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简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cademy of Arts & Design,Tsinghua University)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艺术设计人才,共培养本科生8442、硕士1085人、博士143人以及各类非学历培训万余人次,毕业生遍布中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相关企业的重要岗位。

学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一直主导着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

建院以来,学院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承担和参与了国家主要的艺术设计项目,发挥了国家级艺术设计研究机构的作用,始终引领着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走向。

建院初期,学院为国家重要工程的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在人民大会堂等国庆
十大工程1的建筑设计中,美院师生成为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的主创力量。

并在在1974-1976年的北京饭店新楼、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关键设计作用。

1979年,张仃院长
主持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为创作主体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工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壁画创作,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都机场壁画不仅是中国现代壁画的里程碑,更是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复兴的先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院的教学和设计研究与创作进一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院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建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和教学体系。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室内设计,香港回归专用标志设计,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的设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设计和中央人民政府赠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的设计成为这个时期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中国1000余所高校的设计艺术学科和艺术设计专业中各类评估指标名列第一,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展览和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并在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象与景观设计,以及建国60周年庆典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项目方面,科研结合社会实践的课题经费持续增长,从2000年合同额255.9万元增至2009年合同额10360.1万元。

项目数量从2000年的46项增至2009年的155项。

尤其是2005年-2009年,共获得项目经费31119万元,年均6224万元。

研究课题与经费的数量领先于国内其他院校,许多研究课题都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有直接、密切的联系。

如:中国铁道部运输局委托的“中国高速铁路信息导向系统研究”,制定出了中国高速铁路车站导向系统的设计标准,成为中国高铁的建设标准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庆典上,学院师生完成了13辆游行彩车和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设计;设计完成了中国政府举办的《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创作
11. 人民大会堂The Great Hall of People 2. 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Museums of the Chinse Revolution and History 3.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Military Museu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 4. 全国农业
展览馆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Museum 5. 北京火车站Beijing Railway Station 6. 北京工人体育场Beijing Workers’ Stadium 7.民族文化宫Minzu Cultural Palace 8. 民族饭店Minzu Hotel 9. 钓鱼台国宾
馆10. 华侨大厦Huaqiao Building.
完成了“中国科技馆新馆公共空间的大型壁画和浮雕作品。

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上,学院承担了奥林匹克公园公共设施系统设计,奥运中心广场灯具设计、北京市出租汽车、公交汽车、公交场站外观色彩规划设计、北京奥运城市环境景观规划、北京地铁10号线装饰艺术设计、奥运数字博物馆等设计项目,坚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有机结合,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传达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会核心理念。

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学院师生充分发挥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优势,为世博会设计了众多项目。

如城市未来馆2;中国湖南馆;世博会标识系统;世博会系列主题衍生产品;反映震后北川新貌及羌族古老文化风情的“恋·羌绣”主题展览的策划、设计和展馆搭建;园区沥青雕塑方案等。

邓伟教授历时30年完成的《中国人》专题摄影展亮相世博会公众参与馆,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之门。

各系情况简介
工业设计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前身为工业美术系,创建于1977年,1984年更名为工业设计系,是国内最早建立完整工业设计教育与研究体系的高等院系。

经过近30年的建设,本系拥有产品设计、展示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三个专业方向。

经过长期的探索,工业设计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在理论建设、教学实践、社会服务等多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

工业设计系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国内众多设计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骨干师资,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设计院系,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领域引领国内外前沿;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60所最佳设计院系之一。

在建设研究型院系的过程中,工业设计系始终坚持研究与实践互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指导思想。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将设计研究、教学、实践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及企业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为中国工信部、文化部、海尔、海信、联想、康佳、TCL、华为、诺基亚、摩托罗拉、宝洁、夏普、中国石化、三星、LG等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业和进行了设计研究、创新咨询、设计培训等工作,对企业和政府部门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艺术设计系
“信息设计”是以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为背景孕育产生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

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基础上,于2005年9月正式建系,秉承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以人文视角,在艺术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注重开发学生的原创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设计策划能力,培
2美术学院与清尚集团(Qing Shang Group)通力合作,完成了城市未来馆的设计深化。

清尚集团是清华大学控股的下属企业,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发展而成。

养面向信息时代,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信息设计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专门学科领域,是艺术设计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动画、摄影和数字娱乐是文化产业的代表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结合的新艺术形态。

五个方向都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涵盖了设计、艺术、文化的前沿领域.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的主要增长点,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新方向。

2007年,“艺术设计(动漫)”被评为教育部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2024), 2010年,“信息艺术设计”被评为2010年(交叉学科类)北京市重点学科。

