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桑螟虫发生及防治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甸县桑螟虫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摘要] 蚕桑产业是施甸县发展的骨干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效益明显。

但桑螟虫的发生、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已成为施甸蚕桑主要虫害之一,特别是2009年全县大面积发生,给全县蚕桑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威胁着施甸蚕桑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认真调查、分析桑螟虫发生蔓延原因及规律,对桑螟虫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桑螟虫;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施甸是典型的农业县,属于立体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种桑养蚕。

20世纪70、80年代,桑园面积达上万亩,被列为全省16个蚕桑基地县之一。

但因国际丝绸市场低迷等原因,致使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走入了低谷。

“十五”以来,全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把蚕桑产业作为继烤烟、蔗糖之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和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到2010年底,全县桑园面积3万亩,其中:投产桑园2万亩。

种桑涉9个乡镇,83个村委会,7500多户农户。

全县共养蚕2.2
万张,实现农业产值2100万元,养蚕农户5000多户,户均收入4000多元。

但是,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病虫害也在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桑螟虫危害更为突出。

2009年全县桑螟虫普遍爆发,为害面积达1.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万元,严重影响全县蚕桑产业的
发展。

为进一步摸清桑螟虫发生为害的特点,由县茶桑站、植保站组成调查组,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深入乡镇、村、组、农户调查分析,并对桑螟虫发生提出防治对策措施,仅供参考。

一、施甸桑螟虫爆发为害的原因
1.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认识不到位
对桑园病虫害防治简单认识为养蚕期间单一的药剂防治,缺乏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的思想。

在养蚕批次间的桑园病虫害防治,农户间喷药时间不统一,给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桑园虫害的防治带来一些难度。

同时也影响防治效果。

2.忽视冬季桑园管理工作。

施甸县种桑养蚕农户,特别是老区的种桑养蚕户,对桑园病虫害防治意识淡薄,只重视养蚕而忽视桑园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冬季桑园管理更不重视。

我县从2001年发展蚕桑以来,一再提倡桑园病虫害冬季防治工作,但是养蚕农户基本不搞冬防。

致使2008、2009两年普遍发生,危害程度达40%左右,极少地块几乎没有绿色桑叶存在。

根据调查有50%以上农户没有对桑园喷施关门药,冬季的其它人工防治措施也没有做,致使虫源基数增加,虫口密度加大。

3.养蚕期间对桑叶产量估计不准,夏蚕剩叶太多
有些蚕农对桑叶产量估计不准确,在夏蚕期间有养量不足,导致余叶太多,增加了第一代桑螟虫口基数,也是早秋蚕期桑螟虫大爆发的原因之一,据调查夏蚕余叶太多的田块比合理用叶的田块,桑螟虫的百叶虫量增加2~3倍。

4.桑螟虫卵期遇高温多湿天气,卵孵化率高,有利于桑螟虫的发生
施甸在7、8、9三个月,雨量偏多,温度增高,处于高温多湿天气,此时桑树生长茂盛,正值是养蚕期间,用的农药毒性低,杀伤力小,残效期短,给桑螟虫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桑螟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10mm,翅展20mm,中小蛾。

头白色短小,复眼黑色卵形,单眼椭圆形,触角鞭状灰白、胸背中央暗褐,两侧盖白鳞毛,前翅有各种棕褐色带,沿前缘者狭长色淡,沿外缘者宽而色深,翅中央有一棕色带,其下端有一圆形白孔,中央有褐点;近外缘带有一较狭的褐色带,下端与中央带相连接。

近翅基有二斜行带,后翅大部分白色,接近外缘有一阔暗褐带,在内缘近肛角处有一小黑纹,腹部暗褐,腹底白。

雌腹大尾圆,雄腹瘦长,尾尖向上举,由一簇白毛形成。

(2)卵:浅绿色,不规则扁圆形,长0.7mm。

表面有蜡质闪光,卵壳薄。

(3)幼虫:初孵化时,淡绿有光泽,遍体生毛,经四次脱皮,头扁、淡黄色,胸腹部亚背线上圆形绿色突起较大,并有深绿之背线,各节有侧线黑点一对,第二、三节亚背线黑点一对,居侧线黑点之上,第4~12节有两对亚背线黑点,与侧线黑点成鼎足之势。

