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

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

1 沙河子组(K1sh)

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 营城组(K1yc)

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 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 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3 登娄库组(K1d)

登娄库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成频繁互层。发育的相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相、泛滥平原、水下重力流相、浅湖相。该组化石较少单调,化石主要有孢粉、植物、轮藻以及少量的

沟鞭藻、叶肢介,主要为陆地植物及其孢子花粉,水生生物很贫乏。孢粉中蕨类含量较高约占80%,海金砂科孢子丰富,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低,植物化石有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 lanceolatus),约氏楔羊齿(Sphenopteris johnstrupii),蛹形锥叶蕨(Coniopteris nympharum)等。

4 泉头组(K1q)

泉头组是松辽盆地坳陷期早期阶段的沉积,盆地内以河流相为主,向盆地边缘粒度变粗,按岩性可将该组分为四段:泉一段以紫灰、灰白色砂砾岩与暗紫红色泥岩互层为主,局部夹少量凝灰岩;泉二段以紫红、褐红色泥岩为主,夹紫灰色、灰白色砂岩;泉三段以灰绿、紫灰色粉、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为主;泉四段为灰绿、灰白色粉、细砂岩与紫红、棕红色泥岩互层,顶部常为灰绿色泥岩。泉头组与下伏登娄库组呈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盆地边部常超覆于不同层位老地层之上。这一时期主要发育了洪积相、河流相、湖泛平原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化石以植物、轮藻、孢粉、双壳类、介形类、沟鞭藻为主,多分布于中上部。该组植物化石中见到较多的被子植物化石,如角形菱(Trapa angulata),细齿荚蒾(Viburiphyllum),北方悬铃木(Platanus septentrionalis),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花粉已具一定数量,以三沟粉(Tricolpollenites)、网状三沟粉(Retitricolpites)、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等为主。泉三段以角藻类囊孢占优势,双壳类含富饰

蚌(Nippononaia),褶珠蚌(Plicatounio)等化石,叶肢介为松辽似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opis songliaoensis),介形类以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为主,并与蒙古介属(Mongolianella),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玻璃介属(Candona)等化石共生。

5 青山口组(K2qn)

青山口组主要为一套黑色、绿色泥岩,油页岩、下部以泥岩为主,下部夹砂质岩。在全盆地岩性、岩相变化很大,在王府凹陷、三肇凹陷和古龙凹陷为深湖、半深湖相的黑色泥岩和页岩,向凹陷的边缘为浅湖相的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从盆地的边缘至沉积中心相带展布规律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半深湖相,深湖相。该组生物第一次繁盛,种属明显增加,化石丰富。女星介属(Cypridea)、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极其繁盛,另外,湖女星介属(Limnocypridea)、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为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叶肢介以线叶肢介(Nemestheria)、粗强壳叶肢介(Cratostracus)为主,轮藻化石以开口轮藻属(Aclistochara)、梅球轮藻属(Maedlerisphaera)、中生轮藻属(Mesochara)、钝头轮藻属(Obtusochara)为主,植物化石中被子植物化石占重要地位,且多为进化类型,脉序规律性强,如杜尔伯特五味子(Schisandra durbudensis)、南蛇

藤未定种(Celastrophllum sp.)、圆叶柿(Diospyros rotundifolis)等,孢粉的组合特征是具有气囊的松科花粉含量很高,约占50—60%,花粉类型开始复杂化,主要为三沟粉和三孔沟粉。

6 姚家组(K2y)

姚家组以紫红色、棕红色、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为主。盆地中部可见有黑色泥岩,与下伏青山口组呈整合—不整合接触。姚家组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但在梨树断陷一带被剥蚀。其沉积的时期为滨浅湖相。姚家组为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或滨湖相、半深湖、深湖相。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双壳类、孢粉及少量鱼化石。介形类化石中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最繁盛,也是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叶肢介以网状纹饰为主,鱼化石以大庆似狼鳍鱼(Plesiolycoptera daqinggensis)代替了青山口组的满州鱼属(Manchurichthys),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含量更高,类型复杂,还可见鹰粉、山龙眼粉。

7 嫩江组(K2n)

嫩江组是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层,约26×104km2,在北部和东北部已超出现今盆地边界。岩性下部主要为黑色、灰黑色泥岩、页岩,夹油页岩;上部为灰绿、深灰、棕色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嫩江组与下伏姚家组呈整合接触。在嫩江组沉积末受燕山运动Ⅳ的影响,在西部斜坡部分地区嫩江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