信息艺术设计系正式编制教师共16人,包括信息专业7人,动画专业6人,摄影专业
3人。

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

教师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

教师以中青年为主体。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动漫美术设计、交互信息产品设计、社会化游戏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互展示与数字化博物馆、社会化媒体与服务设计、新媒体艺术创作、摄影艺术、科学影像创作、商业广告创作、基于影像的移动媒体服务设计等。

专业方向
信息设计
“信息设计”专业方向是以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为背景,孕育产生的交叉性的新兴专业方向。

该专业主要面向信息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科技与艺术方面的整合能力,以创造美好的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意设计能力,以及结合信息产业和社会需求,探寻新的解决方案的创意能力。

信息设计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交互产品界面、公共信息设施、移动通讯应用服务、数字化学习、多媒体出版物、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虚拟展示等。

动画设计
动画设计专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动画、漫画产业,侧重动画项目策划、创作与管理能力,多种风格的动画造型设计和叙事能力,以及全面的动、漫画制作能力的培养。

动画设计主要是从叙事的内容出发,通过二维与三维的数字媒体进行动态的表现。

动画设计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数字动画项目策划与管理、数字动画制作、数字影像编辑、移动通讯增值服务、影视广告等。

摄影
摄影专业方向面向信息时代的新媒体和创意产业,培养具有摄影艺术创作、图像造型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专业方向侧重于设计摄影与科学摄影领域。

主要课程包括摄影艺术概论、世界摄影史、影像造型基础、设计摄影、科学摄影、广告摄影、数字影像制作、摄影实践与创作等。

摄影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设计影像、科学影像、商业广告、影视传播等。

数字娱乐设计
数字娱乐设计专业方向是以信息社会人们的娱乐和休闲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网络或数字环境中,以多媒体的手段,构建虚拟的娱乐产品或交往场景,提供情感化的体验,满足消费者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数字游戏项目策划、开发与设计,如网络游戏设计、移动游戏设计、虚拟互动游戏设计、数字影音设计、数字娱乐休闲空间、主题娱乐公园体验设计等。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专业方向是美术学科向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数字和网络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观念呈现。

新媒体艺术通过视频、影像、摄影、综合造型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交互技术、依托人工智能甚至遗传基因等技术的发展,在美学与数字媒体整合的领域创造着面向信息时代的新艺术语言和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是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业界的先锋和引领者,其前身是创建于1957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

此后,曾先后更名为建筑装饰系、工业美术系、室内设计系,1988年定为现名,是我国最早从事室内设计高等教育的教学机构。

建系初期,以奚小彭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室内设计专家,带领全系师生先后完成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形成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相继完成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中南海国务院贵宾楼、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等设计项目,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建设。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积累,环境艺术设计系目前已形成四年制本科学位课程、两年到三年制普通硕士学位课程、艺术硕士学位课程、工程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的多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建制。

其中,《室内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系在读本科生175名,硕士研究生42名,博
士研究生9名,其中留学生30名。

这些学生毕业
之后大都成为设计教育,以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机构的中坚力量。

2000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系作为中国著名
的专业设计教育机构,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与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一流设计院
系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拓展了学术视野,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向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转型。

向研究型转向:环境艺术设计系历来重视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课程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由单一应用型向研究型转型,着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致力于培养有崇高理想和人文关怀的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者。

加强综合性研究与交叉研究:随着“环境”概念的拓展,环境艺术设计系已将研究领域扩展至社会环境,打破既有学科的界限,并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丰富了环
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成果。

视觉传达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系重视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强调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治学理念;主张以专业核心价值的塑造为基础,倡导多元、开放的学术发展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理论素养和优秀的表达能力,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系是我院成立时开设的三个专业系之一,是中国该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引领者,始终有着示范作用。

它的创建者是庞熏琹、张光宇、张仃、袁迈、吴劳、吴冠中、阿老、邱陵等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中国现代美术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艺术家、教育家。

经过陈汉民、余秉楠等几代学术带头人的不断进取和拓展,5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条件和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艺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我系曾多次出色地完成如历年国家庆典、亚运会、奥运会等国家和国际重大活动中的设计任务,对中国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享有盛誉。

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内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发挥着骨干作用。

近年来,随着学科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开放的教学环境吸引着众多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和教授来我系进行教学及学术交流。

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的动态,还使得我系的教学资源构成更加丰富多元,教学环境更加生动活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本系目前的教学内容,较为全面的涵盖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范畴,强调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互动,注重实践案例教学,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多年来通过与国际著名相关院校进行课程交流所建立的“国际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本系主要课程有:综合造型基础、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书法与篆刻艺术、摄影基础、设计基础、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广告策划与表达、字体设计、编排设计、插画、书籍设计、符号设计、海报设计和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等。

