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说课稿4篇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刘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安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

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五、板书设计:

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为何写?情感?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离别悲伤、无奈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虚实结合

六、作业设计:

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

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

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后,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明确:这首词可以分为三个片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 默写雨霖铃。

2. 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

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2)作业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雨霖铃》教案及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是精度篇目。此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根据语文新课标,结合本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一)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本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基本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所以本课的 教学重点: 赏析词句,准确理解本词的意象,体会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环节: (一)导入:我联系了〈雨〉词牌的由来,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引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词,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感染中初次体会词中的情感,为本课奠定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 (二)相关资料介绍:这个环节是由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是让他们对柳永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柳永仕途的坎坷以及他与歌姬之间的所建立的深厚情谊,帮助他们加深对本词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我们都知道,诵读是诗词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他们对情感的把握。所以在此我安排了师生共同探讨诵读的技巧,包括正音,断句,语意的连贯,情感的投入等方面。然后学生自由来朗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 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 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 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 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 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 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 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 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通过分析词牌的 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 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通过探究词的 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 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 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 1. 交互式课堂互动。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感。

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由xx会员“言学汇”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篇1: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本事:感知《雨霖铃》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进取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以往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境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完美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由https://www.360docs.net/doc/e419038330.html,网友投稿]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资料或知识框架 篇2: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4篇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刘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安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估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主: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这是我们应当剔除的。 主:下面要学习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高二语文教案 雨霖铃典型研究9篇

高二语文教案雨霖铃典型研究9篇 雨霖铃典型研究 1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

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6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6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育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展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学问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把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把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会了唐诗的奇妙,从今日开头我们就来体会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

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非常消沉。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非常压抑,打算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今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安慰,更觉得苦痛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简单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予离恨。宋代人照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悲伤、苦痛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

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说课稿之雨霖铃

说课稿之雨霖铃 说课稿之雨霖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

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以下是关于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 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 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

【说课稿】《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新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雨霖铃》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

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柳永及“雨霖铃”词牌;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为:“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必修一时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最好的

语文优秀说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说课稿范文

语文优秀说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雨霖铃》说课稿范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

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 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小编给大家提供《雨霖铃》说课稿,欢迎阅读和参考!《雨霖铃》说课稿【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

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