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教育内容----------------五育 教学方法------------“三发展” “三发展”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 展; 理论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 对待学生的态度-- --全体学生 培养目标---------创造型的人
(六)素质教育的特点:
(三)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区别之一: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 上对其生活环境及其自身认识 的结果。它以接受的方式获得。
素质是实践和活动的结果, 较之于结果,这个过程本身更 重要。
区别之二:
从存在方式及表现形式来 看,知识可以脱离主体存在于 实物性媒体中,可以用文字、 语言、图象及其它符号性工具 储存。
价值观
授
知
识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转变课程功能
通 过
制
编
实
定
写
施
课
教
教
程
材
学
标
与
准
评
价
案例
课程标准案例: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 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收集、处理 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 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
(数学标准)
生活中的数据
6.(1)请你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 周内每天丢弃的
鼓励个人思考 论文 答辩 制作 参与 、多样化 、创新 自我反思 淡化区别、 个人隐私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应全 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 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 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虫害大大减少。
目标之三: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 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 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课程标准中的案例
物理课程标准(声和光)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
▲身心健康、体质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 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传
素质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 在,它与生命及其活动是联系 在一起的。
区别之三:
从检测及评价方式 来看,知识可以用考试 的方式检测和评价。
素质只能通过观察 人的实际活动表现来评 价。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两全一发展”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
得到发展; ●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 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 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应用 、现代化的内容 浅 、宽 、新
经验 、思考 、应用 关注过程 、强调体验
● 教学与学习方式
中国
听讲与接受 记忆与模仿 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
西方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理解与创造 实践活动 直接经验
● 考试与评价制度
中国
标准化答案 书面测验 知识 、技能、 技巧 被动评价 区分排名 、 推动学习
西方
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观察: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
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又,与其
轻触的乒乓球会跳起未。
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目标之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
规模型转向数量规模型和 质量效益并重型;
( 一 ) 科 技 竞 争 和 社 会 变 化 的加剧;
当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要 求 人 必须全面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 求人的理性能力和非理性能 力必须和谐发展。
(三)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
1.终身教育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
目标之五:
改变过分强调评 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 能,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 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 阳光、肥料、土壤等。
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 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 件有哪些?
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 能力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
素质教育与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
报告人: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一、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分析 二、素质教育的一般原理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 四、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分析
(一)科技竞争和社会变化加剧;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三)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 (四)我国教育发展模式由数量
综合实践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外语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3年级起开 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 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案例一
研究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过程: 1.学生调查:了解学校周围主要污杂现象,分析污染
因素 2.在调查基础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确定研究
塑料袋数量; (2)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每个家庭丢弃的塑料袋总数量; (3)根据上面的数据制作统计图; (4)根据你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1周内丢弃的
塑料袋总数量。 (5)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
大约占多大的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
教材案例
生物标准案例
“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5%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50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五)素质教育的性质
● 它是现代教育; ● 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
部分; ● 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 ● 它充分发展每个人潜能;
素质教育的实质
●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尖子教 育”;
●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 ●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提高全民素质;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 区别
新的课程设置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和综合课程,由地
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一
二
课
品 德
与
程
生 活
门
类年级三源自四五六七八
九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
文
数
学
外语
体
育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
▲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民 主和法制的精神。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乐于创新、勤于动手,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 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 色的教育体系
1.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和评估体系;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 育家气魄的校长队伍; 4.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把素 质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每一 项活动之中; 5.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
的教育网 络;
●课程结构与管理
中国
学科基础
一元 、 专业化 统一 、指令性 集权:国家主导均权
西方
生活的基础 发展的基础 多元、 均衡性 灵活 、指导性 政府、 学校 、个人
● 课程内容与教材
中国
学科中心 系统与规范 原理 、经典的知识 难 、窄、 旧 概念、 法则 、练习 注重结论、 获得知识
西方
经验中心 解决问题
项目, 如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噪声污染对动 物生活的影响 3.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验 4.各组问相互交流,进行评议与质询 5.撰写研究报告
案例二
研究课题:粘虫诱测与防治预报
活动过程: 1. 自制谤捕器,定点安放,每天搜集数据; 2.根据数据分析,学生发现粘虫的活动时间
比书上的时间早2—3周; 3.结果被镇植保站采纳,调整粘虫防治时间,
四、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 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
●课程价值与课程观 ●课程结构与管理 ● 课程内容与教材 ● 教学与学习方式 ● 考试与评价制度
●课程价值与课程观
中国
国家利益 培养精英 注重系统知识 强调稳定 计划大纲
西方
个体发展 面向大众 关注生活经验 追求变化 跑道 共同建构
80%
60%
城市小学
40%
城市初中
乡村初中
20%
0% 经常公布成绩
经常排名次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 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 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60%
50%
40% 紧张
30%
害怕
讨厌
20%
喜欢
10%
0% 小学
初中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 的做法,70%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感到紧张、 害怕或讨厌。
传统教育
教育目的---------------升学、应试 教育内容----------------知识 教学方法----------------“三死”
“三死”是指: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
理论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 对待学生的态度------少数尖子学生 培养目标---------------知识型人
发展需求;
2.终身教育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3.终身教育使成人教育获得了更加重 要和突出的地位;
4.终身教育将影响学校教育的思想和 实践,将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 的体制和规定;
(四)我国教育发展由数量规模型 转向质量效益与数量规模并重型
我国教育发展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 量效益与数量规模并重型要求必须重视 人的素质的培养。
国内现状调查
教育部于1996----1998年对全 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l 6000名 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 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大部分委员, 对1993年以来的九年义务教育课 程实施状况以问卷、访谈形式进 行了调查。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的较好的目标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校长 教师(%) (%)
74
62
46
33
19
17
17
12
15
11
3
8
3
3
3
4
2
4
1
3
教师之间经常讨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知识与技能
40%
解题技巧
30%
智力发展
创造性
20%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10%
0%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50%
0%
小学
初中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全民性 整体性 主体性 合作性 活动性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 基本策略
(一)更新观念
1.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2.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3.建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的新教学观; 4.确立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 展的学生观;
(二)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 几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观点; 2.活动的观点; 3.辩证的观点; 4.主体的观点; 5.个性的观点; 6.全面的观点; 7.质量的观点;
二、素质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素质概述 (二)素质的特点
(三)素质与知识的区别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五)素质教育的性质 (六)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素质概述
1.遗传素质 2.社会素质
(二)素质的特点
1.相对稳定性 2.功能的潜在性 3.整体性 4.内源性 5.内化性 6.发展性 7.全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