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四、本时期台湾、香港文学
台湾:1937-1949,台湾中文文艺刊物全遭摧残,只能用日文创作。 “银铃会”:诗人团体,刊物《缘草》(也译作《岸边草》),后 改为《潮流》。代表诗人:张彦勋、林亨泰、詹冰、锦连、萧金堆。 1949.10,台湾光复。本籍作家出现集体失声、大陆作家大批来台。
胡风、郭沫若等人综中国合现了代文以学史上自考两教材种第观三章点,认为创造新民族形
3.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胡风抗战期间主编《希望》、《七月》杂志,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 “七月诗派”。同时还提出了 “主观战斗精神”文艺主张,认为作 家在创作中必须保持强大的主观力量,突破现实的表层,深入到事物 的内部本质,作家要突破和超越现实,作家必须具备强大的主体精神 结构。
针对抗战初期文艺小型化、群众性、概念化的特点,梁实秋基于新 月时期的文艺思想,认为文艺的超阶级性和表现普遍的人性,批判抗 战文学中的“抗战八股”,要求文艺远离抗战、远离政治与宣传。梁 实秋“抗战无关论”得到沈从文的应和,从京派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出发,在《文学运动的重造》一文中提出把文学从“商场”和官场解 放出来,建议作家做些与抗战、政治、宣传无关的事情。
同时,在国统区也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一方主要以林冰 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式,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等文章中,提出了创造新民族形式以及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 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另一类观点(葛一虹)是完全否定民间 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成份,认为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 文化”,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忽视了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 民大众脱节的弱点。
2.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题: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 茶馆里》《淘金记》《还乡记》,艾芜《山野》,吴组缃《山洪》
3.以文化反思为主题:沈从文《长河》、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 后》、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
4.以知识分子为题材:钱钟书《围城》、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一、40年代文学的三个阶段:
1.抗战初期(1937.7-1938.10):救亡文学。高扬英雄主义的文学,五四 文学启蒙、个性解放和社会革命的主题让位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文学观念空前统一。团结、奋发的面貌。1938.3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在武汉成立。特征:文学为抗战服务。风格:昂扬乐观,小型化、 轻型化
2.抗战中期(1938.10-1944.9),理性沉思的文学。历史文化反思。风格: 忧郁、沉重。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9).讽刺与暴露的国统区文学和 乐观英雄主义的解放区文学并存。风格:讽刺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二、4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
1.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梁实秋、沈从文VS孔罗荪、张天翼
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批评其观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 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
意义: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 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以此为标志,解放区文学运 动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指明了革命文学的发展方向。
实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2.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林冰VS葛一虹VS郭沫若、胡锋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要把 “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0年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 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 今天的新文化”。在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直接推动了“民 族形式”的讨论。
香港:大批大陆作家南来香港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一、概述
一、小说:
1.以抗战为主题:丘东平:郭沫若写了《东平的眉目》寄托其瞩望,认 为其作品有“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影”,1941年以身殉国。写有《一个连 长的战斗遭遇》(描述了连长林青史在上海战争前线战斗的种种遭遇 及其悲惨命运)《第七连》取材于淞沪抗战。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 “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 的过程。 )《牛全德与红萝卜》(描写农村出身的两个人物投入抗 日斗争后性格的发展与变化)
内容: 第一,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为 什么人服务,关系到文艺的性质和方向。 第二,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 第三,文艺来源于生活,要真实的反映生活。(文艺的源泉问题) 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的唯一源泉。 第四,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更带普遍性。
5.女性作家以女性为题材的小说:上海:张爱玲、苏青(三四十年代海 派文学女作家的代表人物)《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歧途佳 人》等。《结婚十年》是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怀青在读大学 一年级的时候就结婚了,嫁给了同样还在读大学的崇贤。一个是粗心 的男子,一个是敏感的女子。之后他们经历生子、逃难、生活拮据, 感情磨灭,最终在结婚十年后离婚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三章
第一节 概述
三个区域:国统区、共领区、沦陷区(含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
1Leabharlann Baidu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 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 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 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 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 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二是戏剧活动特 别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 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 明史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