,对巷道及其煤柱的稳定 极为有利,因此,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避免高 支承压力的影响,应尽量在应力降低区开挖巷道。
4~7 m 范围,水平位移峰值由 50.8 mm 增大到 68.5 mm,呈线性增长,增长幅度较上一范围明显 放缓;
7~10m 范围,增长幅度又变大。
综合以上分析,从煤柱内水平位移场分析,考虑 合理煤柱宽度为 5~7 m。
5.3.巷道围岩变形与煤柱宽度的关系 窄煤柱宽度与巷道围岩变形关系如图9所示。
煤柱宽度为 5~7m 时,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急剧 下降,大于7m 后下降趋势放缓,煤柱宽度大于5m 后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呈指数型下降趋势,下降幅 度逐渐放缓。
(2) 向巷道方向水平位移
煤柱宽度由 3m 增大到 10 m 时煤柱向巷道侧水 平位移峰值可分为 3 个阶段:
3~4 m 范围,煤柱向巷道内水平位移急剧增加 ,由 33.6 mm 增大到 50.8 mm,增长幅度大;
达到垂直应力峰值,应力集中系数为1.7 左右; 11~22m 垂直应力由应力峰值下降至10.6 MPa; 22~35m 垂直应力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35 m 以外区域进入原岩应力区。
因此,距上区段采空区 0~7 m 是应 力降低区,7~35 m 是应力增高区,35m 以外处于原岩应力区。
沿空掘巷应布置在应力降低区或原 岩应力区,而布置在原岩应力区段煤柱 浪费较大,因此沿空掘巷应布置在距上 区段采空区 0~7 m 范围。
(3)提高煤炭回收率
减少煤柱损失,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炭的回收率。
(4)煤柱内部有稳定的区域
3.沿空掘进巷道布置
沿空掘进巷道为3104工作面轨道巷,如图 1。
3104 轨道巷位于三一采区回风巷北,西面紧邻 3102 回采工作面,东面为 3104 胶带巷,该工作面呈 南北布置;
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中下部3#煤层,平均埋深400 m,平均厚度6m,煤层倾角一般小于10;
沿空掘巷窄煤柱
宽度设计
1.沿空掘巷窄煤柱技术概述
沿空掘巷是我国煤矿回采巷道布置和维护的一种 技术,即在上区段工作面回采稳定以后,沿上区段采 空区边缘留窄煤柱掘进本区段工作面回采巷道。
回采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围岩强度、应 力状况及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沿空掘巷围岩强度、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 系一定的情况下,应力状况是决定其围岩稳定性的主 要因素;因此,只有充分掌握沿空掘巷围岩应力情况 ,才能更好地确定窄煤柱合理宽度,以保证巷道围岩 稳定。
5.2.位移场分布与煤柱宽度的关系
沿空掘巷围岩水平位移峰值和煤柱宽度的关系,如 图8所示。
分析可知:沿空掘巷均会使煤柱向采空区侧和 巷道内产生位移,且引起的煤柱向巷道内的位移普 遍大于向采空区侧位移。
(1)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
煤柱宽度为 3~5m时,煤柱向采空区侧水平位移峰 值由22mm 增大到30mm,呈线性增长趋势;
5.沿空掘进巷道窄煤柱宽度的确定
5.1 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分布规律
工作面回采时上覆岩层尤其是基本顶的断裂、回 转和滑移加剧,造成的动压载荷主要由工作面前方( 沿空巷道实体煤帮)煤体、采空区煤矸石和窄煤柱承 担,即所谓的“压力拱”,见图2。
拱的一个支撑点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形成前拱 脚B,而另一个支撑点在采空区己垮落的矸石或采空 区的充填体上,形成后拱脚 A。
。
C
B A
S2
L1
S1
来自百度文库
由于工作面前方煤体B和采空区煤矸石A具有较大 的承载能力,窄煤柱的承载能力较小,所以上覆岩
层断裂、回转和滑移形成的“压力拱”是决定窄煤
柱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上覆岩层的逐渐稳定,在 残余应力的影响下,窄煤柱煤体变形渐趋稳定。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测: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分为 应力降低区、应力升高区和原岩应力区,当巷道位 于应力降低区时,窄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应力状况得 到很大改善,巷道变形量减小,围岩稳定性较好, 所以应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
柏建彪等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确定合理的窄煤柱宽 度为:软煤 4~5 m,中硬煤 3~4 m;
华心祝等建立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基本顶的力 学模型,并运用数值计算得出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 应力集中系数是普通工作面沿空掘巷的1.5倍;
陆士良等在分析研究200余条巷道实例的基础上 ,得出护巷煤柱宽度与巷道围岩变形的普遍关系表 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