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子游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 “我们跟随老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 记。”
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 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 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 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 明。”
回到鲁国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 陈、蔡、叶、楚等地.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邦国制 度(即周制、周礼) 发展为帝国制度(即封建专制),这 是不可改变的,而孔子却鼓吹恢复周制、周礼,不符历 史发展的要求,只能阻挡历史发展,无异于逆水行舟.这 就是他犯的错误 ,也是酿成孔子悲剧的原因.
一次是向东,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听音乐听得入迷,吃肉都不觉得是美味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这是 孔子一生出行的东至和西至。
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 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 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lè) ,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 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 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 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十四年的奔波过后,孔子还是回到鲁国,删编 《诗》、《书》,改定《春秋》,作学问,并且教诲 弟子三千。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 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 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 大成的《论语》。
东至和西至
孔子在周游列国前,大约三十来岁时, 曾经有过两次出游。一次是向西,到了东 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见 识了大批周朝的礼器文物。据说就在此行 中,孔子与老子有过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艰难的过程
孔子周游列国,是在鲁国受到排挤后的举动Biblioteka Baidu周游列国也 是孔子人生中一段不得意的时期,其间让孔子郁闷的事不少。
1.在卫国,孔子本想通过卫灵公的宠姬南子得到卫灵公 的信任,结果卫灵公邀孔子出游,自己与南子同车,让孔子 跟在后面的车上,气得孔子说:“我没见过如此好色不好德 的人。”
2.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 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 又返回卫都。
3.在宋国,宋人把他曾在下面休息的大树 砍倒以示驱赶;
4.在郑国,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独自等 在城门口,郑人向子贡形容孔子说,“累累然 若丧家之狗。”孔子一听欣然而叹说:“就是 就是。”面对讥讽,还能有这种心态,可见其 修养之深,非普通人能比。
5.到陈、蔡交界处时,师徒被人围困在半道 七天,甚至都断了粮。最后子贡找到楚国人,楚 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游历
孔子的理想
这是《论语》中孔子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各道自己 的志向。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 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 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也毫不怨恨。”颜渊 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 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 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依于仁”,指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 挥;
“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启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 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 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 是游历的功劳。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 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 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孔子游历14年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 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 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当时孔子的一些政策 得罪权贵了,于是后来被排挤,孔子很失望, 于是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 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 等地。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 弟子,用了14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想一想:
旅游与成长的关系
再见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 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 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 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 最高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