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更容易滋生丑恶
多想案例,夯实定义,厘清逻辑。
实际上,此三者是辩论的万能钥匙。
掌握了就OK。
所谓丑恶,肯定不是贫穷本身(虽然反方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混淆二者),而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主体肯定是人。
所以本题考察的是——人在两种状态下的行为动因。
因为,人的欲望是同质的。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
骄奢淫逸的的欲望,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
我们不能说只有温饱思淫欲,而不温饱就没有淫欲。
只不过后者的欲望被现实所压制了。
第二,外在的约束条件中,法律是同一的。
记得高中生物实验的基本原则中,就有单一变量。
在现实社会,法律就是这个单一变量。
道德准则是另一个同一变量。
这些都是无论贫富,在行为考量中,肯定会有的两个外部条件。
好了,有了以上两个前提条件。
就开始比较吧。
什么叫更容易。
那就是对照组,富有或者贫穷的环境,对同质的人的动因考量的影响。
哪个更容易让人的做出丑恶的行为。
很显然,富有的人,在行为能力上,比贫穷的人更强。
他们掌握更多的资源,无论是金钱,人力还是智识,都明显多于穷人。
而这个能力上的悬殊往往会在欲望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假使穷人和富人都想操更多的女人的话,那么后者显然由于能力的更胜一筹而更容易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而法律和道德这两个外在约束,实际上第二个约束在贫富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甚至在经验世界中,反而是富人更容易摒弃道德。
而法律这个约束条件。
在正常条件下,富人的能力手段甚至可以在动因考量上将法律视为次要因素。
最简单的例子是通过请更好的律师来降低法律责任。
而穷人在化解法律制裁这方面,基本是无力的。
所以穷人的动因考量中,法律在很多时候就是位于第一重要的考量因素。
从而很多想法都不能转为实际行动。
但是反方有特例的情况,那就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在这种情况下,动因考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温饱。
但是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否还能定义为丑恶,我认为是不能的。
以上,是正方的架构。
下面是一组数据:
刑事犯罪率最高的10个国家:(数值为一年中每10万人口中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案件)。
(1) 瑞典:13679
(2) 新西兰:12053
(3) 芬兰:11598
(4) 英国:10345
(5) 丹麦:9834
(6) 加拿大:8397
(7) 德国:8621
(8) 美国:7627
(9) 法国:7419
(10) 挪威:7235
刑事犯罪率最低的10个国家:
(1) 巴基斯坦: 7
(2) 印度尼西亚: 71
(3) 巴拉圭: 97
(4) 也门: 157
(5) 阿塞拜疆: 198
(6) 乌干达:261
(7) 巴布亚新几内亚:287
(8) 斯里兰卡: 312
(9) 中国: 363
(10) 赞比亚: 573
我们的辩题是“贫穷比富有谁更能暴露人性之恶”单单讨论富有,贫穷,,则怎么比。
14世纪的路易十四式,21时机的比尔盖茨,千年前的丐帮帮主,现在的红十字会会长,街边小商贩,亦或是,乞丐。
善贫本身就不存在,是相比较而产生的。
所以。
再者,我们比较只是财富论么,难道夫人就一定穷凶?贫穷之人就一定坚守的住尧舜之风?所以,自比较时,从两方面入手,物质上,精神上。
但是问题又来了,物质上相比较而产生,一万种配对一万种可能,我们不可能枚举而尽,再者精神富足之人,精神贫瘠之人,善恶如此分明,又不需赘言讨论,
可是身处陋室而守节,只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幻想,作用金山银山就一定酒醉金迷?最后我们感觉都做不通,想到可以从富裕之人,贫穷之人的环境来论述,这样子抛去了许多非客观因素,从人性之欲望,欲望需要发泄,而环境的供给可能性上,推导出富裕比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这是我们的论证思路,可能答不对题,但是希望借此内容相关和辩论赛的思路,为题主贡献一点方向。
以上。
中美两国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中国的丑恶事件比例比美国高。
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丑恶事件比例一定大于发达国家。
这不是素质问题,是财富与资源匮乏问题。
很简单的例子:中国总有人喜欢偷公厕卫生纸、多拿几个超市塑料袋、买几毛钱的菜还要掐头去尾。
当足够富裕,这些东西售价对你来说微不足道时,你不可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去降低人品和素质、或者去花时间费工夫占小便宜,从旁人来看:这个人挺好的,不爱占小便宜。
于是丑陋就变成了高尚。