研究资源
视觉传达设计系依托学院深厚浓郁的教学氛围和完备的教学资源,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目前我系设有视觉艺术设计研究所、平面设计系统开发研究所,以及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专业领域文献和资料。

同时,我系多次举办过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学术研讨和展览活动,其中由我系发起、主办或起主导作用的重要学术活动有: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作品展、全国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等。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前身是染织系,成立于建院初期;1980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1984年成立服装设计系。

1991年,染织系与服装设计系合并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经几代人的努力,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形成了独特、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体系。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他们已成为专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纺织服装产业的骨干力量。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现有染织艺术设计和服装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设备,优良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

目前,共建有六个实验室、一个CAD电脑机房和一个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所。

在职教师21名,其中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11名。

多年来,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教学并举,传统与当代结合。

同时,与数十个国际一流院校和国际跨国公司都有交流与合作,已形成高水平的集教学、科研、国际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一体化体系。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建有编织工艺实验室、印染工艺实验室、刺绣工艺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裘皮工艺实验室、箱包设计实验室和CAD电脑机房。

设备先进、环境优良的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硬件资源。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多名教师在专业协会和学术机构担任要职。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团队,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国际、国内重大学术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

多年来,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与国际一流院校和跨国公司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讲学。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已形成以本系教师为主、国际专业学者和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

陶瓷艺术设计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前身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陶瓷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由中央美术学院转入,成为陶瓷美术系。

当时汇集了国内知名教授祝大年、郑可、高庄、梅健鹰,还有技艺精湛的郑乃衡、徐翰臣等优秀的师资力量。

1962年陶瓷美术系组成三个工作室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梅健鹰先生主持陶器工作室,郑乃衡先生主持瓷器工作室,郑可先生主持现代工艺工作室。

当时张守智先生和金宝升先生就读梅健鹰先生的在职研究生。

各个工作室分别进行科研和教材建设工作,为以后的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6年陶瓷工艺教室和实验室扩建,为教学的基础训练和工艺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设施。

1977年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特点,设立了日用陶瓷教研室和艺术教研室。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

新中国建立后,陶瓷专业的师生参加恢复传统名窑的工作,在研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为新中国的陶瓷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2年至1956年,祝大年、郑可、高庄、梅健鹰、郑乃衡、蔡德春、张守智、金宝升等参加完成中央人民政府
主持的建国瓷的设计和制作任务。

作为国家庆典用瓷,在艺术和技术方面达到很高水平,是专家和艺人成功结合的成果。

长期以来,陶瓷艺术设计系重视学风建设和教学规范化,强调专业基础的严格训练,提倡教学研究和学术探索。

科研工作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设计教学坚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日用陶瓷设计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教师和学生设计的产品在社会上受到欢迎和好评,在国内陶瓷设计领域起到领先的作用。

绘画系
绘画系是自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在整合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院的绘画专业教师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绘画系的学术主张与教学理念传承了1958年创建的装饰绘画专业、1977年特种工艺美术系的装饰绘画专业、1988年装饰艺术系的装饰绘画专业确立的教学主张,即:专业创作教学与工艺材料的研究相结合,创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民族、民间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提倡开放性和探索性的艺术精神,在教学中,既注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又积极研究吸收西方绘画的艺术精华,多元发展,兼容并蓄,不断提升艺术水平和学术内涵,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与创作特色,从而确立了清华美院绘画学科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体系。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师辈出,他们的艺术实践、学术理想、艺术主张和教学理论是绘画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绘画系教学实践的理论源泉。

如动画片《大闹天宫》的造型原创者及《装饰》杂志的创建者之一张光宇教授,艺术融贯中西、获颁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曾任绘画系博士生导师的吴冠中教授,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艺术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者张仃教授,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现代壁画、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祝大年教授,现代中国油画先驱者之一卫天霖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庞薰琹教授,在中国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的白雪石教授,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范曾教授等。

1979年,由张仃、祝大年、吴冠中、阿老、袁运甫、权正环、肖惠祥等参与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开创了中国现代壁画艺术发展的新纪元,由此而引发的许多关于“美”、“人性”、“现代性”、“思想解放”等文艺思想的争论与探索,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

而吴冠中教授的“笔墨等于零”与张仃教授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的学术主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学术讨论,亦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段佳话,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999年绘画系成立以来,吴冠中、张仃、袁运甫等先生身体力行,在退休多年后又继续担任绘画系的博士生导师工作,始终从各方面关注、关心绘画系的教学与学术发展。

在杜大恺教授、刘巨德教授主持下,绘画系又相继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著名的中青年艺术家,如陈丹青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计划百名引进人才之一,博士生导师),石冲副教授、郑艺教授(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王宏剑教授(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忻东旺副教授(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