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话课堂的教学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对话课堂的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01-08T16:09:32.710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作者:闵俊锋

[导读] 历史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发挥师生智慧,就更能使学生大胆表露,敢于对话,不断创造教学中的精彩!

湖北省当阳市河溶初级中学444116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交往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沟通与合作,是师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的对话。所谓“对话”是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有了对话才能“对话课堂”。在对话中,课堂才能实现历史语言交流、历史思维共鸣和人性情感表白的平台;在“对话课堂”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求疑。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教学就是情境的教学,丰富的情境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因而老师要创设对话氛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见解,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不控制和操纵对话,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叩问学生的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在平等、自由的对话氛围中活跃思想、习得知识。我在执教《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颇有感受。

一、通过对话,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概念中,说起历史课堂,都会认为历史课就是讲故事,只要老师口才好,学生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一堂课热热闹闹,就算是一节完美的课了。其实这只是一种灌输知识的模式,学生根本不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这就得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显现。因而老师要转变观念,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西晋》导入新课时,利用典故“乐不思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学生讲述这些典故,调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又直接提问司马懿、司马炎在这些典故中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先讲的前提下,我再引导学生理清三国后期这段纷繁复杂的关系,知道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我国又出现了一段分裂时期,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引入新课的话题:西晋是怎么建立的?这个统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师生对话中,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注意力,围绕对话,展开思考,这样转入新课学习就水到渠成。

二、加强对话,激发学生思维

依循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同时还要精心选择、设计和提出问题,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使学生在欣赏和品味历史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完成与历史的对话。在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时,我抛砖引玉,交给学生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让学生来剖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材料一: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老师放手要学生展开探究、讨论:西晋如何治国?给西晋留下了哪些后患?由于我事先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历史素材,这就有了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平台。学生叽叽喳喳,充分地自由民主,议论纷纷。大多数同学认为:西晋炫富,说明统治阶级生活上奢侈腐化、堕落,腐蚀了西晋的社会风气;也有同学提出:西晋炫富可以看出西晋的物质财富比较丰富。对后面的观点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有可能把学生引入误区,因此我告诉学生:西晋统一了三国,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西晋的大地主和大贵族依靠皇室支持,占山丰泽,广建庄园,积累大量财富,导致西晋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听了老师的几句话,他们连说“喔,是这样的”。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学生认识到:西晋的社会风气非常差,相互攀比、奢侈之风乱了西晋的根基,最终导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材料二:司马炎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

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265年)时,就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宗王不仅作为食封者,而且大量参与政治、参与军事统帅和指挥,自行选用国中文武百官,收取封国的租税,既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直令皇帝最头疼的事情。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的?带来了什么后果?学生一看材料,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观点:这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曾导致了春秋战国的纷争,西汉的诸侯王曾发动过叛乱,这个晋武帝怎么不吸取教训,还实行分封制?看到学生替古人担忧,虽然好笑,但反映了学生与历史融为一体,能与晋武帝对话的这种较真、负责任的精神值得赞赏!

材料三:傻子皇帝晋惠帝的故事:何不食肉糜?

至于傻子当皇帝治国,学生更来气:治国是天大的事,关系到天下苍生,晋武帝怎能把这幅重担交给智力有问题的儿子?这等于自毁江山!有野心的诸侯遇到了一个傻子皇帝,造反夺权的机会不就来了?

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我退居幕后,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虽然他们的观点有的比较幼稚,但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究、自主思维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振奋。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敢于和历史对话的勇气值得肯定!老师只要走出“师道尊严”的权威,学生才能投入人本的角色。

三、加强对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这是对历史学习的主要补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利用图片加强对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纷纷内迁。我展示图片《敕勒川狩猎图》和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先提出问题:图片1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什么生活方式?图片2西晋时期哪些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学生通过与图片文本的对话,不断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和汉民族融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加强对话,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正确的价值评判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善于抓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学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后,我要学生讨论:从西晋短暂统一到灭亡的,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

在不断的对话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和交融,联系现实生活,情感得到了升华: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和平安宁的环境、任何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