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组胺和组胺受体阻断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长期服用耐受性好。 •偶见便秘、腹胀、头痛、皮疹、瘙痒等; •静脉滴注可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长期服用可引起性功能障碍。
注意: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
•抗雄性激素样作用:阳萎、性欲消失、乳房发育 •肝功能损害 •抑制肝药酶活性
抑制华洁林、苯妥英钠、苯巴比受、安定、 普萘洛尔等代谢
H1受体阻断药均具有 与组胺结构相似的乙基叔 胺结构,与组胺竞争结合 组胺受体。
【药理作用】
1.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 a. 使胃肠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扩张。 完全对抗。
b.阻断H1受体,但不阻断H2受体,所以 部分对抗小血管扩张。
2.中枢抑制作用 镇静、催眠:阻断中枢H1受体,抑制觉醒。
第一代有中枢抑制作用(可通过血脑屏障) 第二代无中枢抑制作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胃肠道
心房肌
心脏
房室交界 窦房结
心室肌 胃粘膜的壁细胞
子宫
中枢
H1受体
扩张 收缩 收缩
— 传导减慢
— — — 收缩 觉醒反应
H2受体
扩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收缩
— 心率加快
收缩 胃酸分泌增多
松弛 —
二、抗组胺药
预防或治疗组胺的不良生物学后果。 理论上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实现,如:
防止或减少组胺从细胞释放; 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 直接拮抗组胺的生物效应。 但是,目前,抗组胺药——仅指作用 于组胺受体、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的药物。
【体内过程】
多数H1受体阻断药口服吸收良好,
在给药后30分钟显效,分布广泛,能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中枢抑制 (副作用)。
几乎在肝内完全代谢,代谢物由尿 排泄,作用持续3~12h。
(二) H2受体阻断药
西咪替丁 cimetidine,甲氰咪胍 雷尼替丁 ranitidine,甲硝呋胍 法莫替丁 famotidine, 尼扎替丁 nizatidine, 罗沙替丁 roxatidine
影响
自体活性物质(局部激素)
的药物
(组胺和组胺受体阻断药)
自体活性物质 autacoids
1. 概念:
组胺、PG、5-HT、白三烯、血管活性肽类 (P物质,激肽类,血管紧张素,利尿钠肽,降 钙素基因相关肽等)、NO、腺苷等称为自体活 性物质。由本身作用的靶组织形成,作用部位 与合成分泌部位很近,故又称局部激素(local hormones)
神经元也能生成和贮存组胺。
HN
N
组胺酸
CH2CHNH2 组 胺 脱 羧 酶
COOH
-CO2
HN
N
组胺
CH2CH2NH2
二、组 胺
2、组胺释放的影响因素:
(1)使肥大细胞生理功能变化的因子
如:乙酰胆碱、α受体激动剂、β受体拮抗剂 等药物。
(2)直接损伤肥大细胞膜的因子
① 如许多带正电荷(碱性)的物质:
一、 组胺 二、 抗组胺药
一、组胺
1、组胺的生成与分布
二、组 胺 组胺——是人体的一种自体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机
体各组织中。由组氨酸脱羧而成。
各种组织生成组胺的能力不同。在与外界接触的表皮 细胞、胃肠黏膜细胞和肺组织中,能生成和贮存组胺,且 浓度最高。
体内组胺与肝素、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贮存 在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细胞的颗粒中。
外源性物质有:吗啡、多黏菌素类、多肽类;
内源性化合物有:缓激肽、胰激肽、其他碱性 多肽。
② 一些毒物和毒素(如蛇毒)也直接引起组胺释 放。 (3)免疫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以炎性介质释放为 主的速发过敏性炎性反应)
3、组胺的作用是通过其受体实现的
参与机体的炎症/过敏 (变态)反应外,它还 能调节胃酸的分泌。在中枢神经系统,它还是一 种神经递质,参与觉醒反应。
组胺的生物学作用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而实 现。组胺受体亚型:
组胺Ⅰ型 ( H1 )受体; 组胺Ⅱ型 ( H2 )受体。 新近发现,在中枢和外周神经存在有Ⅲ型 ( H3 )受体,负反馈性调节组胺合成与释放。嗜 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存在有Ⅳ型 ( H4 )受体.