这不是道德提升,而是财富增加。
再比如火车票:中国的火车票很难买到因为人多资源少,所以会有黄牛党、铁道部内部留票,还有加价销售,更有为火车票大打出手不惜犯罪的各种丑恶;美国火车票不属于稀缺资源,人们可以悠闲自得、温文尔雅地到了车站再买票,坐在舒适的车厢内谈笑风生,完全不存在各种因为火车票而发生的丑恶现象。
这不是素质高,而是资源足。
当财富与社会资源都很充裕时,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善的一面,当财富与社会资源都很匮乏时,为了更好地保持个体生存,只能表现出更多的动物性-恶的一面。
再极端一点:澳洲大陆的考拉因为资源充裕没有天敌而非常善良可爱和懒惰;西伯利亚平原狼则因为资源极度匮乏而比同类异常凶狠残酷和隐忍。
人类也如此。
在我们耳濡目染的成语中“人穷志短、穷凶极恶、穷困潦倒、穷乡僻壤出刁民”,可谓是让我们触目惊心—贫困滋生的丑恶如此可怕。
那什么是贫困?贫困既是物质生活的拮据困乏、文化道德上的愚昧无知,也是发展上的缺乏机会。
而丑恶则涵盖了违法道德和法律的具体行为和种种畸形落后的心理及现象,如自私、嫉妒、愚昧、迷信等等。
贫困更容易滋生丑恶,首先经济的发展使生存成本增加,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使就业艰难。
富人可以通过减少奢侈品、高端服务、娱乐休闲的消费而达到维持生活的目的,穷人却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偷盗、抢劫、出卖身体或卖出家人。
贵妇易忍无肉之餐,贫妇难为无米之炊。
此外,穷人通常无法获得高级的技能和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事低收入高强度的底层职业,犯法代价和从业收益的不对等,也使他们不惜铤而走险。
第二,贫困不仅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惨淡无奈,还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黯然潦倒。
穷人由于缺乏接受良好教育、先进思想和文明氛围的物质基础和机会,普遍有愚昧、封闭、自卑、嫉妒等特点。
愚昧自守则远离真,冷漠排他则远离善,自卑嫉妒则远离美,丑恶应运而生。
贫困还使人们被动地接受社会排斥和歧视,在这种恶劣的不公形势下,穷人的偏激反弹也更加强烈,更容易走向极端行恶犯罪。
第三,贫困还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扭曲。
首先,贫困导致家庭运作能力的降低,家庭结构不完整,遗弃、离婚、分居或私生等丑恶情形经常出现,婚姻关系不协调;贫困影响父母的亲职方式,破坏他们教养子女的成效,亲子关系日趋恶劣。
贫困下的学校、社区系统,暴力、赌博、嫖娼、吸毒、低俗文化更是充斥在人际交往之间。
最后,贫困的魔爪不仅抓紧了个人,还伸向了社会。
首先法律制度等行政体系在贫困社会下难以正常运转。
贫困使人们缺少权利和法律意识,穷人通常表现出对他人权利和法律制度的无知和漠视。
由于缺乏对权利及法律的敬畏,穷人也将更容易做出丑恶行径。
于此类似,道德标准在富裕和贫困的地区也截然不同,现代文明在富裕地区长久普及,社会公德具有更全面和更强的约束力。
此外,社会贫困还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极权专制、暴力争端等危机此起彼伏。
今天我们说贫困更容易滋生作丑恶,不是嫌贫爱富的流毒发作,更不是以冷漠、推脱的态度徒增不幸者的不幸。
而是希望通过揭露贫困和丑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们不再因为贫困而丑化了自己,作恶于他人,让贫困这个公敌汗颜。
无知穷人没有条件犯的罪。
条件不屑、条件动机客观环境、生存教育法律意识等
富裕产生诱惑。
面包、人、环境;没必要
犯罪条件、手段。
权力、机制、舆论本身性质、目的、动机、贫困条件动机更足、富人成本、智慧、有条件犯罪和正常获得
欲望。
欲望不直接推动犯罪、财富作用罪恶化、富利于通过教育技能等正常手段满足。
1
善意丑恶。
生存欲望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人犯错还是贫困。
错误直接原因执行者、贫困使人改变、不犯错的选择
贫富差距还是贫困。
差距下行为丑恶的主体、差距更显贫困、厌恶不满
道德。
自发性、天生的、个人美德的脆弱性、社会公德的压力及稳定性。
.穷人犯罪原因多样。
法律漏洞。
法律不断完善
富老板坏商人:未必、不够富相对穷、长远利益、员工心理援助服务和人性化的职业培训课程、雅诗兰黛员工关爱的内部服务软件松下受点损失尽心尽责
富二代:几个例子推全部、比较不对等、穷而仇富
无知:
学姐学长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主张:“贫穷是犯罪之母。
”并且,《管子》一书中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富贵者,得更高教育,素质较高,贫穷者,为生存挣扎,更易表露人性之恶。
我方主张穷人更易彰显人性之恶,是综合了古代先哲的思想和现代社会的种种现实。
第一,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性者伪也,故必将有师化之道,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
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必须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
