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传统意义上,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仅仅意味着提供的产品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根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企业为了持续改进企业的整体业绩,质量管理的范畴已经扩展到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质量控制的含义已经扩展到供应商所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某种意义上,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如何可能会严重影响甚至决定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能力。
首先,先说一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模式,企业与供应商关系有两种典型的模式;
一是竞争关系模式
竞争关系模式主要表现为价格驱动,其特征是:制造商同时向多家供应商购货,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获得价格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供应的连续性;制造商通过在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数量来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的一种短期合同关系,稳定性较差;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少;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大多限于投标评估。
二是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叫互利共赢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协调相互的行为,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其特征是: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供应商参与制造商的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长期稳定的合作代替短期的合同;较多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共享因质量提升、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
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互利共赢关系,可以给企业、供应商以及双方带来许多利益点。当然,也有许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形式处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中间状态。
下面就按照产品形成的阶段,从过程、体系、产品等几个方面讨论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一)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是在对供应商进行初步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供应商选择之前,企业已经具有比较完整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除非设计的产品非常简单而且数量很想小,否则这些准则应形成文件,并且这些文件应该与设计开发的其它文件相一致,在企业和技术接口的各个方面得到有机的配合。
在互利共赢的供应商关系中企业把供应商视为价值链中的重要一员,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与供应商共同分析质量问题,共同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共同赢得市场、赢得尊重。所以,全方位地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全方位地发挥供应商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和专门经验是进行供应商质量控制的创新手段。目前,一般有两种做法:
(1)邀请供应商参与产品的早期设计和开发,鼓励供应商提出降低成本、改善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改善可加工性的意见。
(2)对供应商进行培训,明确设计和开发产品的目标质量,与供应商共同探讨质量控制过程,达成一致的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和最终放行的标准。
(二)试制阶段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试制阶段要求供应商提供样品或样件,这就产生了对外购件质量检验,不合格品控制等过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批量小、没有库存或库存很小、要求及时供货、价格要求比较宽松。根据这些特点,应注意通过以下方面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
(1)与供应商共享技术和资源
首先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试制合同,合同中应包括技术标准、产品接收准则、保密要求等内容。合同签订后,企业可以帮助供应商尽快掌握专有技术,如操作要求、工艺方法、检验方法、改进途径等。
(2)对供应商提供的样件的质量检验
在试制阶段,由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有限,仅仅是为了保证产品试制的需要,因此一般采用全数检验的形式进行检验,但对于供应商提供的流程性材料、破坏性检验、服务或数量较大的产品,可能需要进行抽样检验。
(3)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的初步评价
经过试制阶段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对供应商评价的初步结论,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经企业的授权人员批准后成为企业在试制阶段的合格供应商和批量生产时的主要备选供应商。
(4)产品质量问题的解决
在样件试制阶段,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有:改进、妥协、更换供应商。这个阶段还不存在批量检验的问题,返工、返修和让步接收的数量不会很大,主要还是解决改进方面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的改进、供应商选择的改进。
(三)批量生产阶段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企业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监控供应商的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性能指数,监控供应商的测量系统,审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货质量检验,推动供应商的质量改进以及来自供应商的不合格品的处置和质量问题的解决等活动。
1.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的监控
批量生产阶段,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特性,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应监控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的变化,为了使监控有效,企业应就此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和程序进行。
监控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防止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出现下降的情况,确保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实现顾客满意;二是与供应商共同发现改进的机会,寻找改进的切入点,在高层次上创造价值。
2.质量检验的管理
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来讲,质量检验的管理主要是进货检验的管理以及对供应商的检验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控制,但重点仍然是企业的进货检验。
批量生产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一般属于连续批的产品,一般来讲,经过了对供应商的评价、小批试制阶段的改进等措施,这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其质量是比较稳定的,其产品质量的波动一般也是在允许范围内的。但是,有时也会有异常因素的入侵,产生突发性的波动,如果恰好此时供应商的质量检验出了疏忽,可能会有大批不合格品交付,所以企业要防止这种突发波动性的产品投入使用。
对于批量正常进货的检验,首先应重视供应商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对性地检验。批量正常进货检验,可根据采购产品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
进货检验应在采购产品入库或投产前进行,有关部门应向检验部门提供采购产品的图样、技术协议、验收文件以及供应商的质量保证文件或由供应商签发的合格证明,以便进货人员进行核对。进货检验一般可集中在进货检验站进行。对于关键产品、大量进货或体积庞大的货物,可根据需要派出检验人员常驻供应商处进行检验或到供应商处进行巡回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