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颗小桃树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颗小桃树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颗小桃树 》教案

《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找准文章的线索,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4.增强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默读法批注法品析法

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既包括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也有诗歌,如《外国诗二首》《古代诗歌五首》。这些诗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学习本单元,要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这里,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颗小桃树》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作者借小桃树表达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语文要素: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喜爱他的小桃树的呢?在“十年浩劫”中,一棵小桃树给了作者怎样的力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其阅读课文的兴趣。

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依次完成默读和梳理两个任务。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记述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文字,说说它的生长过程。

学生活动:

1.充实词库

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生灵:生命。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欲绽:将要开放。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忏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

纤纤(xiān)孱(càn)头猥(wěi)琐摞(luò)马嵬(wéi)坡

2.阅读文章,勾画记述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文字,提取信息,梳理生长过程。

明确:埋在角落→萌芽→长上二尺来高→有院墙高了→开花→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初步感受小桃树生长的艰辛。

梳理成长过程

教师语言: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预设:

描写形态、颜色的:“纤纤的生灵”“瘦瘦的,黄黄的”“弯弯的身子”“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态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苦涩涩地笑着”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教师语言: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受了哪些磨难?

学生活动:再读文章,提炼概括生长过程中经受的磨难。

明确:①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②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③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④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⑤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教师小结: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历经风雨的摧残。小桃树的成长可以说是历经磨难。

【设计意图】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寻找共性

教师语言:“我”为什么情系小桃树,我和小桃树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我”情系小桃树的原因以及“我”与小桃树的关系。预设:

1.小桃树长在院子角落里,就像“我”生长在偏僻的小山村。

2.小桃树长得很委屈。得不到优越的生长条件,不能茁壮成长。这就好像“我”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天地广阔一样。

3.小桃树长得瘦小,不能健康茁壮成长,此时“我”也感到自己渺小,未能成为大材。

4.小桃树受风雨摧残。“我”在生活道路上经受风风雨雨,有过种种遭遇。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读不

懂“人世的大书”,“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受打击,想实现理想,却遇到种种磨难。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设计意图】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活动

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体会。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的句式,至少写出三句,来表达自己再次阅读的感悟。

预设:

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成长过程中要不惧挫折

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梦想

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成长需要风雨的历练

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一棵小桃树”蕴含的深意,为第二课的学习做准备。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有过多少明亮的夜晚,理想就化作满天星辰,清光照耀着童年的梦,心中却唱起未来的歌……”孩提时,我们就对美好的未来有着朦胧的向往,可是人在旅途,难免经历风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文——《一棵小桃树》。【设计意图】通过诗意的语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一同去体悟“一颗小桃树”带给作者人生之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结合具体词语说说你的阅读感受。示例:

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一个“竟”字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在看到在风雨的打击下小桃树竟然保留着花骨朵时的无限喜悦之情。

学生活动:

1.找出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加自主分析。

2.班内交流。

教师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设计意图】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分析文章写法

教师语言:本文以《一棵小桃树》为题,一方面写了小桃树的经历,一方面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作者是如何来组织文章的呢?请大家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2.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过渡的?

提示:作者先写春雨中的小桃树不堪风雨的吹打,花一片一片地落了,桃树也瘦了,进而联想到自己往日的傲慢、矜持和今日的软弱。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对往日的回忆上了。

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拿爷爷待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提示: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4.文章第七、第八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提示: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的。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果实。

教师小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对比阅读

教师语言: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和《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明确: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与“文革”有关。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获得人生启示,增强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课后活动: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丑石》《文竹》。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阅读范围,继续感受和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