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两相管道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颗粒对流体特性的影响
二、颗粒紊动—流体紊动相互作用
碰撞作用和流体百度文库速梯度是影响颗粒紊动的两大原因; 密度小于流体的颗粒增强流体的紊动;密度大于流体的 颗粒抑制流体的紊动;随着粒径和浓度的增大,颗粒对 流体紊动性的作用愈来愈明显; 对于恒定、均匀、各向同性的紊动流场, 重颗粒的紊动强 度总是小于相应流体的紊动强度; 由于流速梯度的作用,管道边壁附近重颗粒紊动强度有 可能大于流体的紊动强度。
二、固液两相管道流固体颗粒流动规律特性
§1 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1.1水平管流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1.2垂直提升管流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1.3复杂管流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2 颗粒速度、浓度分布
•§ 2.1水平管流颗粒速度、浓度分布 •§ 垂直提升管流颗粒速度、浓度分布 2.2
§1 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倾斜管流介于水平流与垂直 流之间两者之间,起动原理 属于两种机理组合: 紊动漩涡+滑移拖拽
F F F -F 0
d b g
FD
Fb
Fg
§3 固液两相管流理论模型
一、双流体模型(TFM)
对颗粒相而言是一种积分方法,将两相流看作是多相混 合物,对控制体内的各相建立平均的守恒方程。颗粒与 流体在宏观上占据相同空间,但各相具有不同的空间、 运动性质。颗粒相也引入了粘度和压力的概念。
二、(刘大有):颗粒浓度的径 向分布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径向 紊动强度分布(npūp2=常数) 力学解释:动量守恒
清华:垂直流颗粒浓度径向分布随流速与浓度变化规律定性总结
三、固液两相管道流阻力特性
§1 阻力能耗理论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2.2 •§2.3 •§2.4 颗粒特性 浆体特性 管道特性 其他
§2 颗粒分布规律
§2.1 水平流颗粒浓度速度垂线分布
浓度扩散方程: 悬浮颗粒由于紊动向上的 交换率与由于重力向下的 交换率处于平衡状态: EsdCV/dy+ Ω CV=0
Es:颗粒的质量交换系数; y:距底部边界的距离; Ω:为颗粒沉降速度
§2.2 垂直提升流颗粒浓度速度垂线分布 颗粒速度分布规律
§2 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管径: im =f(D) 在一定的流速条件下,管道 阻力损失与管径成反比。
管壁粗糙度 : im =f(Δ) 粗糙度↑,阻力损失↑ 。 Δ =f(d)
管道倾角对阻力的影响: im =f(θ) 对于倾斜管道,其阻力损失介于水平管与垂直管之间; 在向上倾斜管道中,角度对阻力损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体 颗粒对管壁摩擦发生变化。随着管道倾斜角增加固体物料 与管壁间的摩擦作用会减弱,但与此同时,重力对阻力损失的 影响则会逐渐增强。总体上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因此总阻力 损失一直增大。
二、离散颗粒模型(DPM)
对颗粒而言是一种微分方法。将流体视作连续介质,颗粒 视作离散介质,从微观上研究单个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情 况,颗粒对流体反作用力,以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 用,可以准确获得每个颗粒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过程。
§4 固液两相管道流研究进展概述
主要研究内容:颗粒在流体中运动规律、传输阻力特性以及 系统安全可靠性三方面。
§2 流动结构形式和基本原理
§3 固液两相管道流研究模型 §4 研究进展概述
§1流体—颗粒相互作用机制
§1.1 颗粒对流体运动的响应
一、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Fb
基本力: FP 重力Fg 、浮力Fb、曳力/阻力FD FL 不稳定流场(相间相对加速度): 附加质量力Fa 、Basset力Fba 非均匀流场(压强与速度梯度): 压力梯度力FP、速度梯度力/升力FL 固体颗粒 (Magnus力FM 、Saffman力Fs ) 其他: 颗粒碰撞作用力、流体分子热泳力等
跟随性——流速: 输送速度越小,滑移速度 越大; 随着水流速度提高,滑移速 度逐渐减小。
滑移速度非负? 当地浓度>输送浓度?
§1.2 颗粒对流体特性的影响
一、颗粒特性——浆体流变特性
细颗粒对粘度的影响大于粗颗粒 颗粒粒径、级配、体积比浓度与 浆体粘度的关系: —浓度较小时(<30%),粘度基本 随浓度线性增大; —固相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 (>40%) ,浆体粘度急剧增加,表 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
§1 阻力能量理论
总阻力 im=液相阻力if+位能损失ic+固相阻力 is
1. 2.
