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于制夷的目的,军事技术成为首先被重视的内容, 魏源认为在这方面“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除向西方学习船、炮、军器等物质方面的长处外,也 还注意到组织、纪律等人事制度方面。 尤引人注目者,魏源还希望通过改革科举制度,以选 拔精通西洋军事技术的人才。他建议福建、广东两省 武试,增加水师一科。这已经表现出将对“夷之长技” 的学习纳入封建教育制度的趋向了。
其次,他指责重出身、重资格、熬年月的官吏进用制度剥夺
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无数有才之士在官阶递进的漫 长岁月中耗尽了年华与精力而无所作为。
(二)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龚自珍指出有关民生日
用的知识都是士人应当学习研究的。他还由一人专治 一官出发,流露出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
平天国所颁布的《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和 《真命诏旨书》,并突出“策论”,以选择能经邦济 世的人才。 在考试对象上,废除了门第、出身、籍贯的方面的限 制,“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均准应考。 开设女子科。
(三)建立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村政权从大到小分
面对列强的凌逼,一些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从关心
国家民族的命运出发,睁眼看世界,率先发出了要求 变革和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思 想先导。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危机 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 东渐”的中止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自觉
的被动输入。传教士宣传科技知识也仅是以 其新异性来吸引中国的学者和皇帝,减少在
别是军、师、旅、卒、两、伍。各级行政级别 均设置教育机构。 太平天国教育内容主要是以宗教教义的形式组 织起来的,把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融汇到宗教 教育与宣传之中,也可达到初步读写和文化知 识教育的目的。其基本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群众性宗教、政治思想教育读物。
第二类是儿童启蒙性读物。
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有一个“不拘一格”的选取人才的 途径,龚自珍热情呼唤:“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 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这方面,他集中批判了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人才选 拔和晋升制度。
首先,他指责科举制度以单一的儒家经义和八股文作为选才
的标准,士人们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不惜成年累月埋首于故 纸堆中,去读那些空洞而无实用价值的文章,智能与人格都 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更不利于多种类型人才的涌现。
龚自珍以“通经致用”的观点来看待儒学。首先,他 认为儒家只不过是百家中的一家,所以儒学不能作为 教育之唯一独尊的内容。其次,他认为儒经也应随世 变通,因时制宜,根据当代的实际进行取舍。 魏源也主张恢复古代“以经术为治术”的“通经致用” 的经学教育传统,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更将本已危机四伏的晚清社会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人才观的两个基本方面:
其一,他以缺乏“才偷”、“才驵”、“才盗”反
衬整个社会智能程度的低下,并不表明他对道德价 值的否定,而在于突出强调人才品质中可以“经世
致用”的智能因素。
其二,他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类型人才的
分工合作上,提出了一个由相、史、将、士、民、 工、商等组合起来的人才整体结构形态,反映了社 会发展要求人才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的趋向。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从1840年到1860年的20年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

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
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 掠夺和政治压迫,中华帝国开始丧失其独立地位,逐
步向半殖民地的社会演变。中国的教育主权也因此部
分丧失,西方列强开始以教会办学等形式公开在中国 进行文化教育活动。
笼罩在一层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制夷”成为举国
注意的焦点,“经世致用”思想也沿着制夷、悉夷、 师夷的路径发展,其中“制夷”始终作为目标贯穿在
发展过程之中。
魏源在他所编写的《海国图志》中,在介绍世界主要 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同时,明确提出 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在该书的序言即表 示该书的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2.仿照西方的做法,在书写、印刷时引入标点符 号,便于识读。 3.改革文风,要求文章的内容反映现实生活,做 到“文以纪实”,提倡使用“俗语”即大众化的 语言,反对严不从心和各种阿谀奉承的文字。 1853年,定都天京起,天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 革。
在考试内容上,废除从“四书五经”出题,而根据太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1807 年 9 月 4 日, 25 岁的英国传教士罗伯特 · 马礼逊
中国传教的阻力。
但是 1757 年,乾隆皇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使得西学东渐中止。
二、传统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
(一)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二)教育内容不切实用 (三)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三、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 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 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起强烈的震撼。 (一)对儒学的批判 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思想成为其批判的中心。 (二)对文字、文风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1.吸收民间常用的简体字作为官方用字,便于书 写。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龚自珍(1792-1841)
魏源(1794-1857)
(一)“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认为当时的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无才之世”:
“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 (kun) 无才将,庠序无 才士,陇无才民,廛(chan)无才工,衢无才商, 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 (zang) ,薮 (sou) 泽无才盗, 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