组胺受体的分布与效应
效应器
血管
平滑肌
支气管
但局部激素引起的病理变化有时会比较 强,使机体不能承受(荨麻疹、过敏性哮喘 等),甚至会危机生命(青霉素过敏),因 此就要使用一定的药物进行调控。
如组胺所引起的过敏和炎症可用抗组胺 药物进行调节。
附1:一变、态变反态应反的应概念
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是一个复 杂的免疫病理反应过程,本质是抗原— —抗体反应。
可用于伴有组胺、慢反应物质释放的过敏反应,但可 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律紊乱。 ③钙剂
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炎症和水 肿,常用作治疗过敏反应的辅助药物。 ④抗组胺药
是通过拮抗组胺的作用而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的症状。 可用于治疗Ⅰ型,缓解Ⅱ型、Ⅲ型过敏反应的症状,是一 类重要的抗过敏药。
学习重点:
抗组胺药分类: H1受体阻断药(传统抗组胺药) H2受体阻断药(新型抗组胺药)
(一) H1受体阻断药
组胺结构:
乙基伯胺
第一代: 苯海拉明,(苯那君) 异丙嗪 ,(非那根) 曲吡那敏,(扑敏宁) 氯苯那敏 ,(扑尔敏)
第二代: 西替利嗪,(仙特敏) 美喹他嗪,(甲喹酚嗪) 阿司咪唑,(息斯敏) 阿伐斯汀,(新敏乐) 氯雷他定
动物体内活的组织细胞,对异物 (如 抗原、化学物质或药物)进行识别、反应 和处理后,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同一抗原第二次侵入体内,就发 生抗原——抗体反应,敏感动物会出现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是过敏性休克。
附2一:、四变型态变反态应反应
1、过敏反应四种类型:
①以炎性介质释放为主的速发过敏反应 —— (Ⅰ型);
【药理作用】
本类药物竞争性拮抗H2受体,能抑制组胺 引起的胃酸分泌。
↓胃酸作用强度的比较: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尼扎替丁< 法莫替丁
【临床应用】
1.消化性溃疡 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优于胃溃疡,疗程4-
6周能明显促进溃疡面愈合,疗程不宜过短,否 则易复发或反跳。
2.其他: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 )、 胃肠吻合口溃疡及其他胃酸分泌过多性疾病.
3.抗胆碱作用
中枢:镇吐、抗晕:抑制延脑化学催吐感受 区,减少前庭兴奋和抑制迷路冲动。
外周:阿托品样作用。 第一代有此作用 第二代无该作用。
4.多数H1受体阻断药具有局部麻醉和奎尼丁 样作用
【临床应用】 1.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
昆虫咬伤所致瘙痒和水肿较好
接触性皮炎、血清病有效 支气管哮喘效差,过敏性休克无效。 2.晕动症和呕吐:
2.局部激素的特点
(1)局部激素是由体内许多组织产生,广泛存 在于体内许多组织。
激素则由特定内分泌腺产生。 (2)局部激素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 以旁分泌方式到达临近部位发挥作用。勿需进入 血液循环。
激素则需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远处的靶器官 发挥作用。
(3)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为抵御或适应 这种异常变化,局部激素被激活和释放,引 起组织局部 特殊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机 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
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对晕动病、妊娠呕吐以及
放射病呕吐有镇吐作用。
茶苯海明(乘晕宁) 应在车开前15-30min服用
【不良反应】
1.中枢症状:思睡、头晕、乏力、反应迟钝; 避免驾车、船及高空作业
2.胃肠道反应: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 泻或便秘等
3.偶见粒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4.美克洛嗪 可致动物畸胎、孕妇禁用; 阿司咪唑 过量可致晕厥、心跳停止
②以组织细胞损害和溶解为主的细胞毒反应 ——(Ⅱ型);
③以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积为主 的免疫复合物反应 —— (Ⅲ型);
④以致敏T细胞介导为主的迟发过敏反应 ——(Ⅳ型)。
附一3:、抗变过态敏反药应物
①糖皮质激素 可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适用于各种过敏反应,
但作用不是立即产生。 ②拟肾上腺素药物
其他同类药物
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法莫替丁 疗效高, 不良反应少, 不抑肝药酶、 值得推荐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