3.
流体与管壁摩阻损失if以及流体紊动能量损失 颗粒位能损失ic:非水平管中因物料提升引起的位能损 失以及因下降导致的能量增加) 颗粒运动能量耗散损失is:颗粒间以及颗粒与管壁非弹 性碰撞耗能
§2 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1.2 颗粒(群)垂直提升运动规律
颗粒群主要集中于管道的中心, 单颗粒竖直方向运动速度稳 定不变,水平方向周期运动, 由中心至管壁,颗粒浓度递减; 输送速度较小时,颗粒的运动相 颗粒螺旋式上升 对流体有一定的滞后,粗细颗粒 发生分选沉降现象。
§1.3 复杂管流中颗粒(群)运动规律
倾斜向上:悬移+推移,可发生与垂直管道相同的分选、滞 留现象。 倾斜向下:粗颗粒比细颗粒运动速度快,可发生与垂直管道 输送相反的分选。 弯曲管道:颗粒将和弯曲管道外侧壁发生碰撞,在一般情况 下,弯道曲率越大,碰撞越激烈。圆管转弯处颗粒有一定的 堆 积,并挤在弯管外侧 。
§1.1水平管流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细颗粒悬移质的运动规律取决于流体紊动:颗粒纵向紊动 强度最大,横向紊动强度次之,垂向紊动强度最小,变化 规律随粒径的减小而加大. 推移质运动规律(来自明渠研究文献):与推移层的厚度 有关,厚度较薄时,颗粒的平均运动轨迹沿程抬升,有离 开底部进入悬移态的趋势;厚度较厚时,颗粒运动不能突 破厚度范围。
§2 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速度: im =f(V)
a-b 段,流速较小,主要呈现 推移质状态,固液两相摩阻均 增长; b-c段,悬移质增加,固相摩 阻减小,液相摩阻增加,但总 的来说,此阶段的阻力随着流 速的增加而减小; c-d段,高流速,完全悬浮均 质流状态。固相摩阻趋于不变, 注:虚线所示伪一相流: 此阶段混合流的阻力特性曲线 粒径很细和浓度很高的浆 与清水阻力曲线逐渐接近。 体
§2.1固液两相管流流动结构
一、水平管流流态划分:
滚动推移、滑动推移和悬移 滚动推移
滑动推移
悬移 颗粒流态主要与粒径、流速、 浓度、管道形态等因素有关:
§2.1固液两相管流流动结构
二、不同形态管道流动结构
水平管道:以滑动推移为主要运动形式;完全悬移只
出现在细粒径(<0.2mm)、低浓度(3%)和高流 速条件下。 垂直上升管流:颗粒悬浮运动,不存在推移质,且 管道径向断面上颗粒流速浓度关于管轴对称分布; 倾斜上升管道:可当作水平与垂直流的组合情况, 以滑动推移和悬移为主要运动形式; 就悬移运动状态而言,倾斜角度越大,粗颗粒越容易形 成悬移。
固液两相管道流调研报告
2013-5-17
固液两相管道流调研报告
一、相关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概述 二、固液两相管道流颗粒流动规律特性 三、固液两相管道流阻力特性 四、固液两相管道流过流元件安全特性
一、相关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概述
§1 流体—颗粒相互作用机制
•§1.1 颗粒对流体运动的响应 •§1.2 颗粒对流体特性的影响 •§1.3 颗粒沉降速度与浮游速度
图:紊动强度随粒径的变化
§1.3 颗粒沉降速度与浮游速度
颗粒自由沉降/浮游机理:浮容重=拖拽力
(重力 浮力) 阻力 F Fg Fd Fb ma 0
FD
Fb
球形单颗粒静水自由沉降速度理论值
u0
4 d s g 3 C d
Fg
测量方法A(金文斌):透明的倒圆台体
§1.3 颗粒沉降速度与浮游速度
浮游速度<沉降速度:
管道边壁效应导致非均匀流场: 悬浮颗粒通常位于管道中心位置, 此处流体流速大于管道平均流速
颗粒群浓度↑⇒沉速/浮游速度↓:
黏度↑⇒沉降阻力↑ 流体表观密度↑⇒浮力↑ 截面过流面积↓⇒局部滑移速度↑ 颗粒相碰撞干扰
§2 固液两相管道流基本原理与流动结构
1. 2. 3.