”而在现实生活中,富人有足够的财力,明白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享受更长久,更高等的教育,素质更高,更不容易彰显人性之恶。
第二,穷人更容易被生活所迫,更容易为生存发愁,有研究显示,人在面临生存问题是,
更容易表现出兽性。
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甚至于不惜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更容易彰显出自己的人性之恶。
在1942年大饥荒中,一位母亲竟怕自己的孩子争抢自己讨来的食物把他们锁在屋里导致他们活活饿死,面对生存问题,人们往往忘记去节制掩盖自己的人性之恶,从而使他们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第三,对于富人,因其社会关注度高,所负社会责任较大,所以行事相比之下更加小心谨
慎,更不容易彰显人性之恶。
第四,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教授在他的“犯罪经济学”中提出,除了少数心理变
态者之外,犯罪分子之所以犯罪,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考虑了被逮捕和定罪的可能性以及处罚的轻重程度之
后,发现犯罪有利可图,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们决定犯罪或违法。
而贫穷的人因为经济条件较差,所以觉得犯罪有利可图的底线较低,更加容易为钱铤而走险,所以更容易彰显人性之恶。
一株小树,阳光,雨露充足,加之有人修剪枝叶,更有可能长为一株参天大树。
一株小树,阳光雨露并不充足,又加之缺少园丁的修剪,很可能从中生出枝岔,难以长成栋梁之才。
故我方认为,贫穷更易彰显人性之恶。
谢谢主席,现场的评委,观众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贫穷和富有谁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开篇立论,概念先行。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的定义。
“贫穷”是指生活困难、经济拮据,“富裕”是指生活富足、经济宽裕,“更容易“是指两者或多者相比之下某些行为更方便实施。
“暴露”是指隐蔽的问题显露出来。
“人性之恶”是指违反道德和法律的阴暗心理和具体行为。
在评判之前,我方不否认贫穷和富裕都能暴露人性之恶,但今天我们要来评判贫穷和富裕哪个更容易暴露丑恶,我们就必须看哪个让人产生的欲望更强烈,更容易突破自我约束力,谁就更容易暴露恶。
而我方观点是:贫穷使人控制不住人性恶念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贫穷更容易是人暴露人性之恶。
下面,我将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从物质角度
第一.动机
在人欲望的产生上。
不可否认,人都会产生各种欲望,但是欲望本身是没有罪的,丑恶的滋生也与欲望的多少无关,而是与欲望的强烈程度有关。
就好比一个人他想要钱,想要车,这没有问题,但如果他想要钱和车的欲望强烈到要通过违背道德和法律的途径来满足,那就会滋生恶念。
纽约市一位因为偷窃而被捕的贫穷老太太在法庭上说她需要面养那个几天没有吃东西的孙子,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走违法这条捷径了。
人处于贫穷的状态,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些丑恶的行为能够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活的需求,所以贫穷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去做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尝试。
第二,代价。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贫穷者不像富人那样拥有好的地位,声望和丰裕的财物,所以由于违背道德和法律而失去的远不及富人。
因此,贫穷的人做违背道德法律的事的阻力比富人小得多从而更容易暴露恶念。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贫穷的人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富人却没有。
因此,穷人追求低层次生理需求的欲望显然要比富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要强烈得多,就更容易滋生丑恶。
然后从精神角度,
一、个人心理。
首先,我方并不否认社会上有满足于现状,不与富人攀比的人群,但是,就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言,大多数人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的。
穷者由于和富人差距大,内心容易由于感到不平衡而展现自卑仇富等不健康的心理,加上外界的刺激从而更容易暴露丑恶。
