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它要求我们在做出有关经济开发活动的宏观决策如有关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以及各种开发项目建设之前,考虑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 以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本文对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和实施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完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建议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自身生存环境质量能否得到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制订了《环境评价办法》但是,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通过对现存问题的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以顺利而行之有效的开展,从而使得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全面推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 环境评价制度中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缺失
我们可以看到20 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政策、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以及支持工业“十五小”、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等政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完整的战略
环境评价范围应该包含政策、规划和计划,中国目前的环评实践,没有包含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由于政策是政府机构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所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由政策失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远大于建设项目。因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2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角色定位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不管是广大的公众还是环境监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类、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决策过程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对规划起着“评判员”的作用,目的不是编制规划,更不能用环评来代替规划。
3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度低
公众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环境保护更加不能脱离群众。就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活动,使得该项活动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包括决策参与、过程参与和末端参与。目前,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除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做了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外,其他法律都只是原则性“宣誓”,没有使公众参与落到实处。
4环境评价审批机构设置不完善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这很有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过大引起的腐败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法》第7 条、第13 条和第22 条的相关规定表明,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合的,这容易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的目标而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滋生腐败,严重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重大损失。
5不能实行完整的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虽然近年来,中国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尚缺乏一个包括环境评价及预测、决策实施、跟踪评价及调整在内的完整的项目可供参考。宏观决策的实施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同步进行,一是可以积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二是可以及时弥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环保措施的不足,解决决策实施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往往不能包含完整的跟踪评价,这使得有些环保政策前紧后松,使其现实效果大打折扣。
二、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由于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制度,这就使得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现成的模式,而应建立和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我国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1重视替代方案遵循择优原则
国外经验表明, 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依美国环境政策法, 替代方案是可以代替建议行动之目的的行动方案。科学决策遵循择优原则, 即通过对多个方案对比权衡, 确定最佳选择。环境评价制度作为一项决策综合机制, 其目的在于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行动及其各种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信息, 从
而使其能够确定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选
择方案,理应包含替代方案。
2 加深规划环评的力度
从项目环评进入到战略环评, 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步入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指标用于衡量、表征、描述环境现状, 预测环境影响, 比较不同可选方案的环境效应, 跟
踪监测战略行为实施后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目标之间的
差值。评价指标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定性与定量化表现形式, 而评价方法是对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得出评价结论的工具和手段, 二者共同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而这两方面正是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薄弱之处, 指标体系的建立更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差异显著, 只能建立笼统而概括的通用指标,
落实到具体地区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此, 一方面, 应通过组织优秀的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研究, 进一步开发适合国情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另一方面, 通过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3重视民主决策作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国家决策的热情也将越来越高。环境影响评价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积极引导我国公民开展公众参与,细化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应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其次,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况,任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开展公众参与;再次,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配套法规或条例中详细规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内容与方式,环评文件的获取途径,以及反馈意见的处理;最后,对未按法律要求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开展公众参与的政府机关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环境影响评价应重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参与,听取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专家对环评文件的意见。相关部门和专家掌握较多专业知识,他们提出的意见一般比较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4法律是基础完善法律体系
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化,走法治道路是一切的根本。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应该制定实施细则更加细化建设者、评价者、审批者三者的具体职责。例如第31 条对于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只规定了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5 万元以上2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