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008年4月
正文目录
一、
一.1
一.1.1
“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信息通信技术)或IT一词。
信息化的最初涵义是指ICT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越来越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各国对信息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G8)“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的提法,文件称(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999年,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底,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创新的互补性-与其它技术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高互补性)
通用性目的技术的意义并非在于为特定问题提供最终的完美解决方案,而是更多起着为其它领域的改进开放机会的使能(enabiling)作用,GPT意味着根本性革新,它创建了新的技术范式,改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带来整个经济的根本性重组。历史上称得上通用性技术包括蒸汽机、铁路、电力等;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ICT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通用性技术更为深远;ICT的应用可以大幅促进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深化专业分工,从而促进创新、提升社会生产率。
1.建设信息社会。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包容性、以发展为目的、全民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许多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采取这类提法。如WSIS峰会提出的“建设全球信息社会”目标;美国“新经济(New Economy)”,日本“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欧盟提出的“信息社会”、新加坡21世纪“智能社会”等。
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一个研究显示,美国1995~2002年间生产率提高的40%归功于ICT;欧盟估计其25%的GDP增长归功于ICT;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过去十年中,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带动了OECD国家GDP年均0.3%~0.8%的增长。
一.1.2
国际上对发展信息化的长远战略目标主要有两种描述:
2.以信息化促进发展(IT for Development,或IT4 Dev)。联合国以及多数发展国家采取这类信息化战略目标,目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发展中最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转型,并以实现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为长远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信息化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特点,全球越来越认识到ICT不是普通的技术,而是一种通用目的性技术(GPT,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具有以下特点:
高成长性,具有广大的提高空间
用途多种多样
目的通用性-在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可以应用(高渗透性)
一.2
1993年开始,我国正式推进国家信息化,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建wenku.baidu.com“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
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中指出:“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200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称“信息化是ICT驱动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信息交换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创造了新知识。信息化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关键的发展目标的过程”。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2001年以来,重组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软件产业、保障信息安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颁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一起确定为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提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可以说,推进信息化在我国已有了全面共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3
信息化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因此信息化的分类也有多个维度。如下图所示,从领域/行业看,可以分为政府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从区域看,可分为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等;从企业层面看,可分为电子商务、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从社会信息化看,可分为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008年4月
正文目录
一、
一.1
一.1.1
“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信息通信技术)或IT一词。
信息化的最初涵义是指ICT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越来越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各国对信息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G8)“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的提法,文件称(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999年,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底,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创新的互补性-与其它技术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高互补性)
通用性目的技术的意义并非在于为特定问题提供最终的完美解决方案,而是更多起着为其它领域的改进开放机会的使能(enabiling)作用,GPT意味着根本性革新,它创建了新的技术范式,改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带来整个经济的根本性重组。历史上称得上通用性技术包括蒸汽机、铁路、电力等;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ICT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通用性技术更为深远;ICT的应用可以大幅促进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深化专业分工,从而促进创新、提升社会生产率。
1.建设信息社会。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包容性、以发展为目的、全民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许多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采取这类提法。如WSIS峰会提出的“建设全球信息社会”目标;美国“新经济(New Economy)”,日本“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欧盟提出的“信息社会”、新加坡21世纪“智能社会”等。
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一个研究显示,美国1995~2002年间生产率提高的40%归功于ICT;欧盟估计其25%的GDP增长归功于ICT;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过去十年中,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带动了OECD国家GDP年均0.3%~0.8%的增长。
一.1.2
国际上对发展信息化的长远战略目标主要有两种描述:
2.以信息化促进发展(IT for Development,或IT4 Dev)。联合国以及多数发展国家采取这类信息化战略目标,目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发展中最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转型,并以实现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为长远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信息化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特点,全球越来越认识到ICT不是普通的技术,而是一种通用目的性技术(GPT,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具有以下特点:
高成长性,具有广大的提高空间
用途多种多样
目的通用性-在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可以应用(高渗透性)
一.2
1993年开始,我国正式推进国家信息化,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建wenku.baidu.com“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
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中指出:“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200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称“信息化是ICT驱动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信息交换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创造了新知识。信息化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关键的发展目标的过程”。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2001年以来,重组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软件产业、保障信息安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颁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一起确定为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提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可以说,推进信息化在我国已有了全面共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3
信息化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因此信息化的分类也有多个维度。如下图所示,从领域/行业看,可以分为政府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从区域看,可分为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等;从企业层面看,可分为电子商务、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从社会信息化看,可分为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