第二,道德和法律意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相比于富人,穷人长时间难以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先进思想和文明氛围的熏陶,非常容易导致精神贫困,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比如邯郸农民杀死妇女配阴婚浑然不知错,大山深处的把买卖妇女当成理所当然,这都是物质贫困下导致精神贫乏的沉痛悲剧。
最后,我方必须指出的是
今天我们说贫困更容易丑恶,不是嫌贫爱富的流毒发作,更不是以冷漠、推脱的态度徒增不幸者的不幸。
而是希望通过揭露贫困和丑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们不再因为贫困而丑化了自己,作恶于他人=要知道,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摧毁人的心志和信仰。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
“贫穷比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
谢谢大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彰显的意思是明显,显著,显示的意思。
贫穷和富贵哪个更能彰显人性之恶的意思就是贫穷和富贵哪个更容易将人性之恶表现在外面。
而并不是说那个表现出来程度更严重,对方显然混淆了命题。
1、贫穷现实点说就是没钱,没钱就买不到吃的、穿的、用的,威胁到生命的延续
2、孤独伴着寂寞,精神上的,至少不会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共产主义。
你想吃什么就给你什么,想喝什么就给你什么,谁还会去冒着坐牢的风险去违法犯罪。
3、,对为恶更少有耻感,因为他们本就濒临生存危机,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可以被自己原谅的,在平等面前一切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而恶一诞生便类似覆水难收、长久之下更会让人沉沦其中。
4、贫穷更容易为了金钱而越轨。
这是为了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而为『身不由己』。
所以有『金盆洗手』。
当然也有人一落千丈。
5、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教授在他的“犯罪经济学”中提出,除了少数心理变态者之外,犯罪分子之所以犯罪,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考虑了被逮捕和定罪的可能性以及处罚的轻重程度之后,发现犯罪有利可图,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们决定犯罪或违法。
而穷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瑞典社会学家Sariaslan从瑞典孩子的第15个生日当天开始对他们进行跟踪,平均历时三年半。
他发现,与那些家庭收入在前五位的青少年相比,成长于家庭的收入倒数前五位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几率要高七倍,涉毒犯罪的几率要高两倍。
很简单的例子:中国总有人喜欢偷公厕卫生纸、多拿几个超市塑料袋、买几毛钱的菜还要掐头去尾。
当足够富裕,这些东西售价对你来说微不足道时,你不可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去降低人品和素质、或者去花时间费工夫占小便宜,从旁人来看:这个人挺好的,不爱占小便宜。
于是丑陋就变成了高尚。
这不是道德提升,而是财富增加。
再比如火车票:中国的火车票很难买到因为人多资源少,所以会有黄牛党、铁道部内部留票,还有加价销售,更有为火车票大打出手不惜犯罪的各种丑恶;美国火车票不属于稀缺资源,人们可以悠闲自得、温文尔雅地到了车站再买票,坐在舒适的车厢内谈笑风生,完全不存在各种因为火车票而发生的丑恶现象。
这不是素质高,而是资源足。
当财富与社会资源都很充裕时,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善的一面,当财富与社会资源都很匮乏时,为了更好地保持个体生存,只能表现出更多的动物性-恶的一面。
再极端一点:澳洲大陆的考拉因为资源充裕没有天敌而非常善良可爱和懒惰;西伯利亚平原狼则因为资源极度匮乏而比同类异常凶狠残酷和隐忍。
人类也如此。
补充:
从丑恶行为的比例来看是贫穷状态多,从恶劣影响来看是富裕状态更甚,比如美国次贷危机。
那是因为富人的地位和影响力。
富裕状态的丑恶是真正深层次的丑恶贪婪,财富给了这些人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来表现这种本性,贫穷状态的人也可能有这种本性,只是因为贫穷而没太多机会表现得这么明显。
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题主说的是“更容易”滋生,所以从概率上说,是贫穷状态更容易滋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其实最想说:穷生奸计,富涨良心。
怕挨打没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