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机理与防治措施 —以莱州湾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入侵机理与防治措施——以莱州湾地区为例

姓名:111111111111

学号:11111111111111

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意义

由于受全新世海侵、气候干旱、海平面上升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莱州湾地区已成为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为严重和典型的区域。近年来,在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己超过4000km2,严重污染地下淡水资源,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对海岸带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海水入侵已成为该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见,随着海岸带区域人口的增加、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莱州湾地区海岸带海水入侵灾害和淡水资源安全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为有效降低海水入侵的危害程度,国家海洋局已把海水入侵监测纳入业务化系统,并以莱州湾地区为示范区,作为国家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海水入侵最为严重和典型的莱州湾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水入侵影响机制的研究,建立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预警技术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可为莱州湾地区及全国海岸带区域海水入侵灾害业务化运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并对海岸带地质灾害业务化预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

1.2研究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海水入侵问题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部门先后针对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今,我国对海水入侵问题的研究己从简单的对海水入侵问题进行定性调查发展到对海水入侵灾害的模型化及定量化研究的程度。国内学者对海水入侵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韩再生对秦皇岛市北戴河地区的海水入侵问题以及对其问题的防治方案实现了数值模拟;薛禹群等在我国首先建立了适用于当地实际情况的三维海水入侵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过渡带混合溶液密度变化、潜水面波动、过渡带过度抽水及降水入深等因素对海水入侵各个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该模型对莱州湾及龙口地区的海水入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准确、可靠,为地下水合理利用及预测咸水与淡水界面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建梅等通过对海水入侵模型进行改进,运用改进的三维有限元海水入侵模型成功的对烟台市夹河地区的海水入侵过程进行了模拟。

尹泽生等对于莱州市滨海地区的海水入侵问题开展了综合防治研究,并对海水入侵通道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周训等通过对广西北海市出现海水入侵地区的海水入侵分布情况、海水入侵变化范围以及氯离子含量等因素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海水入侵情况提出了防治对策。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2.1研究区范围

莱州湾地区包括龙口、招远、莱州、平度、昌邑、潍坊、寿光和广饶等8个地市。本文选择的研究区位于一渤海南侧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主要包括昌邑、潍坊和寿光地区以及莱州和平度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8470km2。如图2-1。

图2-1 研究区位置图

2.2气象条件

研究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兼具海洋性气候特征。据1961-1990年8个气象站资料统计,莱州湾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7mm,降水多集中在6-9月。近SO年来,莱州市平均降雨量为593mm (1952-2003 ),潍坊市平均降雨量为628mm (1951-2008 ),寿光市平均降雨量为574mm (1956-2010 )。最多降雨量发生在潍坊(1964),达1300mm,最少降雨量发生在寿光(1981),仅为304mm。据I 959-2010年寿光气象站资料,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12.6 0C。其中,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3.1 0C , 7月温度最高,平均为26.4 0C;而历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15.60C,历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在37.7 0C。由于气温较高,本区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59 mm (1959-2010 ),年最大蒸发量达到2169mm (1961年)。一年中,1月和12月蒸发量最小,多年平均分别

为43mm和47mm, 5月和6月蒸发量最大,多年平均为280mm。

2.3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内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水质、运动和分布变化等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受构造、地层、地貌、古地理、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受上述因素影响,研究区内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具有复杂而明显的变化。李道高(1995)根据含水层的成因和分布、地下水类型和赋存条件、地下水水质、地貌条件等,将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水文地质体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和七个水文地质亚区,见图2-2。即

I全淡水区

I1基岩裂隙水全淡水亚区

I2松散孔隙水全淡水亚区

II咸、淡水多层结构区

II1松散类型孔隙水淡一咸二层结构亚区

II2松散类型孔隙水淡一咸一淡三层结构亚区

II3松散类型孔隙水咸一淡二层结构亚区

III全咸水区

III1莱州湾东岸松散岩类孔隙水咸水、半咸水亚区

III2莱州湾南岸松散岩类孔隙水咸、卤水亚区

全咸水区第一亚区位于莱州湾东岸,含水层厚3-6m,岩性为冲洪积相砂及海相砂沉积,该亚区含水层与海水之间具有水力联系,地下水矿化度>2.0 g/I.,第二亚区位于莱州湾南岸北部,地下水矿化度基本在2-50g/L,为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莱州湾东岸全淡水区包括基岩裂隙水全淡水亚区(I1)和松散孔隙水全淡水亚区(I2),第一亚区地下水水力性质均为潜水、单井涌水量在100m3/d左右。第二亚区主要分布于山前坡麓。含水层岩性为砾石和含砾砂土等。单井涌水量在500 m3/d左右。莱州湾南岸全淡水区主要为松散孔隙水全淡水亚区(I1),含水层主要为砂砾石层及砂层。含水层主要为冲洪积相砾石层、砂层、含砾砂层等。地下水多为潜水、局部具有微承压性质。区内含水层厚度、岩性组合、垂直结构和富水性差别比较大。多数地区单井涌水量在1000m3/d-5000m3/d,少数地区单井涌水量在200m3/d-1000m3/d.

全咸水区与全淡水区之间为咸、淡水多层结构区。该地区地下水水质在垂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