固体物料特性:粒径、密度、形状和粒度级配等因素 浆体特性:速度、浓度、粘性、温度、压力等因素 管道特性:管径、管壁粗糙度、倾角、管道运动
密度: im =f(Δρ)
固体颗粒密度越接近流体密度,越 易于形成均匀悬浮,管道阻力损失 也就越小。
颗粒形状 : im =f (SF)
颗粒沉降速度越大,所需的 输送流速越大,阻力损失也 越大。和其它因素比较起来, 颗粒形状对浆体管道阻力损 失的影响是次一量级的。
颗粒轴向速度大小与粒径成反比,径向分布类似抛物线分布 颗粒的径向速度大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径向速度/轴向速 度~0.01,径向分布呈现均匀分布。
颗粒浓度分布
一、(费祥俊)径向分布浓度扩散方程: 颗粒浓度分布是受浓度梯度和紊流强度梯度产生的两种扩 散势的作用相互平衡的结果。
颗粒浓度指数分布:
§2.2 固液两相管流颗粒起动原理
水平流颗粒起动机理 粗颗粒推移机理: 细颗粒悬移机理:紊动旋涡
一般来说, 旋涡向上分速必须 超过颗粒的沉速, 且旋涡尺寸 远大于固体颗粒。 粗细颗粒起动区别:是否需 要考虑颗粒间作用力。
非水平流颗粒起动机理
颗粒垂直提升起动原理:
水力提升速度>沉降速度
倾斜管流颗粒起动机理:
§2 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粘度 : im =f(Cd) 浓度: im =f(CV) 浓度↑⇒(1)浆体粘度↑;(2) 1. 浆体的粘度增大,从而阻 力损失增大; 支持颗粒悬浮的水流紊动能能 耗↑⇒管道阻力损失↑ 2. 粘度的变化可能改变浆体 的流变特性,使其具有非 牛顿流体的性质。
温度、压力:Cd =f (T,P) 温度、压力对管道阻力特 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粘度来 实现的。
§2 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管道运动(水平横摇/纵向升沉):im =f(A,ƒ) 管道运动将增大管道传输阻力,增大程度与运动的幅度与频 率成正比,且随着流速的增大影响趋小
§2 阻力特性影响因素
粒径级配: im =f (d95/dm) 中值粒径接近但颗粒分散程度和细颗粒所占百分数各不 相同时,组成不均匀性↑,阻力损失↓。
1.
2.
物理机理: 细颗粒间易形成絮网结构,降低粗颗粒的沉速,不易形成推 移质状态,降低固相阻力; 级配改变能增加浆体的极限浓度,降低浆体的黏度。
FD
Fg
§1.1 颗粒对流体运动的响应
二、悬浮颗粒对流体的跟随性
跟随性:颗粒流速 p 对流体流速矢量 f 响应程度(幅值 比与相位差) 滑移速度:流体时均流速—颗粒时均流速 f p
跟随性——颗粒粒径、密度 密度接近于流体的颗粒对流体运动具有良好的跟随性; 颗粒密度与流体密度的差别愈大,且粒径愈大, 跟随性愈差。
对于颗粒运动规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颗粒运 动轨迹以及宏观意义上的颗粒相速度浓度在管道轴向与径向 的分布状况等(清华水利系、长沙矿冶研究院+民族大学);
1.
2.
3.
关于传输阻力特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种管道形态下传 输阻力机理的理论研究以及结合相关试验得到阻力的半经验 半理论计算公式,并考察实现安全与经济条件下的最佳传输 速度与浓度等(清华水利系、长沙矿冶研究院+民族大学、 河海大学、早期加拿大、前苏联); 关于管道系统安全可靠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击现象(清 华水利系、郑州大学);输流管道系统的振动特性(哈工大 王世忠),包括中低速传输状态下避免共振问题以及高速传 输时的管道失稳问题;管道堵塞的临界条件与再启动方法等 (民族大学)。
固液两相管道流研究的主要研究手段
主要研究手段:实验测量+数值模拟+理论分析;
关于实验与测量方法:采用高速摄影以及图像处理的 方式观察颗粒相的运动规律;通过多普勒测速仪等测 量流速以及压力等数据;模拟各种弯管以及管道在横 摇与升沉运动等复杂状态下的阻力特性 关于数值模拟:根据改进的BBo方程跟踪颗粒运动以 及根据流体压力场迭代计算流体速度场,实现对流动 规律的动画模拟(清华程序) 理论分析主要表现在:结合根据实验数据,引入各种 影响因素影响的无量纲因子,采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 到阻力特性以及临界速度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