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和重点。

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思维逻辑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20-01
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1、常见的学生地理思维现象分析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认识狭隘,原理把握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

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只加强对地理结论的记忆,而
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便无从下手。

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死套公式,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便束手无策。

1.2 思维缺少深度,综合分析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

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1.3 思维缺乏逻辑性,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
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

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2.1 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原理的全面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

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

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2 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人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

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

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
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

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又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

2.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

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

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括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如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

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

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因此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时教师要有一个全盘考虑,循序渐进,统筹安排,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
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