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2-05-06[作者简介] 覃问秋(1963~),广西柳州人,讲师。

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

覃问秋

(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广西南宁 530023)

[摘 要] 辛弃疾的婉约词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和内容,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丰富了婉约词的

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为婉约词体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辛弃疾;婉约词;政治思想;比兴手法;艺术风格[分类号] I2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2)04-0022-3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以豪放词著称于世,所谓“大声镗 ,小声铿

”[1],“激昂排宕,不可一世”[2],也总是把

他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3]

。应当承认,豪放是辛词最基本的风格特征。然而,作为一个

大家词人,辛词的风格却又远不是这一点所能概括的。早在辛弃疾的门人范开第一次编刊《稼轩词》时就已在序文中指出:“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稍后刘克庄也说:

“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芊秦郎之下”[2],还有邹程

村在《远志斋词衷》说:“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

媚语,观其得意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评论稼轩婉约词时也叹道:“婉雅华丽,稼轩亦能为此种笔法,真令人心折。”这说明古人已经看到了辛弃疾婉约词的成就。然而,现当代的辛词研究中往往不够重视其婉约词。有人做过统计,从1949年到1979年,有关辛弃疾及其词的文章虽然占了这30年词学研究文章的1/6,但多只是谈他的豪放词,而谈辛词的其他风格,尤其是他的婉约词,却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有了不少新成果,但从总体来说研究还是不够的。其实,辛弃疾的婉约词不仅数量不少,而且质量也高,且很富有特色。他不仅用这种传统的风格来写自己的私人生活,而且常在婉约妩媚中寄寓了深意,用婉约词来写自己的政治感情,无论就辛词的思想或艺术来说,这一部分作品都是不可轻易放过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了解婉约词体的历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婉约派的词,多是抒写离别相思,

伤春悲秋。翻看《稼轩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这类作品。然而,我们读着这

些词作,除字句表面所表达的柔婉情思之外,常觉得里面含蕴着一种郁勃刚劲之气,有着高超深美的境界,具有与一般婉约词不同的气韵。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作者所写的,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惜别,而是寄托了深意,这些词作多是“借闺怨以抒其

志”[4],在它们柔媚婉丽的外衣下,跳动着的却是作者

那感事抚时、忧国愤世的爱国赤子之心。

如[念奴骄]《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这首词写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作者由江西安抚使调往京师任大理少卿,路过东流(今安徽东至县)时书写在某村的墙壁上。词的上片写他曾经在东流这个地方与一个女子分手告别,而今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那飞来飞去的燕子还能叙说旧事。下片写他很难再同那个心爱的人儿相会,旧恨新愁一齐涌上心头,最后用发问语句,惊问自己近来增添了多少华发。这是点睛之笔,作者仅仅是为了一个女子而发愁到头发都花白了吗?当然不是。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

2

2第15卷第4期V ol.15-N o.4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JOURNA L OF Y OU J IANG TE ACHERS CO LLEGE FOR NATIONA LITIES G UANG XI 2002年8月

Aug.2002

中说此词有“南渡之感”,可说是一语破的。辛弃疾从23岁南归以来,一直奔走于地方官任上,直到现在39岁了,仍然不能实现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反而常常遭到排挤打击。这使词人极为愤慨,“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两句,把他南归十多年来政治活动中的许多感慨和怨恨都凝结在里面了。由于南宋当局的阻挠,使他那收复失地的美好憧憬,像“镜里花难折”一样,难以实现。“近来多少华发?”这正是由于词人为国事忧愁的缘故啊,这里极鲜明极形象地揭示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透露出他对南宋当局强烈批判的感情。

被研究者们认为属于同一类型作品的还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点火樱桃》、[蝶恋花]《九畹芳菲兰佩好》等篇章。这类作品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以委婉缠绵的笔调,借用男女情爱或惜春闺怨等形式,来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思,寄寓豪壮激烈的胸怀,这在婉约词中是前无古人的。辛弃疾这类婉约词的出现,扩大了婉约词的思想内容,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为婉约词体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尔后不少辛派词人以及明末的遗民词人都写过这类用婉约的风格来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词作,从中可看出辛弃疾对他们的影响。

被赞誉为“真虎”[5]“慷慨纵横”的豪放词人辛弃疾,为什么有时候要以柔婉含蕴的方式来抒写刚劲的愤世忧国的词篇呢?

“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辛弃疾是北方“归正”来的军人(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与偷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是不相容的。因此,尽管他满怀报国忠诚,南宋当局却对他多般猜忌,让他“官不为边阃,手不掌兵权,耳不闻边议”[6],使他无法施展抱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不断对他进行诽谤攻击,使他时时迁谪不定,荣辱无常,乃至两次落职闲居,时间长达18年之久。这种被排挤被打击的遭遇使他产生一种“孤危”之感,他在1179年写的《论盗贼札子》中曾表白自己的心境道:“臣孤危一身久矣……,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正是由于这种政治上的孤危处境,使他不能肆意逞辞,而是“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他”,有时不得不采用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借男女情爱或惜春悲秋来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感情,婉而多讽,既达到抨击误国者的目的,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字狱”之祸。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深深刺痛了南宋当局,连宋孝宗也“见此词颇不

悦”[7],但终于无可奈何,未能加罪于词人,这正说明了辛词的艺术高超与妙绝。

辛弃疾的的婉约词不仅从内容题材上

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境界,而且在艺术手法

和风格特色上对传统婉约词也有丰富和发展。这主要见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比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一向是作诗所常用的方法,但将它扩展到词的方面,却是比较迟的事。因为词从晚唐以来一直被文人们认为是“诗余”、“小道”,不过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艳曲,只适合表现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等内容,不必有所寄托。只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才有一些词人把家国兴亡之感寄托在词里,词因而也就逐渐沿用比兴的方法来表现,变成和诗一样地“言近而意远,词浅而义深”了。而辛弃疾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他把风骚以下,诗歌中比兴言志的传统带到词的领域,以香草美人、男女相思寄托政治上的感慨,使得柔媚婉丽的婉约词体也能表现刚劲深沉的政治思想内容,不但扩大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而且也丰富了婉约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且看词人的作品,如前面引过的[蝶恋花]《九畹芳菲兰佩好》,就是直接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来象征自身的高洁,又以美人的美貌无人欣赏,以弹断瑟弦而无知音欣赏来比喻自己虽有雄才大略却得不到重用,抗金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从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运用比兴手法最成功的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日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词人由湖北漕移湖南,同僚为他饯别时所作,名义上是别词,实际上却无离别的内容。词的上片是抒惜春之情,下片写宫女失宠幽怨,但透过这表面情思,我们却看到词人愤世忧国之心。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上的风雨,“春光”象征国家局势,指出南宋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使人感受到国事一误再误,国运已至垂危的时代气氛。接着,通过作品

32

覃问秋/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