第一节侧线有并列3个小黑点,并有小点分布其周围,第二三节侧
线下各有1个小黑点,每个黑点上各有毛1~2根。

越冬幼虫体呈粉红色。

(4)蛹:纺锤形,黄褐色,眼部黑褐,各胸节背面中央有隆起纵脊,前翅尖达第4腹节后缘,触角及足先端褐色,气孔7对,暗褐色,居腹部2~8节,前两对特大。

胸部各节和腹部1~4节前缘,各有深褐色边缘,腹部5~7节近前缘有横行深褐隆起线,尾端有钩刺8个。

雌体长11.8mm左右,雄体略小。

2.发生规律
桑螟虫在全国各蚕区均有发生,山东每年发生3~4代,江苏、浙江、四川每年4~5代,广东每年8~10代。

山东以9、10月最多,均以幼虫越冬,越冬期在11月;江浙一带各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少数出现第五代,在9月底10月上旬开始越冬。

我县一年发生4~6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桑树蛀孔、列隙中结薄茧越冬。

次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

我县六代幼虫发生期为5、6、7、8、9、10月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以2、3、4、5代为害最重。

幼虫老熟后在被害叶背或裂隙中结薄茧化蛹。

成虫有趋光性,白天潜伏在叶背面,夜间活动。

卵多产在条梢端叶背,常2~3粒卵沿叶脉产在一处。

我县夏秋季多湿有利于卵的孵化,为害也严重。

卵期经过2~8d,幼虫期经过12~19d,蛹期经过5~7d。

3.为害症状
桑螟虫为食叶害虫,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

初孵1~2龄幼
虫多伏叶背的叶脉分叉处取食,仅留上表皮。

3龄幼虫吐丝卷叶或将两片以上叶子重叠,在内取食,仅留上表皮,被害叶面的边缘呈锈色、油渍状,常形成透明的灰白色薄膜。

为害严重的桑园,早、晚秋蚕期成片桑园枯黄一片,没有一片绿叶,大量虫粪污染桑叶,根本无法养蚕。

三、施甸桑螟虫防治的措施
桑螟虫防治单靠一项防治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增强蚕农防虫意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农业防治
(1)结合冬季桑园清洁工作,打扫落叶,剪除虫害枝条,剔去裂缝中的虫茧,消灭越冬幼虫。

(2)束草诱杀。

在桑螟幼虫越冬前,把稻草束在桑树主干或分枝上,诱集幼虫躲入越冬,次年2月幼虫活动前及时解草处理,消灭越冬幼虫,保护天敌。

(3)填塞桑树裂缝蛀孔。

2月间用石灰和粘土调成糊状,填补桑树上所有裂隙蛀孔,使桑螟羽化后不能飞出为害。

(4)捏杀幼虫。

在夏季发生数量少时可以捏杀幼虫,特别初孵时在树梢部位叶背还未扩散前及时捏杀,对压制秋季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

2.物理机械防治
(1)建立测报点,加强桑病虫测报。

抓住最佳防治时间各测报点要准确、及时地进行调查,虫情动态和防治措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蚕农,确保在桑螟关键期的防治,掌握防治的最佳时间,起到最佳防治效果。

(2)诱杀成虫。

夏秋季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桑园内点灯诱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3.化学防治
(1)打好关门药。

每年养蚕结束,大约在10月下旬第四期蚕上簇后对桑园进行一次彻底的药剂防治,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可选用药效期长,能杀卵的农药如久效磷或杀灭菊酯类农药3000倍液,全面喷施桑园,消灭越冬虫卵。

(2)养蚕期间把握时机,及时打药。

我县共饲养四批蚕,桑螟虫发生二、三、四代为防治重点,结合养蚕批次,在春蚕、夏蚕、早秋蚕上簇后及时喷施农药,化学防治必须采取以村为单位,实行统防统治,效果才好。

养蚕期间选用的农药必须是药效期短、见效快的农药,药效期一般在7~10d较为理想,用药时间必须在发蚕种前10d,否则会造成残药物中毒。

一般选用的农药有:①用80%敌敌畏乳油或24%桑虫清或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
②用40%桑宝4000倍液或60%双效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③用桑蚕宝1000倍液喷雾。

参考文献
[1]华德公.桑蚕病虫害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2]黄尔田.桑树保护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